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意图(target intention/goal intention)、目标性意图
目录 |
目标意图是只指定个体需要表现出的行为或事件需要出现的结果,表现为“我打算达到状态Z”形式,并没有给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具体计划。[1]
目标意图,即:我要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
写在纸上,建立目标意图
不断地对自己强调自己的目标,和目标达成后能活得的利益。放在随处可以看见的地方,最好以图文的形式,这样记忆会更加具体,因为大脑对图形的记忆是比较深刻和持久的。
研究表明, 执行性意图在目标实现方面较目标性意图表现出明显优势,它联结情境性线索与目标指向性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 促进目标实现。形成执行性意图意味着个体需对关键性情境线索进行选择, 遇到特定情境需辨别并专注于其中, 因此执行性意图中“ 如果… …” 部分将有效增强执行目标的可行性。
启动情绪下调执行性意图的被试在情绪唤醒度评价上更具适应性。执行性意图组被试对负性图片的唤醒度显著低于目标性意图组和控制组。 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Gallo 等人( 2009) 研究表明, 执行性意图能有效控制厌恶情绪。当目标性意图得到执行性意图的帮助时,厌恶图片的唤醒水平便较仅仅形成目标性意图或完全没有目标性意图有所下降。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 执行性意图从属于目标性意图, 它会在需要实现目标性意图的情况下出现并发挥作用, 同时将重点放在从目标到具体行为的转化上。研究证明, 执行性意图有助于启动目标指向性行为反应, 保持目标执行的持续性, 脱离无效的目标执行过程, 并采取进一步的目标执行的行为, 从而增加个体目标性意图实现的几率
( 1) 执行性意图组被试在被动观看负性和中性图片时对自身情绪唤醒度的评价均显著低于目标性意图组, 在观看负性图片时其情绪唤醒度也显著低于控制组即不启动情绪调节意图的被试。
( 2) 执行性意图组被试在各项生理反应指标上均显著低于目标性意图组和控制组被试。主要表现为形成执行性意图的个体在皮肤电导增加量、指温降低量和指脉增加量上显著低于形成目标性意图或不形成任何意图的个体。
( 3) 相较于仅仅给出情绪体验下调目标的目标性意图, 与表达抑制结合在一起的执行性意图能有效下调个体的负性情绪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