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生产力发展战略

  	      	      	    	    	      	    

生产力发展战略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目录

什么是生产力发展战略[1]

  生产力发展战略就是关系生产力发展全局的、带根本性的、长期性的谋划。具体讲,生产力发展战略是关于生产力发展目标、发展方式以及生产力结构、布局、规模和时序等根本问题的长期的总体谋划。

生产力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和依据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所提供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以及它所发挥的最终决定作用的条件下运动和发展的。这就客观地规定了生产力发展战略在整个社会战略体系中所处的核心和基础地位。任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是围绕着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总目标而展开,总是以生产力发展战略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决不能只是以揭示生产关系发展规律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更必须以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生产力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否正确,归根结底也要以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根本标准。

  由于生产力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基础,因而它本身就必须牢固地建立在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必须有充分的客观依据。毫无疑问,一国的国情(主要是生产力的基本状况)是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但是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国情并据以制定生产力发展战略,还必须有生产力规律体系的理论知识为指导。有的学者把生产力经济学所阐明的有关知识凝聚化和原则化,并运用来指导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三条最基本的原则,可称之为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原则化的理论依据。

  第一条是“现代化原则”。即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战略,都不能不遵循生产力“现代化”的原则。因为生产力的不断升级换代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尽管各个国家的生产力现状差别很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悬殊,但是在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时都不能不以“现代化”为最高目标。

  第二条是“整体化原则”。即生产力发展战略必须是顾及全面的整体化战略。因为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多因素、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的整体,因此在制定生产力发展战略时必须通盘考虑各种生产力因素的顺利形成,考虑生产力的结构、规模、布局、时序等侧面的最佳布置,考虑生产力本系统与外部环境条件的有效协调,以实现社会生产力系统的最大总体功能。

  第三条是“智能化原则”。即必须以实现生产力的不断智能化为目标,同时在发展方式上又以智能化为手段,以智力资源的开发带动物力资源的开发,以物力资源的增长保证智力资源的增长。按照这一规律的要求,当前就是要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首位,使劳动者由“体力型”进化为“文化型”以至“科学型”,使生产工具由“手工工具体系”进化为“普通机器体系”以至“智能机器体系”,使技术体系由“手工器械——体力技术体系”进化为“机器——蒸汽——电力技术体系”以至“智力机器——新能源——电子技术体系”,使生产管理由“经济管理”进化为“科学管理”以至“系统化科学管理”。

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2]

  同一般发展战略一样,生产力发展战略也有自己的基本战略要素,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对策和战略途径等等。

  1.战略指导思想

  战略指导思想是一个战略的总方针,它依据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而制订。战略主体有不同的层次,如社会生产力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战略指导思想应有不同的特色。在确定任何一个层次的战略主体的战略指导思想时,都应具体考察该主体在历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现实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等等,同时还要考虑上下层次和左右相邻单位的战略关系。

  战略指导思想一旦确定,就成为战略要素中最稳定的因素,因为它是整个战略中的灵魂和总纲,其他要素都要以它为依据,随它而变。如果战略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整个战略就要改变。

  2.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战略主体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图谋发展的全局性奋斗目标,也是一定战略时期内的总任务。它决定着战略重点、阶段和途径、对策,因而是战略的核心。

  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生产力的“升级换代”。“升级”是同一“陛质(性代)的生产力由较低梯级向较高梯级的升登,是同一性代生产力内的量变到局部质变。例如手工生产力由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再向铁器时代的升级,机器生产力由蒸汽时代向电力时代的升级,信息生产力由电子时代向光子时代、再向生物时代的升级。“换代”是人类生产力系统由较粗陋的品质向较精良的品质的升华,是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质变。例如手工生产力(第一代)向机器生产力(第二代)向信息生产力(第三代)的升华。

  生产力“升级换代”作为战略总目标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当然还需要具体化、指标化。例如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系统基本上是一种总体水平低、内部差距大的“低水平二元结构”:农业基本上仍处于第一代生产力水平,工业、能源、交通等产业基本上处于第二代生产力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制订“升级换代”的战略目标,除了针对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具体目标外,在总体上还要有一个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如从“低水平二元结构”向“高水平二元结构”升级换代的目标。同时还要把目标进一步分解使之具体化和指标化。

  3.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指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而需特别加强的部门、环节或地区。战略重点既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点,就应是资源配置的重点,也应是战略指导实施的重点。

  生产力发展战略的重点主要是由生产力系统主导因素的流动性以及资源分布和系统运行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这些主导因素对生产力关系重大,需要作为重点来抓。此外,生产力系统内部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以及系统运行中存在的不平衡,必然会出现优势或薄弱的环节或部位,也需要作为重点来处置。例如从我国全国范围来看,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我国生产力系统中最大的薄弱环节;能源和交通,至今仍是我国经济腾飞的重大制约因素;科学技术和教育,则是使我国生产力升级换代的主导因素;高技术产业更是迎接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必须紧紧抓住的关键。这些都应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重点。

  4.战略阶段

  战略阶段是一个战略时期中,为了有步骤地实现战略总目标而划分的不同阶段。一个大的战略时期,一般不少于10年,长则可达100年左右。从近代历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时间跨度来看,大体也是三、五十年至百年发生一次大变革。

  生产力发展战略的阶段不是任意确定的,它要符合生产力自身演化——逐渐升级换代的规律。例如我国现在的生产力是处于以第一代生产力为主、兼有第二代第二级(电气化)生产力的“低二元结构”的状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是要在21世纪中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完备的物质生产力基础的战略任务,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要达到以成熟的第二代生产力为主、兼有较大比重的第三代生产力、而第一代生产力已趋于消失的“高二元结构”的状态。在这70年甚至更长一些的大战略时期中,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已确定划分为三个阶段、分三步走,然而生产力发展战略阶段的划分则还需要分门别类按生产力升级换代演化的客观规律,既要考虑到生产力发展的纵向继承,又要考虑到不同生产力代际之间的横向渗透(包括开放引进新生产力)的条件,制订出具体的战略目标和分阶段实现的步骤。

  5.战略对策和战略途径

  战略对策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一切策略方式、手段和措施的总和。战略途径主要是发展道路或发展方式(模式),也可以包含在对策中。发展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西方发展经济学提出过多种类型的战略发展模式,如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出口替代发展战略、经济“起飞”发展战略等等。

  按照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是通过增加生产力因素投入量而实现的“外延型”增长模式,二是通过改善生产力因素的素质而实现的“内涵型”增长模式。前者自然倾向于“速度型”的经济增长,后者自然倾向于“效益型”的经济增长。生产力经济学界在“内涵型”模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通过优化生产方结构而实现的“结构型”增长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也属于“效益型”的经济增长。

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构成

  社会生产力既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有机系统,生产力发展战略也是相应的复杂的战略体系。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战略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生产力发展战略是总战略,中观、微观的生产力系统的发展战略都是其子战略。由于各层次的生产力系统都是由各生产力要素组合而成的,各要素都可以有自己系列的发展战略,生产力要素的各种组合方式也可以有自己特殊的发展战略,因此它们都可成为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子战略。

  中观生产力从横向看是各地区的生产力,从而有各地的地区战略。地区战略包括各大经济地带、各大经济区、各类城市、各类乡村等等的发展战略。各地区战略中又含有地区内各部门、各行业的子战略。

  微观生产力的发展战略主要是指基层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既有行业特色和地区特色,又有各自生产经营的特色,它们都属于部门和地区的子战略。

  从构成各层次生产力系统的生产力各要素来看,每一个要素都有自己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对要素发展战略作特殊的研究。例如劳动力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能源发展战略以至某种特殊重要的材料的发展、某种资源的保护等等,都可列为要素战略进行研究。

  生产力发展战略,说到底,无非是要在提高生产力因素素质的同时,把各种生产力因素组合好,使各层次的生产力结构、规模、布局、时序合理化、优化,从而使生产力因素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促进社会生产力在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更快地发展。因此,因素组合战略(包括结构战略、规模战略、布局战略、时序战略)实际上应该是战略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王德成,王志琴.生产力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03月第1版.
  2. 张仲礼,林甫生,朱根.探索· 创新 当代经济新学科新方法新流派(第一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