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信用关系是指信用双方当事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资金和实物的融通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它是构成信用的基本要素。
当代的信用关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众所周知,在理论上,任何经济单位(包括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收支相等。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可将现实经济中的所有经济单位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收支相等的经济单位,既无资金盈余,也无资金短缺;第二类是收人大于支出的单位,又称资金盈余单位,其多余的资金可用于投资;第三类是支出大于收入的单位,又称资金短缺单位,必须以举债的形式取得收支平衡。由于第一类单位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我们重点研究第二、第三类经济单位在信用关系形成中的作用。
消费行为引起债权债务关系往往有以下几种原因:
1.意外事件
有些家庭发生意外事件,如家庭成员患病或死亡,在事先没有积蓄或积蓄不足的情况下,势必以借债来弥补当前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
2.对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主观评价
各个家庭和个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即对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不同评价,也会形成收入与支出的不符。如有些家庭和个人对当前消费评价大于未来消费,他们认为在当前购买自己所需的消费品是最有价值的,这些家庭和个人往往把获得的收人立即投入消费,甚至借债购买消费品;有些家庭和个人则正好相反,他们热衷于把收入储蓄起来,等到将来再购买各种消费品。结果是,前者支出大于收入,储蓄减少,负债增加;后者则收入大于支出,储蓄增加,负债减少。对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主观谖价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家庭和个人的习惯以及民族的传统,比如我国居民一贯以节俭著称,绝大部分家庭都有稳定的储蓄,支出大于收入的家庭很少。
3.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
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也会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假如人们预期未来收入将稳定增长,就会热衷于当前的消费,甚至于借债购买耐用消费品;反之,人们预期未来收入将会减少,必然是谨慎消费,并注意增加储蓄。同样,人们对未来支出的预期也会影响当前的消费愿望,假如人们预期未来的支出项目和金额将不断增加,必然是增加储蓄和减少当前}肖费。比如,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推出了住房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不断增加,这是制约当前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投资行为引起债权债务关系的原因是:
1.企业的经营效益不同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收入即为储蓄,支出即为投资。如果要求各个企业的投资一定要与储蓄相等的话,必然会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水平。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企业资金充裕,却由于管理经验不足或市场情况恶化等原因,导致经济效益低下;而另外一些企业虽然资金不足,但由于领导者管理经验丰富或市场销售情况良好等原因,产生极高的经济效益。如果要求各企业的收入与支出相等,那么,经济效益高的企业会由于缺乏资金而必须停工,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则积余大量资金,不能有效地进行生产。这种情况只有通过信用关系加以弥补。通过资金短缺单位与资金充裕单位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地提高社会生产率。
2.企业的生产周期不同
由于企业的生产周期不同也会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必须依靠借入资金才能维持生产周期内的工资开支、原材料采购支出和各种管理费开支。因为企业必须在生产周期完成、产品销售之后才能获得收入。而生产周期短的企业则可以经常稳定地获得销售收入,成为资金盈余单位。
3.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与更新期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必须按年度提存,而固定资产的更新则是若干年后一次进行。有些企业每年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在未进行固定资产更新以前就成为暂时多余的资金,而另外一些企业由于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提前进行设备更新,需借入资金,这样,资金盈余企业和资金短缺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债权债务关系来进行资金的调剂。
政府行为也会影响信用关系的形成。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收支不可能在当年求得平衡,因为在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等方面都有许多超前消费,必然会产生预算赤字,因此,政府必须向社会公众举债,从而形成了国家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用关系。西方国家政府长期以来用赤字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就是有力的证明。
由此可见,从消费和投资行为来看,信用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效用,而且也促进了企业的投资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政府支出行为来看,能有力地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 以上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了信用存在的基础,即商品货币关系以及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在资金盈余单位和资金短缺单位之间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然而要真正了解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还必须实证考察信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