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知识存量

  	      	      	    	    	      	    

知识存量(Knowledge Stock)

目录

知识存量的概念[1]

  知识存量是某阶段内一个组织或经济系统知识资源的占有总量。它是依附于组织或经济系统内部人员、设备和组织结构中的所有知识的总和,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积累,是“学习”的结果,是一种宏观的概念,包括前述学者对知识和信息的界定,它反映了组织的知识生产状况和创新能力

Image:知识经济要素示意图.jpg

  知识存量是个静态概念,但其又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的概念。也就是说,知识存量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如社会系统、国家、地区、组织和个人等。知识存量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使知识存量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知识具有非同一性(异质性),使知识具有非加和性特征,所以要对知识存量进行测度,必须区分知识存量的结构。具体来看,知识存量具有如下结构特征,知识人力资源、科技文献、专利知识产业等。另外,知识存量具有非负特征,并且是时间的增函数,但知识存量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知识存量的波动主要取决于组织或系统的技术创新导致的知识增长与现有知识的折旧速度。

知识存量的特点[2]

  知识存量具有如下特点:

  a.静态性。知识存量是人们在过去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知识积累的结果,是。学习。的直接产物,而不是过程本身。

  b.时间性。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晶,不同的历史时期知识总量各不相同。我们讨论知识存量,通常是指某个特定时间的知识存量。

  c.空间性。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学习”产生了知识,但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立足于特定的社会组织,如社会系统、国家系统、区域系统、集团系统、个体等等,因此,知识存量具有空间界限。尽管目前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空间变量对整个企业知识存量的影响,但仍然影响了知识作用的发挥。

  d.非负性。任何经济系统总还是拥有一定的知识资源,即使与知识资源占有量高、社会高度发达的经济系统相比,其知识资源占有量微乎其微,但总不会为负值,总有一定的数量。负值的知识存量是无意义的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K=f(S,t)≥0其中:S表示空间变量,t表示时间变量。

  e.时间的增函数。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总是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不断探究世界的本原,不断涌现出新知识,再加上知识具有衍生性和无损耗性,不会因为使用而减少或消失,因此,知识存量具有历史积累性质,是不断积累的历史过程。在不给以强行干扰时,一个经济系统中的知识存量总是向着增加的方向发展。在按经济规律运行的过程中,经济系统中的知识存量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增函数(目前,人类知识总量呈指数规律增长)。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partial k/\partial t=\partial f(s,t)\partial t\ge0

  f.增长的波动性。人类知识总量总是呈增长趋势,但这个增长过程是一种波动过程,有快有慢,有起有伏。对某一系统而言,在下列条件下,知识存量还有可能锐减:一是企业系统的知识增长速度小于整个社会的知识折旧速度;二是系统受到外部强制干扰,如战争对知识基础的毁坏、政治斗争对知识的冲击、人才的流失等等。比如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德国二战战败后科学家的流失等都是这样的例子。即有:

  \lim_{t \to t_0-\delta}\gg\lim_{t \to t_0+\delta}

  其中,t0为干扰点。

知识存量的有效性[3]

  知识存量的有效性是一个反映组织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与其战略目标相匹配的知识资源通过经济活动进行价值创造的效率与效度的指标,可以通过组织某一时点上的有效知识存量与总知识存量之比来表示。其中,有效知识存量是一个相对的和平移的概念,它是组织“有效知识”存储的集合。有效知识存量具有如下特征。①知识实践性。有效的存量知识有助于发明创造、改革创新的实际工作。②知识增值性。有效的存量知识能够直接地应用到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中,进行价值创造。③知识目标性。有效的存量知识与组织发展目标相匹配,是围绕组织发展目标的动态的、有效的集合。

  知识存量的有效性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但表征了组织知识存量中“有效知识”的存储情况,而且反映了知识存量对组织发展的贡献程度。一般它有两种衡量方法:一是通过知识管理活动,组织现有的知识存量所能发挥的最大效能,由单位贡献率反映;二是组织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为完成既定目标和战略所需的最少知识组合,由单位成本反映。

知识存量的量化分析[2]

  知识存量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这类知识依附于人的大脑之中,具有经验的特性;二是以物为载体的知识,这类知识可以编码、可以传递,主要体现为技术知识;三是以企业组织结构为载体的知识,这类知识可使企业安全、有序、高质量地运转;四是团市场知识,是企业所拥有的与市场有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可使企业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四类知识的量化可进一步分解如下:

  1.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存量的量化分析。a.员:[的工作年限:指企业全部专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的总年数。可以衡量专业人员的总体技能和经验水平。b.员工受教育年限:指员工受教育的总年数,可以反映员工获取的知识程度。c.员工技术等级:指员工的专业技术资格等级,亦可反映员工的知识和经验水平。

  2.以物为载体的知识存量量化分析。a.技术成果拥有量。指组织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及其它技术的数量,可以反映企业技术知识的存量。b.设备水平。指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设备、实验仪器的技术水平,是物化知识存量。c.信息化水平。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可用人均拥有的计算机台数来衡量。

  3.以组织结构为载体的知识存量量化分析。a.管理费用总收入。指企业管理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效率。b.组织有效性。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体现企业综合的组织管理知识。c.组织认同感。指员工对组织目标管理方式的认同程度,可以衡量企业建设组织文化的知识。

  4.市场知识存量量化分析。a.顾客满意度。指顾客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与顾客打交道的知识。该指标可通过态度调查来获取。b.市场研究水平。可以衡量企业市场环境研究、市场发展趋势预测的知识,可通过市场研究的准确程度来反映。c.营销网络的适合度。指:全业分销网络对企业产品销售、信息反馈的适应程度。

知识存量的价值测度[2]

  测度知识存量价值比较因难,但可以用科学技术指标来估算。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的价值体现在产品(包括知识产品)的价值之中。知识对产品价值的贡献大小一般有三种分析方法:。

  a.成本法。即以一定日寸期内实际投入研究与开发(R&D)的费用、购买专利费用和员工的教育、培训费用来反映知识的价值,也可用替代或重建某种知识状态所需的成本来反映知识的价值,此法反映了知识的折旧与过时。

  b.供求价格法。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法以生产要素市场上对知识要素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交易价格来衡量知识的价值。它适用于人才或专利、技术使用许可证、商标版权、艺术品等知识产品的(拍卖)定价

  c.剩余法。该法的基本思想是克拉克于1899年在《财富的分配》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将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应用于知识的价值测度,即总产量扣除劳动、资本土地边际贡献后剩余的部分即为知识的贡献。因为劳动、资本土地都服从报酬递减规律,而知识则是报酬递增的,所以要把知识的贡献作为剩余来看待,该。剩余’价值的多寡以产品的价格为转移。这是一种事后决定法,即通过测度知识的产出来测度所投入知识的价值。

  d.差额利润法。用某项知识投入前、后,单位日寸间内企业净收益π的差额△π的某个倍数n来反映知识的价值V,因此这也是一种事后决定法。

  V=n\triangle\pi=n(\pi_2-\pi_1)=n[(R_2-C_2)-(R_1-C_1)]=n[(P_2Y_2-W_2X_2)-(P_1Y_1-W_1X_1)]

  式中:R为企业的收益或销售收入;C为企业的生产成本;P为企业产出物的价格向量;W为企业投入物的价格向量;Y为企业产出物的产量向量;X为企业投入物的数量向量。

知识存量测度面临的困难[2]

  目前,知识存量的测度主要面临如下困难:

  a.知识是无形的。而知识的测度却必须用有形的计量单位去衡量知识的数量、质量甚至价值属性。

  b.知识价值的不确定性。知识在被应用之前它的价值是不确定的,甚至买主在得到它之前是不能对它的价值做出确切评价的。由于许多知识一旦被了解。就会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卖主必须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买主在不了解知识的内容之前又无法决定出什么价。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给知识的交易带来困难。

  c.知识的价值是环境依存的。知识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会因人、因地而异: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地方生严,其成本、价格各不相同;在知识严权的保护下,知识的使用权能被多次以不同的价格出卖给不同的买主;对同一个买主而言,第二份知识拷贝却一文不值。

  d.知识存量的测度决不是用一些数字公式或统计数字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众所周知,高科技产业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增值的产业。然而高科技并不等于高增值。有些高科技并不能带来高的附加值。

  e.任何知识的价值总是处于不断地贬值之中,然而,知识的贬值不存在时间表,很难为它确定一个折旧率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朱美光.空间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0.
  2. 2.0 2.1 2.2 2.3 李长玲.知识存量及其测度[J].《情报杂志》.2004年 第7期
  3. 冯博.组织知识存量的有效性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