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断言式新闻

  	      	      	    	    	      	    

断言式新闻(Journalism of Assertion)

目录

什么是断言式新闻[1]

  断言式新闻是指过度注重时效性而忽视准确性,不断强调即时性和声音大小的新闻模式。断言式新闻强调即时性和声音大小的新模式,一种趋向被动的信息渠道,它是一种趋向被动的信息渠道,其特点是缺乏调查,未能质疑断言、要求证据和检验证据。断言式新闻始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这种新闻正慢慢超过传统的确证式新闻,成为新闻的主要形式。

  1999年,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首先在《Warp Speed: American inthe age of Mixed Media》一书中提出断言式新闻的概念,后来又在《真相》(2014)一书中对断言式新闻做了明确的界定,认为断言式新闻(Journalism ofAssertion)是过度注重时效性而忽视准确性、强调即时性和声音大小的新闻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趋向被动的信息渠道,它的特点是缺乏调查,未能质疑断言、要求证据和检验证据。两位作者还将断言式新闻与确证式新闻(Journalism ofVerification)、肯定式新闻(Journalism of Affirmation)和利益集团式新闻(Interest-group Journalism)同时列出,明确区分了这四类新闻模式。在作者看来,断言式新闻从CNN 开创24小时全球新闻直播后开始出现,现在已经逐渐取代确证式新闻,成为当下新闻的主要模式。

断言式新闻的特点[1]

  首先,过度注重时效性而忽视准确性。

  由于断言式新闻产生于全天候的直播新闻生产中,那么,注重时效性成为了它的主要特征,在获得新闻的第一时间就播(刊)出,抢占时效,而不是首先对获得的信息加以核实,这就使得错误的信息得到传播。断言式新闻在新闻真实性上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是由于不可突破的外部条件限制(如受灾情况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了解清楚),而是由于新闻从业者在主观上追求速度,同时有意或无意地放弃了调查;其次,被断言式新闻理念所控制的新闻从业者注重对所有新闻事件“时效性”的追求,很少对一则新闻进行长时间的关注,加上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也缺乏对同一新闻事件的长期注意力,导致的结果就是新闻追踪报道开始减少,受众难以获得全面的、符合完整语境的新闻真实。

  其次,原料变成了产品。

  在断言式新闻中,曾经的新闻原始素材--—谣言、暗讽、指责、控告、猜测和假设被直接传递给了受众,记者对这些素材的处理过程和验证过程消失了。“收集与核实信息等最原始、最凌乱的过程过去发生在看不见的新闻编辑室里面,但如今它发生在电视直播、发布博客与推特的过程中,罗森伯格和费尔德曼认为,这样的结果就是产生更多的错误。”

  第三,过滤器变成渠道,主动变成被动。

  渠道与过滤器的区别,正如现场采访与经过编辑的采访之间的区别。断言式新闻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允许新闻制造者背诵事先准备好的观点,且新闻记者不对此表示任何怀疑。在断言式新闻的形成过程中,记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现阶段记者多采用速记的新闻制造手法,他们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就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这种缺乏主观能动性的行为,使得他们只能被动地接收并传播信息,成为信源和信息制造者的助手,而不是信息的主动收集与生成者。

断言式新闻的分类[1]

  (1)过度追求时效性导致的断言式新闻

  网络新闻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以毫秒计,新闻从业者愈发注重新闻的时效性,甚至希望利用耸人听闻的信息来吸引受众眼球。他们追求轰动性,生怕“独家新闻”被同行抢走,因此,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在接收到新闻线索的第一时间就刊出,甚至不做任何核实,导致断言式新闻的持续增多。

  在我国,新媒体时代断言式新闻最著名的例子是2010年12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发布的“金庸去世”的消息。事情的起因是2010年12月6日19时30分左右,一名在饭否网上拥有5200多名粉丝的网友发布消息称,“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腓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时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中国新闻周刊负责微博和媒体拓展工作的编辑看到这条微博后,为了抢占时效,没有对信息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就在官方微博上贸然发布,且没有在微博中注明消息来源和网站新闻链接,导致网友信以为真并进行大量转发。虽然这名编辑没过多久即发现消息不实,并立即将该微博删除,但对中国新闻周刊本身及全社会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已经无法挽回。”

  (2)放弃“要求与检验证据”导致的断言式新闻

  考查一则新闻的生产过程是判断该新闻是否是断言式新闻的根本方法。《真相》一书中描述了一个断言式新闻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断言式新闻不一定会造成新闻失实,也可能会让新闻变得毫无意义。

  “在NBC的《会见新闻界》(MEET THE PRESS)节目中,两位嘉宾——自由派脱口秀主持人雷切尔·马多(Rachel Maddow)和前共和党领导的众议院多数党领袖迪克·阿米(Dick Armey)——就自由派团体的网站 MoveOn.org 是否播放过将乔治·w·布什和阿道夫·希特勒作比较的广告争执不下:

  ‘他们从没有那么干过。’马多争辩道。

  ‘他们的确做过。’阿米坚持己见。‘他们的确没那么千过。’马多重复道。

  《会见新闻界》的节目主持人戴维·格雷戈里(David Gregory)的开场白令观众充满期待:‘今天早上,一个小时的专门讨论将让您对医保问题看个通透……在争论中找出真相。’ 那么,这个广告到底有没有播过?格雷戈里始终没有回答该问题。阿米坚称:‘老年人目前被联邦医疗保险套住了。他们别无选择。如果他们不希望被政府惩罚,就不可能摆脱这个问题。’他说的对吗﹖格雷戈里也没有追问,他只是转过头对马多说:‘雷切尔,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她们又开始谈论别的话题。”

断言式新闻的成因分析[1]

  断言式新闻是伴随着电视直播新闻文化而兴起的新闻模式,这种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方式要求大量的新闻内容填充节目时长,并且对时效性有着过分的要求。如今,互联网时代到来,信息发布便捷、信息渠道多样和受众选择权增大,断言式新闻开始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正如美国学者Stephanie Marriott所分析的,“网络新闻节目要求获取更多的利润,但又不可能以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的形式来报道突发新闻,它们就日益演变成了谈话新闻、软新闻报道、娱乐化信息与专家观点报道等新闻报道形式。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首先提供多样新闻的理念与不停地提供未经检测的和未经过滤的信息的新一代博客理念的竞争,导致了有深厚历史文化的确证式新闻与‘把关人’式的新闻文化被侵蚀了。”

断言式新闻的不良影响[1]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无限扩展了人们对于新闻传播速度的要求,人们对“快”的追求似乎使得时效性超过准确性,成为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受众最为看重的因素。然而,真实性才是第一位的,断言式新闻对时效性的过分强调将对新闻理念乃至整个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一)基于社会责任的新闻理念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确保新闻的准确性已不再是新闻媒体的首要任务,媒体习惯于先报道后验证,甚至于只报道不验证。其次,断言式新闻中,谣言、暗讽、指控、猜测和假设等原始新闻素材被直接传递给受众,记者对这些素材的处理和验证过程消失,违背了“传媒要投射出社会组成群体典型画面”原则。再次,断言式新闻不利于形成理性的社会讨论。“断言式新闻对证明哪些是对的毫无兴趣,但更有兴趣参与到社会公众的讨论中,”虽然这种对公众讨论的兴趣有利于传媒成为“一个交流评论与批评的论坛”,但应该认清的是,这种讨论更多的是事实性的而非观点性的。同时,不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的讨论与传统的新闻讨论完全背离,没有了真实的新闻事件作为基础,媒体的意见发表就更是空谈与不负责任的体现,甚至成为某些异端者的传声筒,传播错误的价值观

  最后,断言式新闻泛滥是对“媒体要‘完全接近每日信息’”这一原则的损害。即便互联网增加了人们公平传播的可能性,传播能力的差异依旧存在。如果媒体放弃他们作为“把关人”的角色,复制式地传播互联网上最广泛的声音,就有可能漏报真实的,或者应该被报道的新闻,人们无法平等地分享信息,技术进步反而造成业务倒退。

  (二)受众的现实判断与行为遭受影响

  根据李普曼的观点,“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和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3如今,断言式新闻盛行,扰乱了有序且相对可信的信息环境,新闻机构所提示的“拟态环境”已不再是对现实世界真实的再现,它似乎变成了一幅“抽象画”,掺杂了过多的谎言与假相。因此,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判断或将偏离真实情况。

  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理论向我们进一步揭示了断言式新闻的危害。“藤竹晓认为,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断言式新闻所呈现的拟态环境,充满了谣言、讽刺,甚至是血腥、杀戮与出轨,如果人们根据与现实情况严重背离的“拟态环境”采取错误的环境适应行为,社会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断言式新闻对社会的影响最集中的体现是新闻媒体未经核实而制造的假新闻,虽然这些假新闻并非新闻媒体有意为之,但给社会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

  2014年5月由人民网推出的《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系列报道曾轰动一时,引起无数人关注。该报道称,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秘密调查后,记者发现京、津附近地区仍然有公司在生产地沟油,那些载着地沟油的油罐车最后进入到拥有“金龙鱼”等食用油品牌的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的厂区。新闻播出的第二天,益海嘉里随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事件进行澄清,称记者将处理废弃油脂的“嘉里油脂化学(天津)工业有限公司”误认为是生产食用油的“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并在报道中做出声明;“处理地沟油是‘嘉里油脂公司’的常规业务。”5月20日,采写该系列报道的记者发表声明,承认其报道“不慎将嘉里油脂化学(天津)工业有限公司误报为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并为此事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道歉。R在这样一则由于传统媒体记者的失误而制造的断言式新闻中,我们无法判断记者缘何没有对信息进行再三核实就贸然刊载,会否是因为“金龙鱼”这一市场占有率极高的油类品牌足够吸引新闻受众,抑或是因为新闻记者自身媒介素养缺失,完全没有意识到核实信息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则新闻不仅对“金龙鱼”这一商业品牌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更在被“地沟油”吓怕了的全国人民中激起了新一轮的恐慌。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1.4 谢欣. 媒介素养视阈下的断言式新闻研究[D]. 江西财经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