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媒介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成为人在生产、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个中介物,这种以媒介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即为媒介化生存。狭义的媒介化生存是指以传统媒体,即电视、报纸等传媒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和谐的价值观能够促进人格的发展,让个体适应人生、享受人生并获得成长。作为信息提供机构的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无孔不入的宣传,为个体提供了一个价值信息环境,这种巨大渗透作用往往使青少年无法回避,甚至无法选择。
传媒作为一个信息宝库,促进了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相互交融,形成不同的文化共享。同时,这些信息又是良莠不齐的,其中不乏错误价值的呈现。这样的媒体生态促使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生活方式等多元化,但也不可避免地会与个体原有的文化、观念、心理发生碰撞,诱发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落,出现精神上的混乱和迷失。
在大众传播中,公众的注意力是各类媒体争夺的资源。每一种媒体都以争取最大数量的眼球为目标,而争夺的方式就是尽可能让自己的节目通俗,迎合尽可能低的文化趣味,拒绝深度和力度。这种低水平过度竞争的结果,就是节目越来越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内容的一次性、垃圾化成为趋势。为了媚俗,媒体变得庸俗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蔓延其中。长年累月受这种内容的影响,个体的价值取向会趋于世俗化、功利化、消极化,个体的内心世界也会逐渐失去平衡。以消费主义为例,青春偶像剧里拥有豪宅名车、生活优裕而空虚的青年,无处不在的充满感官刺激的商业广告,摆在书摊上的花花绿绿的报刊杂志中不乏奢华、极致、时尚、“拜金”等字样,影视背后的商业大手在利益的驱动下,也竭尽全力地为消费主义包裹上种种诱人的文化符号。凡此种种,强烈地刺激着人们消费的欲望,让判断力不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这些眩目外表的影响,使之渴求金钱、追求高档次、高消费,对财富与消费过度尊崇,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获得同伴的羡慕与流行的认可。由于个体的物质能力有限,势必会给个体带来相当的压力,甚至采取非正常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高消费需求。
大众传媒在个体心理困扰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通过专业的心理机构获得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情绪的宣泄等还没有形成习惯。更多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寻求心理自助,而媒体为个体的自助性心理保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拓宽了个体学习各种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以大众传媒为中介,个体获取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网络中的心理健康站点、广播中的心理热线、电视中的心理访谈类节目,以及各类影视作品等,都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与非专业的心理援助与辅导、提供各种类型的心理服务,具有极大的意义。以对性知识的了解为例,媒体是青少年了解与性有关的信息与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最主要渠道,就是各种类型的大众传媒。其中,8O以上性知识是从“书报杂志、影视作品、电脑网络”中得到,从别人谈论中获取的占ll%,从老师处获得的占3%,从母亲处获得的占3%,从父亲处获得的占l0。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是如此。有学者认为:他们甚至对同性恋略知一二.信息来源是电影、电视剧。他们是从电视、报纸中得知什么是艾滋病的,《外滩画报》整期的发放避孕套的连续报道,足以证明他们要得到这些知识是多么的易如反掌。大众传媒是个体自学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有时获取渠道未必恰当,通过“自学成材”获得的知识也未必科学,这势必影响到他们对性问题的正确解决,带来新的心理困扰。例如,很多学生是从浏览色情网页获取性知识的,但是目前互联网上的黄色网站约300万个,网上黄色的内容约占47,并且对浏览者不作任何限制。网上检索频率最高的前1O个词中,有6个是色情词汇。色情信息问题成为传媒对青少年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的一个焦点。
提供获得心理平衡的途径与空间。媒体为个体施放压力、宣泄情绪、获得心理平衡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参考与空间。例如,电影、电视可以作为被压抑情感的宣泄剂。电视中的暴力节目,有助于个体释放被压抑的敌视情感、侵犯性冲动,以及其他的一些反社会倾向。网络也为个体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宣泄途径。在网上,人们不仅可以进行情绪、情感的宣泄,还可以借助聊天、发帖、博客、进入特定网站等方式,进行性宣泄、心理矛盾宣泄、思想困扰宣泄等。值得一提的是,流行音乐在帮助青少年获得心理平衡方面具有一定贡献。流行音乐已不仅仅作为一种音乐存在,而是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一种青少年生存、成长的文化生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情感与行为方式。有研究者将音乐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个独特的媒介元素单列出来进行研究,称之为“音乐媒体”。流行音乐对青少年有诸多功能:自我表达、应付压力、形成自我意象和获得价值观念等等。青少年处于学习高度紧张的时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暂时忘却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这有利于青少年调节紧张的生活,缓解心理压力。青少年处于叛逆阶段,对现实与成人社会有一定的不满,有大量的情绪需要表达和宣泄。音乐的旋律、节奏以及歌词,可以帮助青少年表达越来越独立的情绪与思想,满足表达与宣泄的需求。同时,进行身份认同。流行音乐在内容上具有很浓的时代气息,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表达着青少年的欢乐、憧憬、友情、苦闷、伤感、爱情等情绪、情感,迎合着青少年的需要。当流行音乐被视为青少年文化的表征时,不喜爱流行音乐就被视为落伍、老化。对青少年而言,他们不愿意因为不喜欢流行音乐而被视为守旧、保守与乖僻。这样,流行音乐就成了他们获得群体归属感、稳定感、安全感,形成身份认同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