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法(Graphic Method)
目录 |
图示法是指运用几何的点、线、面、体、色彩等的描绘,把所研究对象的特征、内部结构、相互关系、相对比情况等方面的统计资料,绘制成整齐简明的图形,用以说明所研究对象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法。
使用图示法应注意:固的标题简明须要i并能正确表示图形所要反映的主要内容,图的尺度线与图形基线垂直,不用同图的尺度线与图形基线垂直,不用同一尺度表示性质不同的两种计算单位r图中所画各种不同的线,根据重要性而市较粗较细之分,图形线最租,基线和尺度或次之;在同一图形上比较两个事物时,使用比例相同;图中若需解释,加图注说明。
图示法易于获得明确的概念,便与比较和分析。
按图的形式可分为:
(1)条形图,用宽度相等而平行的条形的高低或长短来表示统计事项的数量或百分比大小的统计图。它可以明显地将同类事项献不同数值加以比较。
(2)曲线图,以曲线升降和斜度表示统计事项变动的图形。
(3)直方图,用直方形的面积表示数量大小的图形。它适用于连续性的次数分布资料。
(4)圆形图,用圆的总面积表示事物或现象的总体,用其中的各扇形表示总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图形。通常用以说明总体结构。
(5)象形图,以统计对象的具体形象来表示统计资料大小或多塞的统计图形。它极引入注目,易收成效。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与提高教学质量所采用的重要手段。面对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素质普遍不高和理论授课时间紧缩的情况,探索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师的教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认为图示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教学方法。本文将就图示教学法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会计图示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展开阐述图示教学法的具体操作和使用。
一、图示法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所谓图示法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生动的直观图示,把枯燥的语言传输变为强烈的视觉刺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具有比文字更形象,更直接、更可感、更易记和更有启发性等特点。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图示相对语言媒介来说,它直观、易于知觉;相对于自然客体模型来说,它概括性更强,代表一定具体共同空间形式及特征的事物形象。正因为图示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可以把复杂抽象的理论,通过合理的的图示加以形象化,化繁为简,借助于图示使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得到进一步体现,便于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在会计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实践性。
在会计教学中讲述某项会计处理程序时,若单纯堆砌文字式会计分录,不但板书量大,而且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泛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示教学法则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克服学生学习意识上的消极心理,并能以简代繁,节省课时,增强教学效果。
二、图示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设计
会计图示设计包括主体设计和辅助设计两个部分。主体设计又分为会计图示的总体设计和会计图示的个体设计两个层次。
1.会计图示的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是指按照会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会计图示的内容、数量进行全面综合设计。会计图示的总体设计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从教学实际内容出发,紧扣教学大纲。会计教学内容决定会计图示的内容,会计图示只是将会计教学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加以反映。教师在会计图示的总体设计中应吃透教材,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会计图示的设计有一个通盘考虑,对会计图示的所有内容有一个正确的总体构想。
另外,在总体设计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重点。
(2)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类。众多会计教学内容不可能只通过一张图示反映,必须按照经济业务的具体性质进行分解归类。这样,既可以将有联系的经济业务集中图示分解,又可以避免重复。例如企业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图示可分为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投资等若干个大的部分,再在每个部分中按照经济业务性质具体确定分项的会计图解。
(3)图示数量合理,内容充实。图示数量的多少同样取决于教学内容,要做到图示内容既充实又适量,一般要求其数量不宜太多,太多易使图示的内容重复平淡。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尽量使用“简略式图示”,它用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炼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节省了教学时间。好的图示设计,可以对授课的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图示的数量不在“多”而在“精”。
(4)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会计图示的总体设计中应针对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心理状态、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等个性特点和差异,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策划会计图示的具体内容、数量与形式等。
2.会计图示的个体设计
会计图示的个体设计,是指在会计图示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对反映某项经济业务的图示所进行的分解设计。它是一项具体而又复杂的工作,主要包括图示具体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图示内容设计包括经济业务事项设计、账户设计、记账程序设计以及文字说明设计。图示形式设计主要包括“T”型账户和记账程序路线的布局设计,字号大小、图表面积、图表颜色等外观形式的设计。在进行会计图解个体设计时,-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
会计图示教学的内容应以会计实际活动为主体。依据会计教学的需要,将会计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做到精心整理、精练概括、去芜存精,才能制作出具有实用性的会计图示,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设计的每一张会计图解对学生系统掌握会计理论有实际指导作用,二是每一张会计图解还可作为学生将来会计实际工作的操作指南。
(2)准确性原则
它是会计图示的生命,教师在设计每一张图示时要做到账户及账务处理程序应用准确,文字说明准确。教师在制作图示前要阅读教材和教材中相关例子,加深对分析和处理会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3)代表陛原则
它是指所设计的经济业务事项、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方法等都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利于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4)一致性原则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和会计处理方法应与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相一致,二是会计图解所使用的有关标记、表示结转方向的符号以及文字表达的口径要一致。
(5)合理性原则
它是指会计图解的内容科学合理,图表的布局结构合理、美观整齐。
3.会计图示的辅助设计
会计图示的辅助设计更多考虑的是辅助材料的运用设计。辅助材料是指一些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会计图示的直观材料,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在讲授某项经济业务的图示之前或之后,展示这些直观材料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印象。辅助材料设计主要包括直观材料的内容设计、展示方法和展示时机的设计等。
三、图示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选择好会计图示教学方法的应用时机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会计图示法的作用。会计图示的合理应用时机一般是学生对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这要求教师在展示某张图示前必须向学生讲清某项经济业务的性质;此项会计处理的任务和作用;应设置的会计账户以及这些账户的核算内容、基本性质与基本结构;涉及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当学生对以上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教师将一张系统的会计处理程序图示展现给学生,就会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明了,可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当然,也可以在讲述某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之前就展示该项业务处理的会计图示,然后进行逆向分析和讲解,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追根溯源。现结合我的实践授课过程谈谈图示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主要包括学情分析和讲授内容准备。我在备课“固定资产期末计价”时,在设计图示前就先进行了学情分析,知道学生已掌握了固定资产的定义、确认、初始计量、折旧、后续支出、处置等诸多内容,但对新准则中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已经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如果在以后期间价值得以恢复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学生会觉得棘手,因此决定对此部分进行图示设计。
2.设计例题
结合教材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涵盖难点,数据简单的例题,并用图示直观地表示固定资产的价值。例题如下:某股份有限公司为一家生产型企业,其有关业务资料如下:2001年12月30日企业购人一台设备,价值81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8年,预计净残值10万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公司2005年12月31日检查时发现该设备发生减值,可收回金额为250万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60万。公司2007年再次检查时发现,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对公司产生有利影响,该设备可收回金额为300万元。假设整个过程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该设备在2005年12月31日以前没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该设备一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始终为1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没有发生变更,为简化计算过程,按年度计提折旧,单位为万元,要求做出该公司各期固定资产减值业务的会计处理。
3.课堂分析
(1)结合例题,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计算出固定资产年折旧额为:(810-l0)÷8=100(万元),然后计算出在2005年年底时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810-100×4=410(万元)。在计算过程中画出图示(1):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净残值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 |
(2)继续分析时先强调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一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将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本例中该设备可收回金额250万元与该设备账面价值410万元的差额为160万元,应按160万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务处理为,借: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160万;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60万。按准则规定,需重新计算剩余四年的年折旧额为(410-160-10)÷4=60(万元),然后把图形补充为图示(2):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净残值 |
60 | 60 | 60 | 60 |
学生通过图示(2)可以清楚看出:在2007年末已提折旧为520万元,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为160万元。固定资产净额还有130万元。而资料说2007年该设备可收回金额为300万元,已经超过该资产的账面价值,按准则规定应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会计处理为,按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应计提的累计折旧600万元与考虑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520万元之间的差额80万元补提2006年和2007年的折旧额。账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60万;贷:累计折旧80万、资产减值损失一固定资产减值损失80万。同时强调:转回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应超过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本例不应超过210万元。若不再发生减值,最后两年的年折旧额应为(810-600-10)÷2=100(万元),这时图形补充为图示(3):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净残值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 |
4.课后总结
该方法将固定资产准则中抽象的方字规定用图示简洁地描述出来,使学生在清晰地理解准则内涵时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该方法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课后学生基本都能掌握固定资产准则中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