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质量管理(Ecological Quality Management/Eco-quality Management)
目录 |
企业生态质量是集正、负产出于一体的、与环境相适应的质量,反映企业及其产品或服务满足相关方的需求或期望的能力。其中,相关方包括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分销商、社会,需求或期望包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或期望。正产出指相关方需求或期望的产出,例如工业生产中按预先设计生产出的产品。与此相对应,负产出是相关方不需求也不期望的产出,例如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废弃物,以及工业产品被消费使用后所产生的废弃物质。
企业生态质量管理是指致力于持续提高正产出的质量,同时减少负产出,以提高综合质量,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综合质量是综合考虑正产出、负产出的质量。
生态质量是综台质量生态质量观是指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综合质量概念。2000版IS09000标准这样描述产品质量的概念:产品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明示的、习惯上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能力。虽然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所泛指的法规要求中已有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但环境质量被法规所覆盖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笔者认为,综合的质量观应是在实现这些要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
2.生态质量是产品生命周期质量
产品生命周期内,一个产品质量的形成系统,是从原材料的采掘或自然资源的获取到最终处置或回收。通俗说,是产品从摇篮到坟墓进行的物质转化过程。只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质量得以实现,才能获得最终成品质量。在质量正产出的同时可能伴随着某种负产出。如合成纤维氨纶的生产过程中要分离出氰酸和乙氰酸氰酸比砒霜还要毒,并且在土壤中一万年也不会分解。一个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因此,生态质量观应包括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质量,既包含正产出,同时也考虑负产出。这种集正负产出为一体的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综合质量观是生态质量研究的基础。
3.生态质量是环境与生产过程互动的质量
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是一个不断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环境作为质量形成的因素之一,在影响或孕育了产品质量的同时,其自身也不断地变化。这种过程应是相互补充、制约或共生的过程,而不能以一方的破坏作为代价来支持另一方的延续。
4.生态质量是以人为本的质量
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如果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吃面包喝牛奶,呼吸污浊空气,生活好了,疾病多了,能说是生活质量好吗!追求狭义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广义的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结果是牺牲了可持续发展。因此,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实现^们生活质量全面的提高,才是正确的生态质量观,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是不可取的。
企业生态质量管理旨在使企业生产经营目的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即在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节约资源,降低或消除污染,实现企业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效益最大化。
企业生态质量管理模式的基础依然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计划(PIan)--执行(Do)--检查(Check)--改进与处置(Act)。建设单位在其中每一个阶段根据前一阶段的成果与经验,拟定下一个阶段的实施重点,通过这种质量管理的循环达到持续趋近综合效益的目的。
企业生态质量管理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在企业层次、企业群落层次和全社会层次上开展管理活动。在企业层次上,企业要采取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产品或服务的物料、能源使用量,减排有毒物质,加强物质的循环,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服务强度。在企业群落层次上,按照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废物的输入输出关系,实现企业群落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例如建立生态工业园。在全社会层次上,当前主要是实施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即在消费过程和消费过程后实施物质和能源的循环控制。企业生态质量管理包括上述生态质量管理的微观、中观两个层次,即企业个体的生态质量管理和企业群落的生态质量管理。
生态质量管理的实施关键在于使企业成为控制生态质量的主体。由于生态质量涉及的因素复杂,并且往往是“企业花钱,社会受益”。加之生态质量管理包括微、中、宏观三个层次,必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考虑。因此使企业成为生态质量管理的主体,还必须解决与企业相关联、企业又难以解决的诸如管理体制、环保政策、市场等方面的问题。生态质量管理必将成为社会化乃至国际化的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