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媒介地理学

  	      	      	    	    	      	    

媒介地理学(Geography of Media)

目录

什么是媒介地理学

  媒介地理学是以人类同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自主和独立条件的新兴学科。媒介地理学关注和重视特定地域产生的特定媒介形态,及其相同媒介形态中呈现出的不同地理样本,认同和理解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的不同传播特点,以及不同区域受众对媒介内容会有不同的地理“看”法。这一定义基本涵盖了媒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也标志着媒介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开始进入传播学界的视野。

  “媒介地理学”的概念在国外最早出现在1985年。它是从媒介学与地理学的交叉边缘地带划分出来的一块小小的学术领地,也是传播学、媒介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搅拌、混合而建成的一座理论大厦。但是,从其学科渊源来看,它发端于文化地理学,从文化地理学形成的那天开始,媒介地理学也就诞生了,并具备了独立的可能性。

媒介地理学的学术坚守

  媒介地理学的研究视野引导我们关注一个曾被长期忽视的学术领域和审视窗口,有助于我们质疑科学和叙事等正统再现模式,打破其僵硬的权威与单一的论证方式,通过崭新的阅读与书写模型来校正不断地偏移和分歧的学术架构。媒介地理学告诉我们地理有其不可否认的影响因素和能量释放;原本界限分明的边界那一端也并非都是具有敌意或不可交流的狭隘的族群;疆界、边陲不再只是荒凉、偏远和距离,无远弗届的交流和对话使其变得可以忽略不计;信息社会中的媒介已被置于社会的核心,成了社会的神经和大脑,显示了社会如何在地理层面上建构起来。

  但是,过分夸大媒介地理的作用,过分亲近狭小地理空间下层文化的做法(比如使用方言播报新闻,方言写作新闻,拒绝远方新闻等等),并不是对媒介地理学本意的准确解读,也不是其应有之意。它虽然有可能表现了以地方为基础的下层社会和市民文化,但在收获芝麻的同时却可能丢掉了西瓜,与主流媒介的节拍日益脱节,面临着被广大受众抛弃的地步。

  媒介地理学研究不应该从它的历史、文化、地理和经济矩阵中分离出来。同时,不管学者们最终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对于媒介地理学的研究都需要唯物辩证、整体互动观念和交叉学科方法。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要有明确的学术坚守。

  首先,媒介地理学要坚持以人、媒介与社会、地理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以人文主义为主导。这既有别于以往的人—地关系研究的定位,也不同于正在发展的人—社会关系的研究转向;既不是曾经有过的环境决定的导向,也不是仍然居于主流的科学主义的导向。这是依据唯物辩证和整体互动的观念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架构,也是针对当前媒介的城市集聚现象和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问题现实所必须采取的研究战略。当然,我们并不同意西方个别学者提出的将媒介变成“圆形监狱(Panopticon)”中“看守人”的观点。这种观点源于19世纪杰里米·本瑟姆(JeremyBentham)关于模式监狱方案中的隐喻,其中的一个中心塔上的看守人能使所有的囚犯处于他监视之下,媒介就是这样一个看守人。媒介在传播中的主要功能应该锁定在雷达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几个方面,将社会大众当作囚犯一样进行日夜看守的功能不能接受。

  其次,中国学者和媒介必须将地理因素置于某种特殊位置,明确其在信息社会和媒介时代的特殊角色,使其成为媒介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要知道,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依存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持续进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制于人与人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协调二者的发展关系,有赖于调整和变革人们的社会关系。正是在这些方面,媒介地理学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研究方法(主要有数量方法、行为方法、结构主义方法和后结构主义方法等),对城市媒介的形成和当下的地理分布及其发展走向做出合理的解释和科学的预测,对媒介在城市中的运营机制与成长模式做出客观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对媒介在美化地理、塑造城市、引导社会以及它同各种因素有机互动、良性循环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和意见。它还要努力消除那种导致人或媒介只关心自己行为的制度因素,构建一种兼顾人与人、人与媒介、媒介与媒介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利益的制度保证。

  第三,要在媒介地理学的层面上和中国视野的战略高度界定和论述本地社会、本地文化和本地媒介,确保在认同地域文化的同时也认同中华文化,在坚守本地媒介特色的同时也尊重和吸纳外地媒介甚至于全球媒介的特色和优点,在坚持中国视野的同时也具有亚洲视野和全球视野。“和而不同”的思想原则,不仅信息传播和媒介运营要坚守,传播学者也要牢记。

  第四,中国媒介一定要明确社会责任,坚守社会道义,避免地方主义和部落主义,避免地域歧视和族群歧视,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活力的引导者和推进器。语言是人类最古老的纪念碑,涉及地理、历史、文化和传统,更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形象和尊严。汉语是中华民族的粘合剂,是祖国统一的混凝土,也是中华文化版图的象征。作为大众媒介,一定要处理好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由于地理因素而产生的各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千万不要看不起外地文化、异族文化,更不要用地域文化去拒绝中华文化,用中华文化去抵抗外国文化,惟我独大、惟我独尊的结果最终将窒息中华文化、搞乱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失去生机与活力,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