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HuaQiao University)华侨大学网站网址:http://www.hqu.edu.cn/
目录 |
华侨大学(Huaqiao University)位于福建泉州的一所全日制高等院校。是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国家于1960年创办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是中国政府重点建设大学和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大学,是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华侨大学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和“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学校设立董事会,实行校长负责制。国家领导人廖承志、叶飞亲自担任首任、次任校长,现任校长为博士生导师丘进教授。学校董事会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归侨等各界知名人士、专家、领导组成,庄希泉、胡平、贾庆林、陈明义、宋德福等先后任董事长。
华侨大学现有20个学院,9个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6个硕士点,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工程硕士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2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涉及理、工、经、管、法、文、哲、史、农、教育10大门类。
华侨大学有教职员工2115人,其中专任教师1129人,正副教授457人,具有博士学位255人。博士生导师48人,历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 列入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
华侨大学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学校在泉州、厦门两市设有校区,校园总面积226.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34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各类研究机构6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
近半个世纪以来,华侨大学共培养海内外各类人才9.9万人,其中境外学生4万余人。目前各类在校生2.8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500余人;来自 3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3600余人,是全国华侨学生最多的大学。学校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导,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一校两生、因材施教”的教学特色,“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校园文化和“宽容为本、和而不同”的校园精神,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其中学生男篮在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已举行的十届赛事中六次获得总冠军。
华侨大学大力发展服务于海外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在泰国曼谷、印尼泗水、菲律宾马尼拉及香港、澳门等地设立办事机构。学校积极开展对外教育和学术交流,同境外40多所高校和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今日之华侨大学,正以全面发展华文教育、全面建设厦门校区、全面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三大任务为核心,致力于建设成以华文教育为特色、以工程学科为优势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一、校训
作为校训,“会通中外”主要侧重于表达治学方法,意思是会合中外文化而变通或贯通之。即是说,做学问既不应拘泥于国学而排拒外邦,也不应言必称欧美、西洋而数典忘祖。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之发展日趋全球化,各项高新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发生着愈来愈深刻的影响。学校面向海外及港澳台,学生学成之后将回原居住地工作,故有必要也有可能让他们广泛接触、研究中外学问,并尽量做到融会贯通且有所创新。自然科学作为公理或定律虽无中外之分,但科学技术史上的各种学说,如地心说和盖天说、数宇宙和气宇宙,都各有渊源,对于了解科学发现的规律有甚大帮助,亦应学习而会通之。至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知识,虽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中外相异之处更多,尤需互相比较、互相启迪、互相补充。
“并育德才”,则侧重于阐明办学方针,意指育德与育才不可偏废,应当并重齐抓,使其互相促进。 “并育”指一齐发育,引申为竞相发育。《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万物并育”,才有繁盛活泼的生态。虽有竞争,却更可互相促进。德与才之关系,也大抵如此。品德高尚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和良好的学风;而知识的积累和学养的提高,也为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丰富的养料。
如是说,“会通中外”讲的是如何做学问,标示师生对真理的追求,那么,“并育德才”讲的则是如何育人和做人,标示师生对价值的追求。而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的统一,正是本校训的精华所在。
二、校徽
华侨大学校徽为徽章形式,标志中心是繁体的“华大”字、将其变成一颗树的形状,代表华侨大学和其树人的性质。“华大”字下面的三条弧线代表海洋,象征着海内外,说明华侨大学面向海内外华侨华人,充分体现了我校的基本特征。图标中的“1960”代表华侨大学创办于1960年。整个标志体现了树人之宗旨的华侨大学正不断地为各地输送各种优秀人才,像一颗茁壮成长的长青树屹立于大地之间、华侨之间。本标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识别性。
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由创办于1983年的电子工程系和创办于1989年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组建而成。目前学院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6个本科专业;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科;有物理电子学、光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有电子与通信、电气工程2个工程领域硕士点。2003年9月和2005年3月,物理电子学学科先后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学科和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
商学院成立于2004年10月,现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学系、经济学系、电子商务系等四个系;具有数量经济学博士点,数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四个硕士点,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经济学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数量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福建省和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与工商管理学院合作举办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班。学院现设有台湾经济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中心、WTO研究中心、物流系统工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学校、学院分别建有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室,配备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为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软硬件支持。
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1964 年创办的土木工程系。学院现辖土木工程系、建设管理系、市政工程系等3个系,以及土木与环境工程研究所、钢结构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工程结构诊断与防灾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新型结构体系研究所、土木工程检测中心、风工程研究所、力学与工程结构实验中心、材料与勘测实验中心、城市水工程实验中心和国务院侨办与福建省共建的工程抗震与防灾实验中心等13个科研机构。
华侨大学建筑系创建于1983年,于2005年更名为建筑学院。创建之初,童鹤龄教授担任系主任,罗小未教授担任名誉系主任。随后历届系主任分别是葛如亮、姜传宗、洪捷序和方拥。现任院长刘塨,党总支书记彭晋媛,副院长申晓辉、彭晋媛、陈志宏。学院下设一个系五个教研室,景观设计系主任王治君;五个教研室分别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和建筑美术等。在各届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图书资料丰富、学术结构合理、科研成果丰硕、学科方向明确的“教学科研型”办学机构。
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由创办于1983年的电子工程系和创办于1989年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组建而成。目前学院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6个本科专业;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科;有物理电子学、光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有电子与通信、电气工程2个工程领域硕士点。2003年9月和2005年3月,物理电子学学科先后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学科和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
华侨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80年,是福建省最早设立计算机专业的高校之一。 1982年成立计算机系,2008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3个本科专业;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部级重点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华侨大学成立最早的一个学院。在全体教职工的精心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学科整合和开拓进取,学院现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高层次和多层次办学条件的新局面。目前学院设有三个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化工学院基于1964年成立的化工系,2008年6月16日由化工与制药工程系、生物工程与技术系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成立新的化工学院。目前设立七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园艺、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拥有“生物化工”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五个二级学科)以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的前身为机械工程系,创办于1978年,1979年开始招生,后改名精密机械工程系,1997年改名为机电工程系。2001年6月1日成立学院,设5个系:制造工程系、设计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测试与控制工程系、工业设计系;1个基础部:工程图学。目前学院拥有1个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涵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2个硕士点,1个机械工程领域硕士点,5个本科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设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成立于2004年,前身华侨大学旅游系(创建于1983年)是我国经教育部批准成立较早的高等旅游院(系)之一,也是国内较早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华侨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85年,2003年9月改名法学院。现有法学一个本科专业,有经济法、民商法、国际法、刑法四个专业硕士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法律系首任主任为我国著名侨务活动家、知名法学家、前任华侨大学校长庄善裕教授。现任法学院院长是我国著名的诉讼法专家、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敏远教授。
华侨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华侨大学1960年初创时成立的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林焘教授曾被聘为中文系主任,谢冕、钱理群、佘树森、李明滨等著名教授曾来系任教。2008 年,中国著名文艺学专家杨春时以特聘教授身份加盟文学院。45年来文学院已为海内外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其中包括香港著名作家东瑞先生。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是华侨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是中国教育部首批公布的有资格招收外国学生的单位之一,是国务院侨办首批批准的华文教育基地之一,是国家汉办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是国家在福建省最早设立的汉语水平考试考点。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向海外华侨华人及其他外籍人士传播中国语言文化,进行汉语培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0年9月正式揭牌成立,现为二系一部建制: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部。其前身为成立于1964年的华侨大学外语系,开设过印尼语、英语、日语等专业。
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前身为1962年创办的华侨大学政治系,主要承担政治学专业和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历经四十余年的变迁,2004年12月,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在原有人文社会科学系基础上组建,并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学科学学院由我校最早设立的数学系组建,1961年开始招收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师资多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获得“基础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华侨大学艺术系,为华侨大学筹建较早的院系之一,创办伊始,设有中国画专业,专门研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90年代末增加艺术设计专业。学院下设绘画系和艺术设计系,现有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
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坐落在国际花园城市厦门市集美文教区中的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以“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是全国第一所以培养海外艺术教育人才为主的学院,主要培养海外艺术教师以及在海内外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的人才,其海外艺术教育也是中华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华侨大学体育学院现有40余名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知名体育院校。目前教师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13人,高职称比例达42%;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2人,在读硕士6人。10多位教师为国家级、国家一级裁判员。他们爱岗敬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与训练水平高、体育科研能力强。
华侨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是华侨大学根据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各种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于 1984 年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准成立的一所成人高等教育学院。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以下简称“厦门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华侨大学与福建金帝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厦门工学院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文教区,毗邻园博苑,依山傍海,风景绮丽;坐拥大学城,与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比邻而居,学术氛围浓厚。校园占地702亩,规划总建筑面积62.5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规划在校生规模10000人。目前,已完成了32.5万平方米的建筑及教学、生活和实验室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整个校园精致典雅、古朴厚重。院长由华侨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吴季怀教授担任。
华侨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和预科等层次完整的办学体系,有近百个博士、硕士点,62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科门类涉及理、工、经、管、法、文、哲、史、农、教育等10大类。全校现有教职工2115人,其中正副教授约500人。各类在校学生2.8万余人。目前,已在全国基本实现本科一批招生。
福建金帝集团是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实力雄厚的民营集团化企业,具有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荣获“中国优秀民营企业”称号,并获得福建省政府授予的“襄教树人”荣誉称号及金质奖章表彰。
厦门工学院的校训是“明志、博学、修身、力行”,办学的目标是努力将厦门工学院建设成为以工科为主、多学科相配套、特色明显、专业优势突出、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高等学校。厦门工学院将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依托华侨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重点构建材料、机械、电子、建筑等工科类的学科群,同时适度发展经、管、文类专业,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多学科相配套的专业体系,培养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