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电路(Printed Circuit)
目录 |
印刷电路是指采用各种印制方法(例如,压印、覆镀、腐蚀)或采用“膜电路”工艺,将导线、接点或其他印制元件(例如,电感器、电阻器、电容器)按预定的图形单独或互相连接地印制在绝缘基片上的电路,但能够产生、整流、调制或放大电信号的元件(例如,半导体元件)除外。不包括装有非印制元件的电路,也不包括单个的分立式电阻器、电容器及电感器。但印刷电路可配有非经印刷的连接元件。
1944年,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人最后决战阶段的时候,德国法西斯为了作垂死挣扎,集中了400枚V—I飞机式的导弹,向英国伦敦发动了第二次闪电战,妄图把伦敦城一举炸平。在这危急关头,盟军用带有印刷电路无线电“近发引信”的高射炮弹奇迹般地将大多数的空袭飞机击毁,使这座欧洲名城免受了毁灭性打击,并为最后击败法西斯创造了条件。
“近发引信”是印刷电路的首次应用,它不同于“普通引信”。普通引信是依靠正确的瞄准击发,才能在适当的时刻引爆炸药;而印刷电路无线电近发引信只要攻击目标到达杀伤范围(在100米之内)都会引爆炸药,因此后者大大提高了高射炮弹的命中率。
近发引信在实战中所创的佳绩,说明了印刷电路的优越性,以致美国当局在1948年下令所有机载设备必须采用印刷电路。
印刷电路这一重大发明是由保罗·艾斯勒发明创造的。但遗憾的是正像其他许多发明一样,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1936年,满怀信心和希望的艾斯勒向普列赛公司展示了他精心制作的一个小型印刷电路收音机,但该公司的领导人不知是因为思想保守还是一时糊涂,竟然没有预见到印刷电路具有增强可靠性、生产简单、能使产品小型化以及能开创新产品和市场等优点,相反却嘲笑艾斯勒的发明是“妇人之见”。这次遭遇使艾斯勒深受打击,他不得不转入其他的创造研究活动。
然而,他并未失去信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艾斯勒又回到他的印刷电路的研究中。他坚信这一发明将有助于打败希特勒德国法西斯。也许是天遂人愿,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美国军事人员发现了他的印刷电路,并很快地将这一成果报告了在华盛顿的美国标准局。经认真研究后,美国标准局决定将它应用到近发引信上。这样,这匹“千里马”终于遇上了“伯乐”,艾斯勒的发明有了用武之地。
艾斯勒生于1930年,23岁那年毕业于维也纳工学院,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电子工程师。不幸的是,受排犹(犹太人)分子的迫害,他在奥地利无法找到工作,只好辗转来到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HMV公司,从事铁路无线电接收和声音传送的抗干扰设备的研究开发工作。
但由于经济困难,该公司又不得不中止了由该公司生产这种设备的合同,HMV公司付完费用之后,就中断了与艾斯勒的谈判,于是艾斯勒又一次丢掉了饭碗。
艾斯勒只好又回到维也纳,在一家无线电周刊杂志当帮工,从此开始学习印刷技术,后来又得到了一份编辑职务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熟悉了有关印刷制版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发明印刷电路打下了基础。
1934年,奥地利法西斯上台后,艾斯勒意识到不可能再继续留在奥地利,就打算前往美国或英国,可是在这两个国家并无朋友可提供帮助。于是他灵机一动,以他已有的两项专利发明——自动录音和立体电视,作为资本,得到了访问英国的邀请和签证。
到了英国后,马可尼公司以250英镑买下他的立体电视的专利权。几个月,这笔微薄的资金已所剩无几了,陷入贫困境地的艾斯勒并不放弃他的创造工作。虽然他生活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会影响到他的实验工作,好在电子领域的工具和仪器都不庞大,而且价格较低廉。他的研究可以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艾斯勒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电子线路板的研制中。他将自己在印刷工作中学到的技术,与他的电子学知识结合起来,将原来用导线连接电子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开关等元件)改为印制在绝缘板上的电路,使线路结构紧凑合理、质量得到保证。
在试制中碰到问题,他就经常去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查阅资料,充实自己的印刷知识。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完成了印刷电路的发明。
印刷电路不但用不着在电路板上一次一次地进行焊接,免去了大量复杂的手工接线操作,而且能达到高精度,使电路板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印刷业可以将大的图片缩小制版,印刷电路同样也可以把电子线路图缩小制版,这对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计算机的小型化成为可能,并为集成电路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今天,所有的计算机以及所有的电子产品,都使用了印刷电路。
现在的印刷电路是把导体图形用印制手段蚀刻或感光在一块绝缘基板上,使电子元件互相连接的一种电子电路。它已经可以使用自动绘图仪迅速地把导体图形直接描绘在玻璃版上制版,然后印刷出来。印刷电路使电子设备的批量生产变得简单易行,使电子设备性能一致,质量稳定,结构紧凑。如果没有印刷电路工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电子设备就不可能取得这样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