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错觉(llusions of control)
目录 |
控制错觉是指在完全或部分不可控的情境下,个体由于不合理地高估己对环境或事件结果的控制力而产生的一种判断偏差。
人们有时还会过高的估计自己对结果和偶发事件的控制程度,相信自己能够影响那些本质上由随机规律所决定的结果(如抽彩票中奖)而产生控制错觉。此外,不切实际的乐观( urealstic optimismn) 使人们毫无理由地深信自己会比其他与自己类似的人经历更多的积极生活事件(如能长命百岁)并遭遇更少的消极生活事件(如不会患绝症)。[1]
控制错觉普遍存在于各种日常生活情境之中,并能解释很多日常生活现象。如个体的赌博心理、企业投资中决策分析、医疗保健中病人康复等。[2]
控制错觉的来源,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技能情境和随机情境,但并不能总意识到二者的区别。
Langer系统地提出了控制错觉概念,并通过一系列实验,将竞争性、选择权、熟悉度、卷入程度等与技能相关的因素引入随机情境中,证明了控制错觉现象的存在。最初的控制错觉研究是从博彩游戏等随机情境中展开,现已扩展到了部分不可控情境或非随机事件中。个体即使拥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力,还是会产生控制错觉。
其中技能情境是指个体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练习和努力获得想要结果的情境,而随机情境是指个体无法控制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情境。个体在不可控情境中也会相信自己能控制某事件的结果。
控制启发式很好地解释了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体想要达到某个目标的意图与行为和结果间可觉察到的联系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是个体判断自己拥有多少控制力的线索。如果个体有达到某个目标的意图,并且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行为和结果间存在着联系,那么个体就会认为自己的控制力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易出现控制错觉。控制启发式是个体判断自己能否取得某一结果的简捷快速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体对某一结果的控制力判断。人们过于关注行为之后出现某一特定结果的事例, 忽视了未出现该结果的事例,倾向于证实结果而非证伪结果,因此产生控制错觉。
对于控制错觉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多的有:
①人格相关因素,主要有对超自然的信仰程度、归因模式、认知风格等
②动机水平,认为动机水平越高,越易产生控制错觉;
③权力,控制感源于个体权力,拥有权力越高,越倾向于认为自己可控制事件;根据接近/抑制理论,当人们拥有权力时,其行为接近系统被激活,他们会更关注于环境中包含奖励的信息。因此,在面对一个不确定结果的事件时,高权力个体会更加关注该事件的积极结果所能带给他的潜在回报。同时,当人们拥有权力时,其行为抑制系统会相对较少被激活,他们会较少关注不确定结果中的消极结果所会带来的风险。有理由相信,对回报的关注以及缺乏风险的意识会使高权力个体体验到对事件更强烈的控制感。因此,我们可以推论:拥有权力会使个体产生更高的控制错觉。[3]
④反馈,明确且外显的反馈可以减少控制错觉的产生,而模糊且内隐的反馈会给个体重新解释结果的机会,更容易导致控制错觉的产生;
⑤事件与个体的关联性,高卷人程度的个体产生控制错觉的可能性更高。
控制错觉作为心理学概念,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已被引入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但在顾客参与文献中,仍没有相关讨论。从控制启发式来看,顾客参与会对结果期望及行为与结果间的联系都有改变,也会出现控制错觉的现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