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是以经济地域或经济区域(economic regions)及其系统为研究对象,内容涵盖了地域系统的发展机制、条件要素、结构网络、构造类型及其运动规律,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特征。它以自然地理学为地理基础,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并与人文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等多门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l.古代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萌芽
随着古代早期人们对自身生存所处环境的认知和归纳总结,创立了地理学。古代地理学著作中多以对地理区域的划分与描述为主,而对地区内和地区间经济活动的描述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该时期的区域经挤地理学处于萌芽状态。
作为地理学创始人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对当时人类居住的世界进行了区域划分,并对每一分区进行了自然条件、民族、农业和生活等方面的描述 ;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渡(Strabo)提出地理学应研究整个地球各个地方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并提出地方地理学(chorography)和小地区地理学(topography)的概念。在经历了古代中期(指欧洲中世纪和我国封建社会中前期)地理学发展的低谷之后,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地理学开始复苏。该阶段西方国家的地理学仍以地理区域描述为主,其中区域经挤地理描述比重加大,并出现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挤地理描述著作,如意大利学者古奇卡丁尔(L.Guiccardin)所著的《荷兰记述》。而俄罗斯地理学家罗蒙诺索夫(M.B.Lomonosov)在其《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采用“经济地理学”这一术语,成为经济地理学(包括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战国时期的著作《尚书·禹贡》将当时的中国按山川大势划分为“九州 ,并按距王都远近划分为“五股 ,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之一 ;而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作为我国最早以“地理” 命名的地理著作,对西汉疆域内的自然和经济现象进行了详细描述。该著作也成为我国以地方志形式进行区域地理(包括区域经济地理)记载与描述的早期代表性著作。在我国的整个封建社会阶段,以地志方式出现的区域地理著连得到延续与发展,标志着我国古代区域地理(包括区域经济地理)发展的延续性。
2.近代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形成
近代地理学产生于资车主义上升和扩张时期,从中分化出区域学派。受经济学和地理学其它流派的影响,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和理论体系逐步形成。
德国地理学家洪堡(Alexander yon Humboldt)注重地域现象(包括经济现象)之间的空间依存关系,在其所著的《墨西哥》一书中,依据自然、经济要素的地域差异与空间组合特征,对墨西哥进行了区域划分}李特尔(Carl Ritter)认为区域地理学中的区域单元应是一个有机整体,区域研究应包括自然要素、经济生产的地域分布及影响、人类社会的扩展与文化等几部分 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发展了李特尔“区域是有机整体”的观点,并主张从动态的角度对区域加以研究;戈策(Gotz)追随拉采尔的观点,提出并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强调对经济空间(economic space)的研究;赫特纳(AlfredH ettner)是公认的地理学区域学派创始人,他认为经济地理学应研究依靠区域而结合在一起并赋予区域以特点的,具有明确位置的经济现象;其弟子魏贝尔(Leo Waibel)受当时地理学、经济学和景观学的影响,发展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诸多理论概念,认为经济地理学应以经济区域研究为中心;同时代的克雷得纳(wilhelm Credner)则发展了“经济结构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类型”等概念。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Rjcliard Hartshorne)是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区域内经济活动与自然、文化要素的内在联系与组合,强调统一的、以区域为核心的地理学。同时期的美国的经济地理学以强调对区域差异的研究为主,经济地理的区域研究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主流。上述地理学家的探讨标志着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酝酿与重要突破。
俄罗斯和苏联经济地理受到欧洲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结合本国经济发展特点和国土地域特征,形成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实践和方法论体系。阿尔先尼耶夫(S.Areeniyev)学派是俄罗斯较早的区域学派;奥加列夫(N.N.Ogarev)较早提出了作为区域经济地理学重要理论的经济区划理论;谢苗诺夫一天山斯基(P.P.Semenov-Tianshanskid)对经济区划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入探讨,并提出“经济地带”的概念。巴朗斯基(N.N.Baranskii)是公认的经济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他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理论描述体系和区域经济地理研究方法都做了开剖性的工作,并为苏联经济区划、地域生产综舍体建设、经济地域类型评价等区域经济地理学实践做出重大贡献。近代中国的经济地理学受到欧美及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在引进人地关系学派的人文.经济地理学著作的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区域地理著作,如美国的葛得石(G.Credssy)的《中国的地理基础》和《亚洲的地与人》等。在引进的基础上编著了区域经济地理教材与著作,如胡焕庸的《中国经济地理》和陆象贤的《新中国经济地理教程》等。同时,还翻译出版了苏联的有关区域经济地理著作,如卡赞宁的《中国经济地理》等 在区域经济地理实践方面,中国的经济地理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3.现代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现代地理学在经历了不断分化的同时,通过交叉与渗透而走向新的综合,而且地理学的实践功能不断加强。在计量革命和系统科学发展的推动下,地理学研究实现了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结合。作为地理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区域科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下,得到了充实与提高。尤其是在面临复杂区域问题,提出复兴区域地理学的大趋势下,作为区域地理学核心部分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其地位进一步提高。美国以艾萨得(Walter isard)为首的地理学家,倡导在联系地理学、经济学与规划学的基础上创立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所涉及解决的问题中,有相当部分(如区域空间结构与功能分析、区域体系的经济模型等)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实践领域有共同之处。德国学者博劳特尔(E.U.Bolenter)等对区域经济要素流动、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做了深人研究,并探讨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学者如波罗夫(H.Perlof)和弗里得曼(H.Friedmann)等在总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包括中心一外围地理论、极化增长理论、区域二元结构理论等在内的区域发展与增长的空间组织理论进行了探讨。
苏联经济地理学在继承经济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和实践都做出了新的贡献。其中萨乌式金(u.G.Saushkin)在《经济地理学:历史、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对区域经济地理理论、方法和实践做了较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并对其进展和发展趋势做了分析与预测。科罗索夫斯基(M.B.Kelosovskii)对地域生产综合体(territorial— production complex)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深入探讨,翻重用数量方法对地域经济要素的经济技术联系进行分析与评价。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与方法对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 。70年代至80年代的苏联经济地理学经历了由经济地理学改为社会经济地理学,或经济社会地理学,直到经济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相对分离的过程 。其经济地理学仍以经济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具有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特征。同时,强化对自然地域系统和社会地域系统与经济地域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
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地理学受到苏联经济地理学派的影响,结合中国实际,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做了初步总结,梁溥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是其中的代表“妇}该时期还编辑出版了《中华经济地理志》等区域经济地理著作。改革开放后,由“全国经济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会”负责编辑出版了《中国省市区经济地理丛书》(孙敬之主编)}在理论研究方面出版了《区域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等著作,对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归纳与重新探索 }在区域经济地理实践与应用方面加强了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开放与合作的研究,出版了《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吴传钧、侯锋著)等著作i在高等教育方面出版了《中国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地理》等教材。
4.小结
通过对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的概括回顾,可以初步总结出区域经济地理学形成与发展的一些规律:
(1)对区域进行描述与分析和对地域经济活动进行研究,贯穿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区域经济地理学所侧重的研究内容是地理学稳定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
(2)由于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个侧面(区域研究和经济括动研究),受到来自地理学各学派和经济学及其变化的影响,学科理论体系不根完整,且因时间和空间变化而有所不同;
(3)社会实践的客观需求的变化,尤其是解决区域问题和综合经济问题的需要,是学科停滞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受当时思维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影响,在历史上经历了由静态描述到归纳、比较、演绎、地图绘制等,再到现代动态、综合的系统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革新推动了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对于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由于经济地理学来自不同的流派(人地关系学派、区位论学派和区域学派等),不同文献对其表述也存在一些差异,归纳起来有两个共同的方面,即:①研究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体系)。具体差别表现为研究生产分布及生产地域体系 ,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 ,经济系统的空间组织等。②研究经济地域系统的发展变化。这是多数文献趋于认可的学科研究对象组成部分,有关的表述包括研究经济地域运动规律,经济系统的空间增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
国内外对于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的探讨尚未达成共识。欧美多数学者和国内部分学者强调区位论或人地(经济)关系论为经济地理学(包括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原苏联经济地理区域学派的学者和国内部分学者则强调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近几年许多学者探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关系,尝试把该理论引入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地理理论基础之中;还有学者提出并论证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经济地域运动论同为学科理论基础。
(l)经济地域(或经济区域)条件论。对于条件与经济地域形成与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是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优长。近几年来对区域条件的诸多理论探讨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方面:①单一条件及其变化对经济区域的影响,所涉及的条件主要有自然环境与资源、区位条件、人口与科技条件、市场条件、国内国际政集法规条件和区域外部环境(或国际环境)等。②条件组合及其变化对区域的影响。包括对区域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③条件与要素的转换关系 主要探讨(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条件因素转换为区域经济运行要素的机制与途径。
(2)经济地域要素论。该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借鉴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的有关理论而形成的学科理论分支,主要探讨如下内容:①单一要素投入与运行对经济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要素。②要素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对应)关系。以及要素区域分布与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③要素组合及其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分析需通过对区域内和区际企业、市场和政府的相互关系来完成。④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
(3)经济地域结构一功能论。该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①区域产业结构论。近几年所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产业组织结构变化及其对区域产业部门结构调整的影响,着重探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区域产业部门问关联着重分析其纵向投入产出和翻向关联,分析产业链或产业网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区域产业结构的经济、杜会、生态功能评价。②区域空间结构论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企业、产业部门的布局与变化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空问结构中校心、外围地、边界和网络的动态关系研究 ;空问结构层次的分形(fractal)研究;空间结构的功能评价等。③地域结构的整体研究。主要指对区域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动态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4)经济地域类型论。该理论属于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传统分支,近几年的理论探讨主要包括:①各种类型区的划分研究。包括贫困区、开发区、开放区等。②经济地域类型形成与演化机制与过程研究等 。
(5)经济地域系统论。该理论属于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分支,近期理论探讨主要包括:①经济地带系统研究。包括宏观经济地带的关联与传导机制,地带问协调发展过程口 ;经济轴带(以大陆桥、河流、海岸线等为载体)发展的经济地域影响}经济地域圈层之间的地域竞争与渗透等口 。②经济区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机制与过程。⑧城镇地域系统研究。包括区域城镇体系的地域分工与协作口 ,城市区域化(反城市化)的机制与过程等。④地绿经济地域系统研究。包括系统形成背景与条件,形成过程与机制等 。
(6)经济地域开发论。区域开发论是现代地理学面向区域实践的重要理论分支 。作为其中核心部分的经济地域开发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应用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① 经济地域开发目标选择。一般来说,开发目标受诸多因素制约而形成不同层次、侧面、时闯尺度的目标集合,总的目标便向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②经济地域现状分析或诊断。主要包括对背景与条件的分析与评价,对经济地域结构的分析与功能的评价,区域现状类型判定或问题区域症状的确定。⑧经济地域开发模式的选择。根据开发目标和现状分析(诊断)结果,对备选模式进行技术、经济、社会可行性论证,通过模拟选取适宜的开发模式。④经济地域开发对策与措施的制定。
(7)经济地域组织论。经济地域的组织研究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之一,但对于如何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网络经济条件下进行经济地域组织,尚存在诸多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国外学者对于区域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和全面, 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政策学”。国内学者对于区域组织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探索。经济地域组织与管理是实施经济地域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经济地域组织论也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应用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经济地域组织结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关联机制、调控机制和保障机制)、组织类型、组织的形成与演化等。
方法论的变革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标志。西方学者强调逻辑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 。随着70年代以来地理学所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增加,人本主义(humanism)和结构主义(struzturalism)研究方法向逻辑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提出挑战口 。在90年代地理学面向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复杂问题,以及在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殷的前提下,国内学者提出了解决地球表层复杂巨系统的、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综合集成方法口 。对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国内学者对于经济地理学的传统与现代方法(包括思维方法和技术方{击)作了较全面的评价,并在深入研究经济地理学现代科学思维的基础上论证了综合集成方法应是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
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受现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变革的影响,正在形成以经济地域及其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地域系统分析方法。它旨在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反映并拟合真实的研究客体,并为系统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它是一个由各种方法分工与协同的方法集合,在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对某一类方法有所侧重,具体表现为:①对于基础性的条件,要素分析研究侧重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②在对经济地域及其系统进行条件、要素综合分析与评价,对于结构一功能进行分析与评价,以及对于系统和类型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侧重运用结构主义研究方法;③在经济地域运动与发展研究方面,充分考虑主观价值取向与人类行为(human behavior)因素的影响,结合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进行研究,同时以实证主义方法研究作为基础和检验,进行综合研究。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相适应的是研究技术手段的变革。作为传统研究手段的区域野外调查、经济地图绘制,随着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处理手段的发展,实现了与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手段的结合。另外,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等信息处理手段的发展,使区域开发模式选择、区域规划方案设计、区域发展演化预测、区域调控与区域问疆诊断等现代研究方法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