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开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机构的物联网系统平台,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物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借助“养老”和“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将医疗服务、运营商、服务商、个人、家庭连接起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智能化、科技化已经成为养老产业新的发展热点,是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借助智能化平台,众多优质的养老服务资源被整合到了一起,平台将这些资源和老年人进行有效对接,从而满足老人的不同服务需求。
“智慧养老”概念的提出,源于“智慧城市”这一发展理念。自提出“智慧城市”以来,许多城市都开始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功能的技术化与信息化,而这些科技化手段同样也为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创造了客观条件。
随着科技信息化水平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科技化、智能化产品在老龄服务业中的作用将更加明显。特别是在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方面,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毋庸置疑,和传统养老相比,智慧养老借助信息技术极大拓展需求响应的范围,丰富了服务广度和深度,为整个养老产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数据显示,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29亿,占总人口比重16.6%;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占比为17.17%。但权威报告表明,中国所能提供的各类养老服务床位为551.4万张,相当于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同时,按照《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国内养老机构现在收留老年人的数量仅为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的2.1%和全国失能老人总数的8.5%。日益增大的养老压力与需求倒逼养老服务必须扩大市场规模。
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国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要达到35—40张,要实现这个目标显然不是公共财政单方面所能。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约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至13万亿元。养老服务业在凸显出民生事业特征的同时,也彰显出其作为朝阳产业的巨大吸引力。
到2016年底,中国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依靠传统的家庭、机构和社区三方面的支持。一般情况下,子女由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无法为父母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家庭养老的效用尚未真正发挥作用;机构养老可能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养老床位紧缺以及专业人员的缺乏而受到种种限制;而社区养老也由于传统意识束缚、社会资源整合度低等因素造成服务效果尚未最大程度发挥。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传统的养老模式已无法全盘适应当前的养老服务形势,而寻求一种新型的多元复合治理手段解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成为必然趋势。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这意味着,智慧养老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养老行业新的选择。
为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计划指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健康、养老资源供给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养老日益增长的需求。智慧健康养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能够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
《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
智慧养老、信息化养老等新形式的“科技养老”服务模式将迎新风口。
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受制于模式创新。围绕如何收钱这个问题,各地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1)杭州模式
全市统一公开招标,建立服务商资格库,各区再从库中自行选择。市里通过公开招标有6家服务商入围。招标方式采取的是定价招标,通过固定价格,避免服务商低价投标恶性竞争的行为,把重心放在服务比拼上。
与此同时,服务项目三类共13项服务。其中一类服务为本轮项目的重点,服务内容以“助急”为核心,在保留上一轮紧急呼叫、亲情通话的基础上,强化应急救助服务,新增对孤寡、独居老人的主动关怀和特殊时段的“助急”内容,老年人无需付费;二类服务为“七助”服务,包含“助急”、“助洁”、“助餐”、“助医”、“助浴”、“助行”、“助聊”等内容,服务商主要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服务面向所有老年人,并提供优惠价格,由老人自行付费;三类服务为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要求服务商整合区域为老服务资源,向全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推介所在区域政府购买服务及公益服务内容,老年人可无偿或低偿享受服务。
服务终端也从原先单一的手机、固定式终端转为五大类,以适应更多个性化需求。具体包括无线呼叫器;传统的带有红绿按钮的老人手机;可穿戴类设备,如智能手表;跟固定电话连接的居家式终端,设备还包括安装在家中的一些红外线、门磁设备;其他服务商自行开发的科技产品,符合要求,并经专家评审通过,也可纳入。
(2)广东模式
养老工程建设。打造养老企业总部经济中心、养老金融创新中心、养老服务教育培训科研中心、高科技老年用品研发制造中心、养老用品会展营销和国际分销中心,同时尽可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将金融、产业、科技、人文等优势,大力发展集“养老+医疗+保险+文化+科技+金融+地产+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养老服务业。
(3)巴中模式
森林康养建成一批精品老年度假基地依托全市4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2个AAAA级景区和17个国有林场,重点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并与海南多地市合作,形成“三亚过冬、夏居巴中”的跨地市生态康养产业链。以“清心避暑、赏心观景、潜心静养、舒心健身、安心疗养”为主题,打造光雾山—米仓山、诺水河—空山森林公园、镇龙山、天马山、佛头山森林公园森林康养基地。力争在2030年建成一批标准化精品老年度假基地,把巴中打造成中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
(4)云南模式
发展智慧社区养老模式。构建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推行“线上+线下”的智能社区居家养老方式。采用科技化、智能化、云计算的手段,实施“健康管理、紧急救援、医疗康复、生活服务、机构管理”五大方面,以及结合人体感应、跌倒报警器、智能床垫等硬件支持,建立健康数据档案、健康分析报告。采用手机APP,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实现实时主动监测和及时报警等。无论子女身在何处,打开手机,传递子女关爱及孝心,关注老人身体状况。
(5)厦门模式
“智慧养老平安铃”终端设备通过内置号码卡,可设置4个亲情号并实现一键拨打,同时还具备SOS紧急求救、定位等功能。如遇紧急情况,老人可通过终端设备一键接通12349市民养老公益平台,接线员及时了解老人情况后,通过定位功能为老人提供紧急救援服务、精神关怀、便民服务等多项关怀服务。
(6)上海模式
“海派文化,智慧养老”提供管家服务、健康管理、医养服务、智慧讲堂、文化养老、开心农场、智能信息、志愿者服务等,让长者们享受有尊严、快乐的养老生活。可满足长者医、食、住、行、乐、学、养等方面的多样需求。如房间门前设置一个记忆板,可以搁置家人相片或其他长者们熟悉的物品,方便回家辨识;大门配有电子智能门锁,弹性地板有效防滑防摔;房间内装有不活动监测器,应对紧急突发状况;智能电视机实现远程亲情互动、一键呼叫管家服务等。
(7)北京模式
五级战略服务体系给予了诠释:
第一级,BKCN腕带智能终端。
方便穿戴,操作简单,智能科技,全天候服务,发生任何危险状况,立即启动救援机制,生命体征检测,健康管理及时启动报警和救援,从而关爱老人。
提供云端服务管理与监控,健康管理、数据分析、信息咨询、疾病分析等适时提醒子女、老人和监护机构提供照护服务,并为老年人推荐个性化生活服务及医疗服务等。
第三级,社区养老服务馆。
落地就近养老服务,提供私人医疗方案、养生保健、健康体检、产品体验、信息咨询、问题解答、养老文化活动等。
第四级,救护服务。
家人陪同下救护。提供远程医疗监护服务,将百康星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与“120”救护车的监控系统连接,实现对老人救助过程的实时互通。
第五级,服务监控。
呼叫中心客服,一站式呼叫中心平台,提供7*24小时专人服务,提供紧急服务、健康咨询、医疗咨询、服务回访和评价等信息内容,其意义在于搭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不论是何种模式创新,都将取决于构建怎样的智慧养老信息化系统。系统集成商的机会凸显。体现在:
1.智慧养老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系统集成项目,开展无拘束生命体征测量、疾病预警、重大慢病决策管理等业务;
2.养老地产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包括利用综合布线、楼宇自控、通信、网络互联、多媒体应用、安全防范构建适合于养老的智慧家居;
4.助残服务机器人以及相关设备的系统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