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新型制造业就是依靠科技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竞争能力,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1]
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新型制造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在生产方式上,由单一产品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变为可根据社会需求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增长方式上,更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使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更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发展观上,着眼于未来,更注重信息化程度、无形资产的比重、技术创新的能力,更重视节约型、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概括起来,“新型制造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科技创新,三是环境友好,四是面向未来。新型制造业以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强调生产与生态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坚持高效益、高技术、低消耗、广就业的发展价值取向,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发展道路。
1.新型制造业与新型工业化
所谓工业化,是指以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确立为基本标志,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传统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大规模、高效率的制造业,并以此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向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其生产过程更多倚重的是资本、劳力和能耗的大量消耗,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社会贫富分化等问题比较严重。
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它强调知识和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的构成和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科学技术进步使生产不断朝着节能、低耗的方向发展,物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资源量在产品价值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下降,知识和技能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不断提升,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新型制造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新型制造业带动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出路所在,主要体现在:新型制造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必然要求。新型制造业发展是保证传统制造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前提。发展新型制造业,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新型制造业发展有利于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型制造业所遵循的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思路,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新型制造业与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要求大力发展新型制造业。工业经济时代的制造业是典型的大批量生产模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需求的多样化使制造企业必须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新型制造业强调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先进制造模式为支撑,强调加快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步伐,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制造业发展的要求。
3.新型制造业与劳动就业
人力资源丰裕的优势决定了新型制造业发展思路。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提升和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带来了失业率大幅度增加。中国的优势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和就业压力大,在制造业发展进程中我们已经利用这些优势,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必然需要依靠这些优势。新型制造业强调以人为本,必然会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采取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思路,以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丰裕的优势,同时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制造业高端产品的研发能力,从而形成中国制造业高、中、低端产品立体发展、共同构建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新格局。
4.新型制造业与环境保护
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呼唤新型制造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代价很大。目前,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总人口约是7亿多,占世界人口的1l%,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60多个,占世界人口的不足20%,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共花了200多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确实走过了一段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为代价来推动发展的道路,但当时工业化人口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份额很小。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中国的工业化意味着全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多,如果中国也走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必然会使整个世界的资源、环境、生态体系无法支撑。因此,新型制造业的发展思路对于中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已经开始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依托科技创新,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完全可能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保证中国新型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