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方法(System Approach)
目录 |
系统方法是随着解决复杂大企业的效率问题应运而生,是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部分(要素)与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考察对象,从而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方法将分析和综合有机地结合并运用数学语言,定量、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和规律,它为运用数理逻辑和电子计算机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开辟了道路,为认识、研究和探讨结构复杂的整体确立了必要的方法论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就是把研究对象看作是由各个构成要素形成的有机整体,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特征和运动规律,研究对象的整体性质。对象的整体性由形成它的各要素(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所决定。因此,它不要求人们事先把对象分成许多简单部分分别地进行考察,然后再把它们机械地迭加起来,而要求把对象作为整体对待,从整体与要素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指示系统的整体性质。
二是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是指从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出一种最优的方案,以便使系统运行处于最优的状态,达到最佳的效果。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确定最优目标,并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分成不同的层次结构,在运动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优功效,从而达到整体最优的目的。
三是递阶性原则。系统要逐级分解,实行递阶控制。既要体现总系统的最优,又要注意各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四是协调性原则。要注意系统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以保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
五是可靠性原则。为保证系统可靠运行,系统分析时一定多方面考虑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采取对策。
六是预见性原则。要在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同时,分析对象的未来,因而应充分运用各种预测技术,对对象进行定性与定量预测。
七是综合性原则。综合运用各种科学和技术领域内获得的成就,使各种技术相互配合从而达到整体系统的最优化。
针对制定的目标,去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有效性和效率。这就要求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引入系统工程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企业贯彻“管理的系统方法”(System Approach to Management)的原则应采取的措施:
(1)按照本企业产品和生产的特点,识别和开发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过程,研究各个过程的关联性来确定体系。
(2)建立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对各个过程形成的网络实施系统的控制,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包括确定企业结构、明确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规定职责和权限、减少职能交叉造成的障碍、加强内部各层次的沟通,以最有效的途径实现企业的目标。
(3)认清企业的能力,确定企业资源的局限性,在行动前合理配置体系的各个过程实施和改进所必需的资源。包括:提供为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的有关设施和适宜的工作环境,委派具备本岗位工作能力的与质量有关的各类人员等。
(4)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测量,针对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和达到企业预定的目标作出客观的评价,持续改进体系。
第一,确定问题。收集资料。在进行系统分析之初,必须首先确定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范围,研究问题包含的主要因素,分析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划定问题的界限,确定的问题才会明白、切合实际。确定问题后就应该开始收集资料,调查、实验、观察、记录各要素(子系统)及环境情况等。这对于建立模型,对各种模型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比较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第二,系统分析。对于同一个特定的目标,实施的途径有许多,每种方法的投资和效益也会有所差别。系统分析在于拟定出尽可能多的行动方案并进行试验比较,以寻求费用最低而效果最好的方案。分析时,总是将复杂系统分解成若干个较为简单的子系统,再将分解的结果进行综合,进行整体分析。这样反复多次,才可能接近客观。
第三,方案决策。在几种值得采用或进一步考虑的方案中选择方案,尽可能在待选方案中选择出满足系统要求的最佳方案。第四。实施计划。根据最后选定的方案,按照计划实施。如果实施过程中比较顺利,或遇到的困难不大,略加修改即可以顺利进行,那么整个步骤即告一段落。如果问题较多,就需要回到前面几个步骤中的一个,重新做起。
在管理实践中,系统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最优方案难以确定,因为任何方案都不可能是从任何角度考虑都最优秀。对同一个方案,如果选定的影响因素不同,最优的结论往往也不同。方案的取舍缺乏一个明确的指标,这使得系统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显得繁琐,组织最后实施的往往一定不是最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