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收益计量是指确认收益实现的数量和金额,它解决企业对实现的收益按照何种计量标准计价入账的问题。
影响收益确认和计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1.会计政策的选用和变更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是企业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所允许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做出的具体选择,具体体现为资产的计价方法、摊销方法、资产减值处理方式的选择等。企业选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得到不同的收益数据。同一企业在同一期间若采用比较保守的会计政策,如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进行计提折旧,会得到净利额E1;而若采用较为激进的会计政策,如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会形成净利额E2,则E1必然小于E2。企业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才是适当的?其判断标准应是按企业选定的会计政策得到的收益是否满足资本保全条件,只有满足了资本保全条件的收益才能真正使企业保值增值,没有达到资本保全要求的收益,不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收益。此外,会计政策的变更也会减弱企业收益数据在变更前后各期之间的可比性。
2.企业的酌量性费用政策
酌量性费用是指企业可自行决定的费用,如广告费、营销费、修理费、维护费和研究开发费等。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这些酌量性费用的发生金额和发生时间来达到影响当期收益的目的。一般来说,这些费用的发生不会明显改善当期的经营状况,却会显著减少当期的收益金额。但是,这些费用对于维持和提高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支出,如修理费、维护费以及必要的广告费和营销费,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而研究开发费则是保证企业具备发展潜力的关键条件。
收益计量在会计乃至整个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从税收目的看,企业所得税是根据政府所规定的财政和税法法规,将企业收益按规定调整为应税收益,并按照一定的税率计算得出,收益是企业缴纳税款的依据;从股利分配上看,扣除所得税后的营业收益是股利分配的依据或基础,虽然各期的分配数会因股利政策而略有差异,但这一数额是股利分配的最大限额。
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企业的有效经营不仅影响现行的股利分配,而且还要影响到能产生未来股利分配的投入资本的使用。所有者权益持有者,特别是普通股股东,其购买股票的主要依据是对企业的经营绩效的评价。“绩效”的一个解释就是它表现为企业以一定的资财获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少资财获得一定的产出,或者使一定的资财和己知的产品需求得到最优的组合,从而使业主得到最大收益的相对能力。如果一个企业获得了可观的年度收益,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有效地利用了企业的资源,也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十分关注估计企业净现金流量的未来前景。他们经常是以收益来评判获利能力,预测未来收益或估计投资及借款的风险。这样,在所陈报的收益与包括分配给业主的现金在内的现金流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假定的关系。这种假定的关系决定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并进而影响到资源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