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洪秀全

  	      	      	    	    	      	    
天王洪秀全
放大
天王洪秀全

目录

洪秀全简介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1864年5月26日或1864年5月24日也有可能),是太平天国以宗教名义发动民变的领袖,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广东花县人。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国在他死后不久灭亡。洪秀全以一乡村塾师走上武装斗争道路,领导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洪秀全姓名简介

  洪秀全初名洪火秀,在1837年大病痊愈后,声称梦见天父着白袍于梦境赐宝刀玺印给他。天父指他名须避讳,必须用全(全拆字为人王,有自称君王之意)代替火字,又说他有三种改名方法。一是隐匿,自称洪秀;二是新创,自称洪全;三也可以使用不犯讳的名字,叫洪秀全,因而得名。

洪秀全生平

一、早年不第

  洪秀全祖先居于今日江苏,其祖先洪皓是南宋的名臣,与当时的岳飞都是同期的爱国民族英雄,而后南迁闽南,又迁居广东,在广州府花县落脚。

  洪秀全父亲洪镜扬,母亲王氏。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从小聪明自负,7岁起在村中私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府试都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1837年,当时把出生之时当作1岁)了,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他本人说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从此洪秀全言语沉默,举止怪异。

  此时洪秀全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在6年后的1843年春天再一次参加了广州的府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这时洪秀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把书中内容与自己以前大病时的幻觉对比,自认为受上帝之命下凡诛妖,自认上帝的幼子,耶稣的幼弟,并称上帝耶和华为“天父”,称耶稣为“天兄”,一气抛开了孔孟之书,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的教义,索性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虽然未曾读过《圣经》,洪秀全却开始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称之为“拜上帝会”。洪秀全说:“人心太坏,政治腐败,天下将有大灾大难,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难。入教之人,无论男女尊贵一律平等,男曰兄弟,女曰姊妹。”洪秀全的“拜上帝会”在教义上模仿基督宗教,太平天国的十诫叫十款天条。

  洪秀全最初在广州附近传教,但未取得很大成功。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转至广西一带传教,洪不久便返回广东,冯留下发展,在当地的信徒日增。1845年至1846年间,在家乡的洪秀全写下《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等作品。1847年初,洪秀全来到传教士罗孝全在广州的礼拜堂学习了几个月,曾要求受洗,但罗孝全不同意洪秀全对以前大病时所见“异象”的见解,并认为洪秀全对教义的认识不足够,拒绝为他施洗。洪秀全4个月后离开。洪其后再到广西会合冯云山,并陆续制订拜上帝会的规条及仪式。

  洪秀全的拜上帝会与地方衙门的矛盾日渐加深,洪秀全等人在1850年决定反清,加紧准备,会众在下半年间陆续前来金田团营。

二、建立天国

  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的金田村举行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9月攻克永安后,分封东、西、南、北、翼诸王,各王均受东王杨秀清节制;1852年太平军离开广西,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正式建立了与清廷对峙的农民政权。洪秀全一面派出军队西征北伐,一面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等政策法规,试图达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形势
放大
太平天国形势

  太平天国举行第一次考试时,有史以来特为妇女参加考试设立女科,拔取了女状元、女进士等,把妇女地位推上历史顶峰。

  当时的清朝许多国民由于抽鸦片而体质虚弱,难于戒瘾,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国库虚空,民生困苦。 洪秀全通过制定严厉的刑罚来禁止鸦片的买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主权上,洪秀全承认了英国的长江航行权,到后来进军上海最终导致与外国列强决裂,才宣布不承认航行权。

二、天国春秋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主张把四书五经列为禁书,东王杨秀清不同意,借“天父下凡”迫洪秀全让步,洪只好同意四书五经在修改后可以刊印流传,然而直至太平天国灭亡仍未曾刊行。后来洪秀全又修改《圣经》,按照政治上的需要及个人喜恶改动内容,在太平天国内颁行。

  天王洪秀全与东王杨秀清的矛盾日渐加深。洪秀全知道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及燕王秦日纲对东王不满,在1856年诏三人诛东王,9月发生天京事变,东王、北王与燕王先后被诛。翼王石达开在天京主政一段时间,为洪秀全所忌,洪秀全封自己的亲兄弟洪仁发、洪仁达为王,以牵制石达开,引起石达开不满。1857年石带领大军出走,脱离天王指挥。自天京事变及翼王出走后,洪秀全虽然掌握了朝政大权,太平天国却开始走下坡。 晚年

  清军开始进迫天京,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等人支撑下,太平军在数年间挡住了清军的多次攻势。1859年族弟洪仁玕抵达天京,洪秀全大喜,封仁玕为军师、干王,名义上总理天国朝政,却不肯把军事权力交给他。由于洪仁玕未有立功而封王,洪秀全怕其他人不服,再次封异姓为王。

  1862年英王陈玉成被杀后,形势急转直下,天京附近据点逐一陷落。李秀成知道天京难以久守,向洪秀全建议放弃天京,转战中原,被洪秀全斥责。

四、人物逝世

  1864年3月,天京遭到包围后,城内粮食不足,洪秀全带头吃“甜露”(草团)充饥,因而致病。1864年6月1日(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病逝天京。一说为服毒自尽。洪秀全死后尸体被秘密葬在天王府的后花园内。

  1864年7月30日,天京陷落之后,湘军总兵熊登武得到一个天王府黄姓湘籍宫女告密,在她的指引下,曾国荃派人从天王府的大殿内挖出了洪秀全的尸体。8月1日,曾国藩断然下达了最严厉的惩处方式:“戮尸,举烈火而焚之!”于是洪秀全的尸体再次被拖了出来,被刀戮火焚。随后,曾国藩根据湘军将领李臣典的建议,命人把骨灰和以火药,装入炮弹,然后接连发射出去,目的是要让洪秀全彻底灰飞烟灭,阴魂无归。

洪秀全的政治举措

君权神授

太平天国天王玉玺
放大
太平天国天王玉玺

  太平天国前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神权与政权形成了复杂的关系。太平天国起义前夕,杨秀清与萧朝贵分别取得了代天父上帝与天兄耶稣传言的宗教特权,从此,如同希伯来人须通过摩西之口来聆听上帝的指示那样,太平天国包括君主洪秀全在内的全体君民须通过杨秀清和萧朝贵之口来聆听上帝和耶稣的指示。萧朝贵战死后,仍有东王杨秀清能“代天父传言”。

  天王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君主,是政权的代表。天王是上帝教的教主,但却没有天父或天兄附身下凡、代天父或天兄传言的宗教特权。当东王作为天父下凡的时候,杨秀清就是天父皇上帝,就是最高神权,天王须跪在东王之前,俯首听命。从上帝教理论和教义说,只要东王愿意这样做,他就可以随心所欲。从形式上看,太平天国前期确实表现出神权政治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和表现就是东王握有神权,而天王为一国之君,东王所掌握的神权却凌驾于天王代表的政权之上。

  东王府则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设尚书,每部尚书12人,共达72人之多,分掌国务;六部设承宣,共24人,主发号施令。东王府事多权重,有时一日颁发诰谕达300件之多。东王实际执掌最高政权在当时就引起了各方面关注和各种猜测。如向荣于1853年六月在《复奏洪秀全杨秀清形貌片》中称:“洪秀全实无其人。”“或云系刻木偶为之,实无其人。”又如,1854年6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等访问了天京,他们认为东王已“窃踞上帝的传言人和神使这样一个如此有权势的地位”,并“使他的君主仅仅成为一个傀儡国王”。东王给麦都思等人的答复也未能消除关于“太平王”的存在和及其是否在南京的普遍的疑问。麦都思并认为:“显然,东王在他们的政治和宗教体系中是原动力。”张德坚也说:杨秀清“虚尊洪秀全为首,而自揽大权独得其实。”所谓“虚君制”的说法正表明这一关键点,即东王既掌握着最高神权,又实际上掌握了最高政权,神权与政权合一,掌握于一人之手,就实质而言,太平天国前期又确实表现出非神权政治的特点。

封王建制

  1851年秋,太平军占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原前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西王,称八千岁,原后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南王,称七千岁,原右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北王,称六千岁,原左军主将石达开为翼王,并诏令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后期,在“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上,洪秀全选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主持军事,任命族弟洪仁玕提理天朝政务,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导班子,使太平天国能继续坚持斗争。

教育司法

  太平天国的教育是以宗教形式进行,每二十五家设一礼拜堂,礼拜堂兼学校。 关于司法,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每军设“典刑法”官二人,一正一副,以师帅、旅帅兼任。不过,民间凡有民刑讼事,开始还是由两司马调理,如不能平息,则逐级复审。

改革历法

  太平天历,太平天国之历法,由“南王”冯云山于狱中所创制。太平军于咸丰元年(1851年)闰八月一日攻克永安(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始正式建号改元。十月,颁订壬子二年之新历法,名曰“天历”,于永安正式颁行,开始实行于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丙申星期三,即清咸丰元年夏历十二月十五日乙未,西元1852年2月3日。

  咸丰二年实行的《太平天历》虽然数据不够准确,但颁行是对清朝“正朔”的公然否定,宣告与清朝朝廷彻底决裂,在太平天国早期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政治鼓动作用。其定一年为366天,单月31天,双月30天。不设闰年,亦不置闰月、朔望,十二节放在各月之月首,十二气置于各月之月中,如以正月初一日为立春,十七日为雨水;二月初一日为惊蛰,十六日为春分。以后清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皆在单月初一日。谷雨、夏至、处暑、霜降、冬至皆在单月十七日。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小寒皆在双月初一日。小满、大暑、秋分、小雪、大寒皆在双月十六日。

  将“丑”、“卯”、“亥”改为“好”、“荣”、“开”。星期顺序仿西法,并删除旧历书上祸福吉凶宜忌等。

洪秀全的经济政策

平均思想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

土地制度

Image:天朝田亩制度.jpg
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主要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了农民平分土地的原则;在农村设立兵农合一的乡官制度;废除封建买卖婚姻。纲领主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具有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精神,但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实际上并没有实行。1、土地分配问题: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太平天国还将土地按产量的多少,分为九等,然后好坏搭配分配各户,并提出了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方法。

圣库制度

  圣库制度在首都天京也推行于军队以外的民众。太平天国占领南京的初期﹐曾将城内居民分隔男女﹐按年龄﹑技能分别编入各馆各营﹐财货收归公有﹐衣食等由公库供给。实际上﹐编入各馆各营的民众是为太平天国服务﹑服役的﹐他们已被看作太平天国的成员﹐所以在他们之中实行圣库制度﹐仍是在军中推行圣库制度之意。 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全部社会产品按绝对平均主义原则进行分配,并集中管理和支配所有剩余产品的国家机构.

  圣库制度的基础是人无私财和大致的平均分配﹐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它保障了将士及其家属的生活﹐也吸引了许多贫穷的人民参加。但事实上﹐圣库制度并没有严格实行。随着军事胜利﹐克复城市乡镇日多﹐财货来源丰富﹐将士们各有自己的私财﹐人无私财的原则日益不能坚持﹐所以又规定私藏不得超过五两银。高级将领生活日奢﹐任意取用于公库﹐供给配额渐失去实际意义。

  太平天国后期﹐名义上仍继续实行圣库制度﹐由圣库供给各王﹑各将领和士兵以各自份额的食物﹑钱﹑衣服﹐但由于他们大多都有私财﹐并不依赖于这些份额。圣库制度名存实亡﹐蜕变成为一般的后勤供给制度。

洪秀全的思想贡献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洪秀全在这次起义假借了当时从西方宗教传入的新兴宗教基督教,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鲜。这可能与当时老百姓希望求变的思想有关。

  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等几本书之内。然而,很出奇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虽然声称结合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但他其实对基督徒一无所知。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源于当时的中国籍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后来有外国传教士知道了这件事,试图向他讲述圣经的道理,反而被洪秀全斥为异端。不过,洪秀全这些非基督教亦非儒家的“三及第”思想,对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群众有着很大的号召力。

洪秀全的军事政策

  太平军按《太平军目》规定,在正副军师的统率下,有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各级指挥将领。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其中伍长统辖4人、军帅管13155人。在武器方面太平军引进大量的西方枪支火炮,已非传统刀剑军队。

  太平军表定纪律甚严,按《定营条例》及《行营规矩》规定,必须遵守命令、爱护武器、保护人民利益、禁止私自藏匿金银物资等;作战号令按《行军总要》部署。前期执行甚严,后期日渐松弛,在有将军管理的地方军纪较好,外围军队军纪不佳。

  太平天国在从广西转战到南京期间曾在军中推行男女隔离的制度,并将这一制度在首都天京推行了两年,其后全面废止。但在南京以外的太平天国占领区,仅于1852年初一克武昌期间在武汉短暂推行过,其他地区并未将此制度推行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