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研究外债的期限结构,主要是因为长短期外债具有不同的性质,从而对一国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说来,长期外债有利于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出统筹安排。比如,对国民经济中的薄弱部门,能源、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的投资,一般时间较长,短期内难以受益这就需要长期性贷款,以便尽可能地在借入资金投资发挥效益后偿还。长期债务还便于管理,不象短期债务那样变动不定。而短期债务通常是在结算,贸易中形成的,而且绝大部分债权人是企业、公司,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这种债务容易累积,一旦经济进入萧条,对外出口困难,更需要短期借款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从而形成偿债高峰。当然,长期债务如果规模过大,还款期限过于集中,也会形成偿债高峰。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重视债务的长短期结构,导致了债务危机。1972年世界市场上石油第一次涨价后,许多非产油国发展中国家借入5至7年期的贷款,到八十年代初便形成偿馈高峰,结果资金周转不灵,爆发债务危机。
事实证明,对外债的管理必须重视对短期债务的监视,使债务期限搭配适当,结构合理。1978年发展中国家的短期债务占总债务的25%左右,1982年底上升到40%左右。其中墨西哥的短期债务达250亿美元,占总债务的31%。短期债务通常主要用来融通贸易支付,如果短期债务突然猛增,甚至用于充作长期债务的还本付息,那么,债务问题必然恶化。从外债管理比较成功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短期债务控制在总债务的20%左右为宜。我国外债期限结构状况,经过80年代中期的波折,目前基本上处于良性状态。1985年短期债务所占比重一度高达40%左右,后经过调整,这个比重开始下降,1988年为18.8%,1989年为l0.34%,1990年末,有所回升,但仍末超过20%的警戒线,只有12.9%。
外债期限结构分析主要作用:一是反映外债到期时间的均衡状况。在外债管理上要尽量做到各种外债到期时间比较均衡,即每年还本利息额基本相等,没有大的波幅。否则,会影响国家的国际收支正常化,乃至造成被迫拖延债务偿还,影响国家对外信誉;二是反映1年以上中长期债务与1年以内(含1年)短期债务各自所占债务总额的比重。在外债管理上,既不能使外债集中于短期,也不能集中于中长期,应当根据不同用向需求合理进行安排。外债期限结构分析是外债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对有效利用外债资金意义重大,而且对合理安排偿债计划,维护国家对外信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优化外债期限结构的要求出发,主要应该考虑如下几个因素:一是债务国对外债的需求期限。这一因素与利用外债的目的有关,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的投资期限,从而要求外债的期限与之匹配;二是举借外债的成本。不同期限的外债其利率通常是不一样的,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选择利率较低的外债;三是债务国的偿债安排。合理的外债期限结构应该使债务国的还本付息支出比较均衡,避免出现突发的偿债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