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冲时点指的是多年以来,商业银行的考核就是时点考核。商业银行每年年底涉及的考核指标多达上百种。为了完成"当月贷款增量"等时点考核指标,为了完成规模任务,在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人为地增加贷款的行为。
(一)考核的压力
部分银行虽然调整了考核策略,但是时点数据依然是重要考核指标,尤其季考、半年末的业绩往往和员工的收入挂钩,完成任务成为季末冲高的最主要的动力。
(二)面子上的压力
部分地方的银行领导为追求排名,"规模情结"根深蒂固;加上"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等考核指标的加入,更为"冲时点"的行为推波助澜。
(三)报表的好看
个别上市银行为了存贷比等指标的达标或者公布的财务报表好看,对特点时点的存贷款指标加以调控。
(四)对贷款调控的担心
部分银行分支机构担心下半年贷款规模收紧,在半年末集中放贷抢先占据信贷规模。
"冲时点"现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种信贷文化,从银行业本身看,"冲时点"一方面损害了银行的利益,为了完成规模任务减少了本应获得的收益;另一方面在时点上人为扩大了银行自身的风险资产总量,从而相应降低资本充足率比例,是无谓的增加对资本的消耗。"冲时点"也对银行自身合规经营提出了挑战,造成业务经营的短期化倾向。而在更高层面上看,由于银行业整体存在"冲时点"现象,由此造成存贷款统计数据的失真,而此项失真的数据进而对下一阶段的政策制定造成误判。当然,不准确的数据也会对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企业等对经济的理性判断造成影响。
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向资本集约化方向转型。银行之所以有别于其他金融机构,关键在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其提供了相应的特许权价值,这也是银行中介存在的理由。不过,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和银行贷款替代性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与“市场相关”(垄断特质)的特许权价值将受到蚕食;而短期内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又无法迅速提升,商业银行就会产生弱化自律管理与稳健经营的倾向,以及规避监管的冒险动机。但是,也不能因此而逆市场化潮流而动.通过限制竞争来维持银行对特许权价值的制度依赖。毕竟,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社会金融需求的变化、利率市场化趋势的渐次明朗以及巴塞尔协议新型监管框架的建立,意味着过度依赖贷款增长的粗放模式和过度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续。因此,中国银行业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提升风险定价能力,贴近市场需求推动业务创新,优化业务结构,降低资本占用过高的批发性信贷业务,进而改善贷款投放的精细化管理和负债营销的统筹安排,同时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积极向资本集约化方向进行战略转型。只有真正实现上述转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承压的问题才能获得根本解决,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考核机制才能得以建立。
实现信贷均衡投放、有效抑制商业银行冲时点”现象则取决于监管理念和方式是否能够适应变革、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市场化的监管逻辑,要考虑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现实诉求和依法经营的自主权。在充分发挥和保护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建立起银行自律与市场监管结合的激励相容机制。监管部门正在研究重启月度日均存贷款的统计监测制度,并要求商业银行做好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的管理,以此强化流动性管理。同时,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设置了银信合作产品由表外转至表内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