目录 |
统计信息化建设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统计信息资源,促进统计信息的共享,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提高统计工作现代化水平,促进统计的改革和发展,以提高统计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目的的一项统计改革。
它包括统计报表自动化、统计管理的信息化、统计资源发布网络化等。
我国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省、市、县( 区) 的统计部门已建立了信息内网网站, 已构成了统计信息网络的基本框架。截至2006年底,全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3068家。统计局、调查队分别以专线、VPN专线、政务网等方式接入国家统计信息网主干网,形成了国家、省级和重点城市统计局和大部分地市级、县级统计局互通互联的内、外网络工作环境。统计数据的采集方式也发生重大突破,部分有条件的省(市)开始了数据采集方式的改革,由传统的企业报送纸介质报表改为企业通过因特网网络直接报送数据和报送纸介质报表相结合,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初步建立了国家统计数据库等国家级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大部分省级统计局建立了不同主题的、可共享的应用数据库应用系统,并广泛应用到统计部门内部的业务工作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策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统计数据的发布方式更加多样,依托统计信息内部网站、外部网站的统计数据发布改变了传统的数据发布模式,丰富了统计数据发布的内容。
但是,在统计信息建设正在走向成熟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着这样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现行的统计法律、规章制度不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
我国的《统计法》已颁布二十余年,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新修改的《统计法》,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实的统计工作需求。随着统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内容的增多,加之各种目标考核都需要大量统计指标,这导致统计部门与政府之间、与相关部门之间、与统计调查对象之间产生矛盾。《统计法》没有明确规定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统计执法机构对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部门的违法行为,束手无策。并且《统计法》对政府和企业对引进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与管理,对计算机和网络犯罪也缺乏有效防范惩戒手段。
(二)统计信息化网络和信息存在不安全问题
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相关信息监管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我国的信息化仍然存在不安全问题。我国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除了境外黑客对我国信息网络进行攻击,国内也有部分人利用系统漏洞,通过木马盗用等手段进行网络犯罪,例如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网络银行账号密码等。
(三)统计应用系统的软件开发存在弊端
由于对信息化的认识的不同,导致在投入经费中对软件开发和服务的投入比例过低。信息化的成果要靠软件来体现。当然,硬件的投入是必须的,但软件和服务一般应该是硬件投入的两倍以上。在一些软件开发过程中,统计专业部门与软件开发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得不够。统计专业人员对信息技术了解不够,在开发之前没有提供详细的需求分析,导致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地修改需求;在测试过程中,没有提供更多的测试和修改意见;而软件开发人员对现有的统计流程、需求不够了解,也不能为统计人员做好参谋。
(四)统计信息化技术高素质人才的短缺
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缺少专业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人员。而一般统计人员计算机水平能力较低,对统计软件的应用不到位,不能很好地使用新的统计软件,从而影响完成统计任务,制约统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是以规范的统计报表一体化体系、统计信息标准、统计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管理机制和工作规章为保证,通过信息化建设,有规划、有重点、分阶段进行统计数据资源建设和系统资源整合,
建立健全一个面向统计调查对象、统计工作者、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统计信息系统,推动并促进统计事业的改革发展。因此,提出下列建设目标:
(一)建立与信息化建设发展相互适应的统计工作方式
以建设全社会统计信息中心为目标,在更大范围内保证统计数据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保证统计信息的公共服务。在统计调查过程中的项目协调、数据交换、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关系,要避免重复调查,保证统计数据的一致性。通过加强基层基础统计工作,逐步解决困扰基层基础统计工作的相关问题,推动统计改革创新。
(二)实现统计设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按照全国统一部署,从标准规范角度规范统计表式设计,参照国际通行规范并兼顾实际情况,设计针对不同调查对象的统计报表一体化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统计流程,减轻负担,解放统计生产力,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实现统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三)完成统计信息化工程建设
重点建立起一个统计数据库体系、整合好统计应用软件和网络两个平台,规划建设好一个统计信息门户系统和一个统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系统。要把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当作提高统计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度的突破点,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保证统计工作有序、高效、统一,完善统计的整体功能。
(一)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章,参照国际通行规则,进一步完善与信息化相关的规章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对现行的《统计法》进行修改并争取早日公布。制定和实施统计数据发布、统计数据保密、统计数据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制度。与此同时,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培育良好的统计工作法制环境,从而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统计网站建设
建立统一的统计门户网站,规划统计网站信息发布和分层次、分对象的信息共享目录,实现统计网站浏览界面、内容分类、数据查询、检索方式的一体化。使其成为数据采集、信息发布、政务管理的平台,同时网站的建设还应实现下属单位数据直报系统。
(三)加强统计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
经过几年的统计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开发取得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开发经验,还需进一步采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应用项目管理方式,采取独立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方式,加快软件的开发速度。同时,软件开发应遵循以数据资源管理业务为核心,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网络应用为起点,以提高统计生产力水平为最终目标的原则,根据统计业务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权衡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软件开发计划。
(四)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统计信息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入侵、攻击,造成统计信息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一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包括安全项目规划、网络技术运用、安全策略制定、人员职责分工、安全等级设定、安全审计评价、规章制度建立等各个层面 二是建立网络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三是加强计算机安全使用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因为很多网络安全并非由病毒入侵,而是内部人员缺乏相应网络安全知识所造成的。四是应建立统计信息网络灾难恢复备份系统、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网络系统防病毒系统。通过这样多层手段,可以有效保障信息网络和信息内容的安全。
(五)加强信息技术培训,造就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统计信息化建设最关键要素是靠信息人才,高素质的统计人才是统计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前提。现在从事统计信息化工作中拥有丰富经验,充分了解行业,精懂技术的精英骨干,这是人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资产,是进行统计信息化建设所必须拥有的资源,他们对于统计事业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要加快制定有利于吸引信息人才、稳定信息人才队伍的有关政策,统筹规划,留住人才,使其成为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同时还应加大普通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力度及深度,加强统计人员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和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为统计系统造就一支既精通信息化技术又懂统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统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