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保尔森(John Alfred Paulson)——对冲基金第一人
目录 |
约翰·保尔森,生于1955年12月14日,是Paulson&Co公司总裁,这家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对冲基金。约翰·保尔森,亿万富翁,是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最大赢家,在2007年次贷危机中大肆做空而获利,一战成名,因此被人称为“华尔街空神”“对冲基金第一人”。
1978年,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大学商业与公共管理学院,紧接着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之后顶着“贝克学者”的光环从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MBA学位。
1984年,保尔森入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在贝尔斯登的并购部门从事企业并购业务。在那里,他积极进取,4年之后当上了公司的执行董事。
1994年,保尔森依旧梦想着一朝暴富,成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Paulson & Co.)。公司成立之初,仅有两个人,保尔森和他的助理。
2000年年初,证券市场开始崩溃之前,保尔森开始表现出异于常人之处,当他专注的企业并购的投资机会消失殆尽之时,他开始做空网络企业股票。在互联网股票狂跌的2001年至2002年间,他的基金却分别增长了5%。相对于其他对冲基金的惨重损失,保尔森基金公司可谓成绩斐然。
2003年,他的基金规模达到了6亿美元。两年后,保尔森管理的基金总资产创纪录地达到了40亿美元。
2006年7月,约翰·保尔森筹集了5亿美元,为第一只用于做空CDO的基金建仓。他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基金操作模式:一边做空危险的CDO,一边收购廉价的CDS。随后的几个月,美国房产市场却依然繁荣,丝毫看不到萎靡的迹象,约翰·保尔森的基金一直在不断地赔钱。有投资者好几次急匆匆地问他,是不是应该止损。他断然回绝:“不,我还要加注。”
2007年2月,寒意袭入华尔街。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预报季度亏损。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投资次贷的两只对冲基金也相继垮掉。约翰·保尔森管理的两只基金在华尔街的冬天异军突起,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只基金升值590%,第二只基金也升值350%,基金总规模已达到280亿美元。一举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力压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时间,约翰·保尔森在华尔街名声大震,“对冲基金第一人”、“华尔街最灵的猎豹”等称号纷纷被冠在了他头上。
2008年11月13日,约翰·保尔森与其他四位排名前五的对冲基金大佬,出席了美国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
2010年,约翰 保尔森以120亿美元的身价列于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45位。
1955年秋天,保尔森出生于纽约皇后区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家庭。1978年,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大学商业与公共管理学院,紧接着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之后顶着“贝克学者”的光环从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MBA学位。
毕业时,华尔街正值熊市,而咨询公司愿意为新人提供较高的起始工资,原本打算进入华尔街的保尔森进入了大名鼎鼎的波士顿咨询集团,担任管理咨询师,开始了其职业生涯。在波士顿任职期间,保尔森曾受到同事的指点,认识到表面繁荣的房地产行业剥去通货膨胀因素之后,其房产价值增幅会非常微小。不久之后,对于华尔街的向往使他转身进入了极富传奇色彩的奥德赛合伙投资公司(Odyssey Investment Partners),并为其工作了两年。
1984年,保尔森入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在贝尔斯登的并购部门从事企业并购业务。在那里,他积极进取,4年之后当上了公司的执行董事。
在贝尔斯登工作数年之后,保尔森开始厌倦公司的内部争斗,在与风险套利公司格鲁斯合伙基金的一次接触中,他意识到,虽然贝尔斯登的收益相当丰厚,但它主要的盈利模式是赚取佣金,这与投资业务的盈利相比显得“相当有限”。正像格鲁斯合伙基金看上去很小,但获利极为丰厚。深思熟虑之后,保尔森离开了贝尔斯登。
他加入了格鲁斯合伙基金公司,成为公司的合伙人,从事基金的管理工作。老板马丁·格鲁斯曾告诫保尔森:“紧盯下行部分,上行部分会自己运行。”格鲁斯回忆起当时的保尔森说:“他尽情享受着单身生活,几乎不参加大型聚会;他很有头脑,但是有时不够专注,急于求成。”
直到1994年,保尔森依旧梦想着一朝暴富,他也意识到时间不等人,需要集中精力开始行动了。于是,保尔森成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Paulson & Co.)。在贝尔斯登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大量企业购并的经验,对这一领域了如指掌,他将自己的基金专门用于并购套利的投资,即同时买入卖出两家并购中的公司股票,从而获取无风险的利润。
公司成立之初,仅有两个人,保尔森和他的助理。千禧之年年初,证券市场开始崩溃之前,保尔森开始表现出异于常人之处,当他专注的企业并购的投资机会消失殆尽之时,他开始做空网络企业股票。在互联网股票狂跌的2001年至2002年间,他的基金却分别增长了5%。相对于其他对冲基金的惨重损失,保尔森基金公司可谓成绩斐然。有此佳绩,投资人闻风而来,到了2003年,他的基金规模达到了6亿美元。两年后,保尔森管理的基金总资产创纪录地达到了40亿美元。
直到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前,虽然保尔森颇有进步,但在竞争激烈的华尔街,低调的保尔森并不出名。但他时刻都保持着警觉而敏锐的目光,一直坚持着“暴富”的梦想,伺机而动。最终,在次贷危机中,他把握住机会,以此一役而扬名世界。
直至2006年年初,在长达10余年的增长中,美国楼市和住房抵押市场一直繁荣,华尔街大多数金融机构尽情享受着空前的财富盛宴。保尔森却没有被房地产市场的火热所蒙蔽,他异常冷静地注视着美国房贷市场,仔细地进行核算,力图发现其中的泡沫。他亲自带领自己的基金团队,搜集房贷市场的财务数据进行审查,同时追踪成千上万的房屋抵押,逐个分析所能获取到的个人贷款的具体情况。
保尔森终于剥开了房产繁荣的虚表,他越来越深信投资者大大低估了房贷市场的风险,债权人会越来越难以收回贷款。他隐隐感觉到,一股不可抗拒的破坏力将从某个被人们忽视的角落里迸发出来,并一发不可收拾。
在美国金融市场,华尔街为房贷市场发明的两种金融产品—CDO(债务抵押债券)与CDS(信用违约互换),它们之间有这样的关系—CDO的风险越高,为其担保的CDS价值就越高。在房产繁荣时期,绝大多数投资者认为CDO没有太大的风险,所以CDS的价格非常低。保尔森意识到要在这场危机中保护自己的资产,进而获利,做空CDO将是一次极好的投资选择。为此,他费尽周折地劝说投资者们,要让他们相信美国房产市场正面临极大的危机,但是许多投资者对此疑虑重重,甚至嗤之以鼻,因为已有的经验是,做多CDO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不过,还是有少部分保尔森的长期合作伙伴支持了他。
2006年7月,保尔森筹集了1.5亿美元,为第一只用于做空CDO的基金建仓。他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基金操作模式:一边做空危险的CDO,一边收购廉价的CDS。但是,危机并没有随即显现,在保尔森的第一只基金完成建仓之后的几个月,房产市场依然红火,丝毫看不到下跌的迹象,他的基金一直不断地赔钱。
与主流投资方向全然相反的基金操作和短期的亏损让保尔森感到压力重重。一方面,保尔森顶住投资者的压力,坚持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在不断地追踪大量个人按揭贷款情况所获得的信息中,他清晰地感到巨大的成功正一步一步地临近,内心的激动与欣喜已经无法平息。
2006年底,美国债市开始对次级债券产生担忧,次贷危机初见端倪。此时,保尔森的基金开始扭亏为盈,升值20%。他的信心越来越高涨,抓紧时机建立了第二只同类基金。
2007年初,寒意逐渐侵袭华尔街。美国一连串的明星机构或破产或告急,欧美众多金融企业不是岌岌可危就是损失惨重。这一切无不昭示着,大规模的信用违约已经到来。在金融市场中,CDO的风险陡增,其价值大幅缩水,而CDS大幅增值。
2007年末,保尔森管理的两只基金在华尔街的哀鸿遍野中异军突起,截至2007年底,他的第一只基金升值590%,第二只基金升值350%,基金总规模达到280亿美元。据《阿尔法》杂志的统计,保尔森在2007年的个人收入达到了37亿美元,一举登上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的榜首,力压金融大鳄索罗斯和西蒙斯。一时间,保尔森在华尔街名声大震,“对冲基金第一人”、“华尔街空神”等称号纷纷落在他的头上。
2008年度,保尔森的基金公司投资150亿美元做空次贷市场,全年收益约30亿美元,仅高盛的ABACUS一项产品,就赚取将近10亿美元。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尽管这句金融界名言的拥有者巴菲特在危机中亦遭受重大损失,但这句话却在默默无闻的保尔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助其登上了华尔街“神殿”。
2010年,约翰·保尔森以120亿美元的身价列于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45位。经历2011惨败的一年后,他旗下最大的两只基金Paulson Advantage和Advantage Plus净值分别下跌了36%和52%。据《Time》杂志称,他对中国嘉汉林业的投资被评为“2011年世界十大商业失误”之一。
2012年6月的一个下午,56岁的约翰·保尔森坐在曼哈顿中区5号大街的办公室里,总结般地回顾过去的一年。“去年我们确实犯了错,”保尔森说,“我们对经济发展方向过于自信,也冒了很多风险。”他的声音十分柔和,黑色的头发紧贴在头皮上。这是个让人舒缓的环境,奶油色的地毯,黄色的墙面,墙壁上挂着12幅亚历山大·考尔德的水彩画,没有彭博数据终端,也没有全球热点地图。
在送给投资者的101页报告里,保尔森本人用平淡而谦卑的语言解释2011年巨亏:公司犯了4个错误,过于看好股市、低估欧债危机的影响、高估美国经济以及选错股票。他写道:2011年我们的表现是不能接受的,但我们相信2011年只是暂时的脱轨。危机是一夜之间来的。
2011年6月3日凌晨两点左右,浑水调查公司公布了对嘉汉林业(Sino-forest)的做空报告。报告开头写:“伯纳德·麦道夫提醒我们,当一个成熟的组织进行欺诈时,其骗局可以大到偷天。嘉汉林业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巨型机构诈骗案,它起步早、幸运而且油滑。在这家企业市值达到70亿美元时,现在骗局将寿终。”
在浑水眼里,这家北半球最大的私人林业公司是新的“庞氏骗局”,它夸大资产、伪造销售交易,诈骗巨额资金。它给予“强烈卖出”的评级,估值不到1美元。
睡梦中,他们丝毫没感觉危险将近。报告发布当天,嘉汉林业股价从18元加币急剧下跌64%,公司市值在两个交易日里蒸发了32. 5亿美元。保尔森旗下的PaulsonAdvantagePlus基金持有3100万股股票,占12.5%的份额。
尽管嘉汉林业立刻就跳出来反驳浑水的指控毫无根据,并指出公司正委托外部稽核进行独立调查,但也无法提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投资人公司的财务状况没有问题。2011年6月中,加拿大一家报纸《全球邮报》甚至派记者到了云南实地调查,称嘉汉林业严重夸大其云南森林资产的规模和价值。
保尔森当月的投资者备忘录上显示,从6月6日到17日,他们开始逐步清仓嘉汉林业,平均价格4.53加元。但迟缓的操作还是造成了4.68亿美元的亏损。截至2011年末,PaulsonAdvantagePlus亏损达到53.58%,成为全球业绩倒数第一的基金。
在2012年2月时,重仓买了他基金的美国橄榄球球星之子科福尔豪斯(Hugh Culver houseJr.)甚至将保尔森告上了法庭,认为他没能尽职评估风险,操作的笨拙导致他们这些基民跟着倒霉。科福尔明显不满:“既然是玛丽女皇号游轮(重仓嘉汉林业),又怎么可能像小游艇(轻仓)那样迅速转变航向呢?”
保尔森从2007年就盯上了嘉汉林业。众所周知,他是激进好斗的“套利者”,他对于可能升级为出价大战的交易有敏锐的嗅觉,也善于预言哪些公司会被接管。当时,彭博新闻报道亚太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麦格理银行考虑收购嘉汉林业。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尽管收购没有成功,但他在股价回落后开始建仓。
当时他判断,嘉汉林业可能再次成为收购对象或是有望双重上市。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正在转型,且作为一家正处于潜在通胀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公司,有机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利。
他也没料到会有“浑水”的横空出世。他觉得自己其实栽得很冤。因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跟这个股票市场所有的其他投资者一样。他们的投资团队对嘉汉林业进行了严格审查:查看他们的公开文件,与公司领导层定期会面,甚至他们还特地跑去中国参观公司的运作,会见一位主要客户和中国政府林业部门的代表。
嘉汉林业的清白与否已经不那么重要。东方纸业被做空后,最后公开推翻了欺诈指控,但股价却再没回到原来的水平。保尔森一再强调自己净亏的只有1.06亿加元,但经历这一役,他决定对中国避而远之,他说,只有加强了对中国的研究能力之后,才会进一步在这个区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