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要素模型概述(Specific Factors Model)
目录 |
特定要素模型是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主要用于解释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这个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进行配置。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只能被用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所谓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如汽车行业的资本不能用于纺织行业,纺织行业的资本也不适合于汽车行业,因此,这两个行业所使用的都是特定资本。
在短期内,假设有一个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即不能加以调整,而另一个生产要素则可自由变动。通常我们视资本在短期内是不能变动的,即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之所以认为资本在短期内不能流动,一个主要理由是资本在短期内属于一种“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
关于生产要素性质的分析也同样适用于另外一种情形:生产要素包括三种,但每种生产只使用其中的两种要素。例如,小麦生产使用土地和劳动两种要素,而服装生产使用资本和劳动。实际上,在这个例子中,土地和资本都属于特定要素,只不过这里要素的特定性与时间无关,所以以下的特定要素模型同样适用于分析三种要素下的特定要素问题。
根据特定的要素模型所的出的结论是:贸易对一国流动要素的影响是不明确的,同时将有利于用于该国出口商品的非流动要素,而不利于该国进口商品的非流动要素。
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与前面的要素禀赋理论相比,除了关于要素流动性的假设不同外,其他方面基本相同。其具体包括:
1、两点说明:
1) 模型是以短期内一国供给面的情况为基础,不涉及需求面因素。
2) 由于只有劳动是可变要素,所以在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只要知道劳动在两个部门间如何分配,便可确定要素市场的均衡和要素价格。
2、模型的均衡:
1)与封闭条件下的生产均衡相比,开展贸易以后,将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商品。那么国际贸易将促使该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2)由于价格上升,所以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超过了进口部门。(wf>w)。这必然引起劳动由进口部门向出口部门转移。
3)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出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将下降,而进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则上升。于是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落,进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升。
4)随着劳动的在两个部门间的流动,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又重新趋于一致,最后达到新的均衡,
具体均衡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是一个上端开口的埃基沃斯方框。方框底边的长度表示劳动总量,其它两边分别表示X、Y部门中的劳动价格或报酬。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分别为:
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边际生产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VMPLX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在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于商品价格。
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的分配便达到均衡。图中,当两个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相交时,两个部门面对相同的劳动价格,为w。此时,X部门的劳动投入量为OxL,Y部门的劳动投入量则为OyL。劳动的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