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机制(Economic mechanisms)
目录 |
经济学中的经济机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功能。它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由于经济机制是在经济机体的运行过程中发挥功能的,因此它又称为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机制是表示一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由于机制是在经济肌体运行中发挥功能,所以又称为运行机制。一个经济肌体在整体运行中包含着它的各构成要素的局部运行。各构成要素都自成系统,各自都有特定的运行机制。
社会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及为保证经济运转所采取的管理经济的具体形式所构成的总体。经济机制由经济组织、经济杠杆、经济政策构成,生产关系是经济机制赖以建立的基础,经济规律制约和支配着经济机制。资本主义经济机制由于受剩余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支配,自发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而具有自发性特征。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是人们根据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觉地建立并发挥其作用的,因而具有自觉性特征。
经济机制的内容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规定的,但是它又超出了生产关系本身的范围,既同生产力有关,又同上层建筑(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关。因此,在对社会现象分类时,经济机制不能完全归入生产关系范畴,也不能完全归入上层建筑范畴,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特殊社会现象,是两者的一种结合体。
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经济机制。在生产关系本质相同的情况下,在不同国度和同一国度的不同时期,经济机制也会有所差别。但这种差别是同一类型经济机制本质相同条件下的差别,而不同于本质不同的不同类型经济机制之间的差别。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中,按照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可以划分为资本主义经济机制和社会主义经济机制两大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规律、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竞争、供求关系变化而形成的价格等具体形式,自发地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虽然资本主义经济机制也是体现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相互结合,但是自发性是其重要特征。
与资本主义经济机制不同,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主观因素起着重大的作用,自觉性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是人们根据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觉地建立并发挥其作用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机制赖以建立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范围内起作用的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着经济机制的构成,包括采取什么式样的体制、组织、手段、方式和方法来影响、调节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1)资源配置功能。资源配置问题源于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的特定关系。经济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在于使资源配置尽可能达到一种最符合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的状态。实践中表现为,经济机制会能动地给经济主体发出“指令”,指示它去开发利用资源,将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组合起来,按照社会的意愿和要求进行生产。
(2)动力功能。经济机制的动力功能反映在它是如何诱导经济主体使之愿意在某一领域从事资源配置的经济活动,从而保证源源不断地满足人们效用最大化的需要的。换句话说,就是如何保证经济主体的积极性的问题,需要依赖于经济机制的动力功能来解决。经济机制具有一种促使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在推动力,即一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并在该行为过程中尽量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方式。成本和机会成本以及市场需求构成了经济机制的约束因素,制约经济主体的某些行为,就好像物理世界物体运动的摩擦力一样,是与内在推动力相逆的阻力。可见,动力功能是由相互影响的激励功能与约束功能完成的。激励功能保证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资源配置的效率;约束功能就是制约经济主体从事某一经济活动,以保证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正因为如此,政府便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增大经济主体从事某些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以约束那些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为,如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环境污染等。
(3)风险转移功能。积集生产要素资源与组织生产,总是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风险,而且,人们的需求也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使得原来的资源配置状态有可能不符合人的效用最大化要求。对于这样的问题,经济机制具有一套风险转移的功能。这种功能表现为:在人类经济活动中自动地产生了在空间的坐标轴上即在全社会范围内各有关经济主体之间和在时间的坐标轴上即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转移风险或分散风险的机制,譬如保险公司、证券市场、期货市场、规模经济以及多角化综合性企业等。经济机制的风险转移功能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的经济机制是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广泛和复杂的体系。它包括相互制约的社会主义经济诸因素的内在结合关系,及其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向前发展的作用机制。同时,它也包括国家组织管理经济的机构,有关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以及影响、制约经济发展的杠杆。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组成部分之一的作用机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诸因素的内在制约关系,蕴含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中,因而是无形的。至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机制具体形式的利用机制,是人们自觉地依据经济规律所建立的实现经济规律作用的具体形式,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管理的机构和组织,包括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实施领导和组织的综合管理机构(计划、财政、劳动、商业、物资等)和专业管理机构(工业、农业等),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经济组织管理机构,以及在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各种形式的联合公司。
②指导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和规定,主要指国家有关计划、财政、劳动、工资、价格、物资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以及为指导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③经济杠杆,包括用来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价格、信贷、税收、利润、工资等等。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经济管理机构通过制定指导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管理,而各项经济方针、政策要收到实效,又都离不开对经济杠杆的运用。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有一个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为人们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和经济规律有一个认识过程。同时,具体建立怎样的比较适宜的经济机制,也有一个实践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近年来,中国随着经济改革的进行,经济学界对经济机制的论述越来越多,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的认识还存在分歧。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
①认为经济机制就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
③认为经济机制是客观经济规律与经济规律在经济实践中具体表现形式的统一。
经济机制与经济规律的关系主要有两方面的意见:
一方面的意见是,比较强调经济规律对经济机制的基础和决定作用,认为经济机制是经济规律的表现形式或过程。如有的同志认为,经济机制“体现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通常把经济机制称为经济规律的作用机制,也就是经济规律赖以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如果离开经济机制,人们就无法认识客观经济规律。”有的同志把生产关系——经济规律——经济机制的过程概括为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认为经济机制是受经济规律制约的,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能动性越强,就越需要不断地完善经济机制。也有同志提出经济机制是经济规律和经济现象之间的“中介”或“枢纽点”,经济机制更具体、更现实地体现经济规律的内在本质及其作用。
另一方面的意见是比较注重于经济机制与经济规律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如有的认为:“经济机制和经济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大程度上可以同物理规律和在它们的基础上制造的劳动工具相比拟。”经济规律的作用只是经济机制内容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经济机制作为经济生活的一种具体现象,又是经济规律、经济本质的具体体现。应当根据经济规律的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经济机制,而且同样一些客观经济规律作用范围内存在着若干个经济机制的具体方案可供选择。有的同志指出:“经济规律既是经济结构内部的必然联系,又是经济机制的必然联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规律不过是经济机制的规律。”“经济规律与经济机制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经济规律是经济机制中表现出来的必然联系;同时经济机制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及其过程。”
经济机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机制作为经济管理机制,不过是从另一角度来看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就制度的形式这个意义上讲的,着眼于同经济的基本结构的关系;而机制则是就一定的形式所规定的过程讲的,着眼于同经济规律作用的关系。
2.认为经济机制是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二者有区别。“经济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制度和形式,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规范”,它“包括两部分:一是组织经济,二是管理经济。”“经济机制不同于经济体制的其它方面的特点则在于它是一种内在的功能。要使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协调地发挥作用,就需要经济机制贯穿其中。”
3.认为体制是经济模式的外部形式,而机制是经济模式的具体内容。体制改革将从组织上保证我国的经济运行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但有了健全的组织形式,还要有相应的支配内在运行的经济机制来承担。
4.从经济运行的层次分析,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总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条件下实现的,因此,经济体制是经济运行分析的前提。没有这一前提,就无法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进行科学的分析。当经济体制发生变化时,就要在新的前提下进行经济运行的分析;当问题在运用原有机制不能得到解决时,就需要通过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建立相应的新的经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