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
目录 |
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有限。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或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稽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所以;稀缺性是相对的。但是,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它存在于入类社会的任何时期和任何地方。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当今社会,都存在着稀缺性。从现实来看,无论是贫穷的非洲还是富裕的欧美,都存在稀缺性。
物品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其二是免费物品(free goods)。物品的定义是有胜于无,而在有胜于无之中,有一大部分是多胜于少的。“多胜于少”是经济物品的定义。这定义中的“胜”,是很客观的。
假若我们将五两黄金分为两份,一份三两,一份二两,由人随意选择,被人选取的那份是三两,那么黄金就是经济物品了。两相比较,被选取的那一份就算是较为优胜了,究竟是好还是坏,是否有益身心,却是无关宏旨的。因此,“胜”在这里并无主观或价值观的内容。
“多胜于少”的经济物品,在现实的世界中数之不尽。黄金白银、葡萄美酒、鲍参翅肚、水果蔬菜、衣食住行、旅游憩息、天伦之乐,等等,都是经济物品,因为这些都是多一点比少一点为优胜的。
在所有的物品中,有一小部分是有胜于无,但却不是多胜于少的。其原因是这种物品供过于求,即使再多一点也没有用,所以多胜于少就说不上了。这样的物品不多,而最常被引用的例子是空气。在空气清新的地区,空气用之不竭,没有人会争取多一点空气。空气虽然是非常重要,但也只能说是有胜于无,不是多胜于少。空气于是就成为一种免费物品而非经济物品。话得说回来,在人烟稠密之区,空气污浊,要多一点新鲜空气就变得很现实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鲜空气就再也不是一种免费物品,而是一种经济物品。
“多胜于少”是经济物品的定义,也是“缺乏”(scarcity)的定义。那是说,凡是经济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不足够”从何而定?假若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真的是像苏东坡所说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那当然是足够了。这样,清风与明月只能是免费物品——虽然在我们所知的真实世界中,清风难得,明月可贵,所以这些早已成为经济物品了。说得严格一点,所谓“不足够”,其供应量的多少不一定有固定的关系。例如,好的鸡蛋比坏的多,但好的不足而坏的却有余。这是因为好的鸡蛋,人们需求甚殷,故此不足;坏的呢,我们避之唯恐不及,没有需求,所以就不缺乏了。
若物品没有人需求,天下间便无“有胜于无”这回事;而若非供应有限,“多胜于少”就谈不上。“缺乏”是因为在需求下,供应有限而引起的。人的需求量增加,再多(但仍有限)的供应也会愈形缺乏;人的需求量减少,有限的供应可能被认为是不缺乏的。那是说,缺乏的程度,是以相对的需求来决定的。
一种缺乏物品——一种经济物品——其供应是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的。于是,这物品就变为多胜于少了。既然多胜于少,人要争取多一点,那么他们就一定会愿意付出一点代价。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争取多一点的,就不能算是多胜于少了——逻辑不容许我们反对这观点。因此,凡是人愿意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来争取多一点的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那就是经济物品了。在市场上,我们要付的代价就是价格(price)。所以我们可以说,凡有价格的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有一些社会——比如极端的共产社会——市场不存在,没有价格,但代价(sacrifice)还是要付出的。所以我们又可以这样说:没有价格的物品也可能是经济物品,它们是缺乏的——既然缺乏(既然人们需要多一点),代价也就无可避免。
因为生产这些经济物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首先,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石油、天然气、煤等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少一点;
其次,经济组织中的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才能等资源也是有限的;
再次,时间资源也是有限的,因为时间具有一维性,不可逆转。
因此,人们不可能无限制地生产经济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