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王亚伟出生于安徽马鞍山市,毕业于清华大学双学位。前任华夏基金管理公司顾问。王亚伟1989年以安徽省高考状元身份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其间对证券投资产生浓厚兴趣,选修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企业管理双学位。
1994年王亚伟进入中信国际合作公司。这家公司在当时也属于刚成立,主要业务是机电产品成套设备进出口及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他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一年,最后的三个月开始接触证券投资业务。
1995年基于对证券投资的兴趣,他进入了华夏证券公司,在当时全国最大的证券营业部: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任研究部经理。
1998年,国内的基金业开始启动,3月27日第一支规范运作的封闭式基金,即基金开元成立。实际上在同一阶段,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开始筹建,王亚伟跟随当时的营业部总经理后来的的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加入筹备组,4月份公司就成立了。
1998年4月28日,华夏基金旗下第一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兴华成立。股票代码是500008,基金单位总份额为20亿份。王亚伟最初时是基金兴华基金经理助理,之后任基金经理。同期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学习,后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从1998年4月28日到2002年1月8日,即王亚伟离任,基金兴华的净值增长率是84.86%,对应同期上证综指涨幅是18.79%。
2001年年末,华安、南方和华夏三家分别发行了开放式基金,从2001年12月起王亚伟开始担任华夏成长的基金经理。
2002年深沪两市分别下跌了18.62%和8.07%。华夏成长的净值增长率为-3.09%。这个成绩应该让专业投资者满意,但是让刚刚接触基金的国内理财者感到不安。
2003年11月,上证综指创出了新低。但是2003年仍有机会,也有成功的投资者,这就是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下半年,QFII涉足的电力、钢铁蓝筹股走出了行情。华夏成长的净值增长率为13.09%。王亚伟在年报中总结:2003年与业内同行相比,与市场提供的投资机会相比,取得的收益率不能令人满意。
而在2004年,熊市依然延续着,上证综指下跌15.4%,深圳成指下跌11.85%。华夏成长当年净值增长率为3.91%,王亚伟仍然没有创造出让行业之外的人记得他的成绩。
2005年4月,王亚伟不再担任华夏成长的基金经理。根据上海财汇的数据,从2001年12月21日到2005年4月12日,即王亚伟离任,上证综指下跌28.5%,但是华夏成长净值增长率为13.22%。
2005年12月王亚伟接手华夏大盘精选基金。2006年,华夏大盘以154.49%的业绩在118只基金中排名第12。对应上证综指涨幅达到了130%,而同期净值增长超过这一数字的基金有19只。所有股票型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为109.83%。部分原因是,基金有持有股票仓位的限制,同时中行、工行等权重股对上证综指的影响较大。
2012年5月7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王亚伟因个人原因于2012年5月4日离职。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王亚伟从来不说自己在投资上的成功,在和记者的交流中他甚至都不愿意举一个成功的案例,相反他更多的是总结自己的失误,因为是否成功是由别人来评价,而失败的教训却只能由自己来总结。
不过王亚伟在投资上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他所管理过的三只基金均在华夏基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他目前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去年总回报率达到了150%,截至1月18日,今年以来半个多月已实现净值增长率21.5%,在股票基金中排名第三。现在他还身兼华夏基金副总裁和投委会主席的职务,虽然主要精力在投资上,但副总裁的行政职务也是公司对他投资成绩认可的体现。
王亚伟分析自己在投资上的优势,除了方法之外,他更强调性格。稳重、坚定、善良、不怕困难的性格更多来自家庭的熏陶。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王亚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父亲,父亲的耳濡目染与言传身教给王亚伟打下了非常好的知识功底。
一旦确立方向,就能心无旁婺,即使经过波折也要经受住考验坚定走下去。王亚伟说自己这种个性很大程度受了父亲的影响。在他大学毕业的那年,父亲被查出胃癌,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治疗竟然战胜了病魔,现在仍然健康。这件事让王亚伟相信没有过不去的门槛,自己看准的事就不能轻易放弃和改变。这种性格在投资上也得到了体现。去年前三季度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净值增长率在全部股票型基金中遥遥领先,但由于他对人民币升值引发的银行地产股高估值的不同看法,虽然考虑到市场热点轮动的可能,但仍没有跟随市场热点在四季度及时补仓银行地产股,最终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在年度排名上未能延续上半年的冠军地位。对此王亚伟并不后悔,目前他仍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在牛市中应回避资产泡沫,坚定追求自己“安全边际之上的收益”。
谈及今后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王亚伟坦言他的兴趣还是在投资上。“做基金经理可能越做越好,追求职位可能很快会上升到你不适合的位置。”
越是真理往往越是平常,越是深奥的道理往往表面看起来越简单。
如果问王亚伟他投资的秘诀是什么,他会告诉你“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听起来跟没说一样。
基金经理之间的区别在哪里?王亚伟认为主要是品位。“风险偏好就是基金经理的品位,不同的人选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最终在市场的表现也不一样”,王亚伟说他的投资品位和秘诀就是“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
风险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大家置身市场中对风险的认识却是不尽相同。什么是风险?什么时候是风险最低,在市场中基金经理的判断可能完全不同。在市场普遍追求流动性溢价的时候,王亚伟出于自己的风险观仍在为他的成长性溢价而耕耘不缀,从这一点上看王亚伟是一个成长投资的坚定拥趸者和高风险投资的顽固厌弃者。“不能因流动性溢价和牛市而降低了选股的标准”,由此可见王亚伟还是一个清高的“品位主义者”。这也许可以被认为是保守,但事实证明对于一个有长期规划的职业投资者来说,宁可保守也不需要激进。
在股市中有著名的“羊群效应”。当股价建立了向上的普遍心理预期,就会有更多的以前投资或者不投资股市的企业和股民加入股市,已在股市的企业及股民可能还会通过借贷调入更多资金,于是股价更加加快上涨,就像羊群向前奔跑,一些不跟着羊群跑的羊可能就会遭到践踏,因此即使是知道继续向前可能是灾难也不得不随大流奔跑,直到股市的泡沫破灭。
“我觉得在投资者中,‘羊群效应’确实是存在的,但我选股票可能是那种输时间不输钱的类型,我可能短时间买进去时买了一个高点,但是企业质地好,未来得成长性能够延续,那么经过一段时间我又能赚钱,追求一个长期安全。”
风险教育是在市场的轮回中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的。1999年是中国市场的一个大牛市,几乎所有的股票都在涨,大家都在疯狂入市,大举建仓,整个股票市场炙手可热。到2000年,在市场最高点,几乎所有人都看好股市的关键时候,王亚伟觉察到里面潜藏着的危机,断然决定大量减仓。这样,2000年底,股市开始回落时,他管理的基金兴华成功回避了股市下跌的风险。2001开始,中国股市进入了持续4年的熊市,兴华基金最后带给投资者的是19亿元的分红。
在对风险认识加深的同时,王亚伟在对有业绩增长支持的成长投资方面的思考也在逐年深入,他对成长本身的稳定性、持续性关注越来越高。王亚伟不认同他是一个投资上的老猎手的评价。因为目前即使是老猎手面对的这个市场与以往也是完全不同。有人民币升值的背景,有制度变革、有全流通、有人口红利,等等。与以前大家熟悉的中国股市有着太多的不同。在如此多的新问题面前,老猎手同样是小学生。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股市中最终将会被消灭。当记者问王亚伟如何在股市生存得更好的方法时,他强调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是要形成一套能够体现自己风格的,能够适合自己运用的比较成熟的一套投资方法。你的投资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自己对市场本身的认识和把握上,而不是跟别人走,失去主见。你每时每刻都应想市场的风险在哪里,市场的机会在哪里?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结合自己的方法应对,始终从投资的角度上看问题。”
9年的“庖丁解牛”生涯,让王亚伟深刻体会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要想寻找未来的牛股,你必须要从目前充斥市场上的各种声音中冷静下来,独立思考。这是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你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过滤能力,才能抓住事情的关键,不然就会被淹没和迷失方向。” 王亚伟表示,“作为基金的管理人,投资者把钱交给你就是要你代替他去思考,你要是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就是没有做到尽职尽责。”
对于经过一年大涨后继续狂飙的A股市场,我们很想听到王亚伟的判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不愿意多讲话的人,每说一句话都要经过仔细的思考后才说出来,因此他的语速不快,你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而这样的人说出的话往往也更有分量。
王亚伟认为目前市场在总体健康的同时,在充裕的资金推动下已经出现了局部泡沫的迹象,某些公司股价的涨幅已经透支了经营业绩的增长,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也就是出现了泡沫。新兴市场的牛市演变得较成熟市场更为激烈,需要警惕台湾股市的前车之鉴,以平稳的方式可能维持十几年的牛市也可能在一两年内到泡沫化或者以大幅波动的形式演化。
王亚伟显然是一个说真话的人,这在一个热情膨胀的资本市场中更为难能可贵。在如何管好大基金方面他直言不讳:“我觉得大基金的成功运作是需要市场容量足够大,要有好的投资品种,没有这么多的投资品种,大基金要管好是不容易的。”
“冷静下来,用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这是王亚伟作为一个职业投资者给大家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