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企业新闻传播

  	      	      	    	    	      	    

企业新闻传播(enterprise news)

目录

什么是企业新闻传播[1]

  企业新闻传播就是借助大众媒体、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把企业目标信息传播出去。因为这个传播是对企业目标信息(所谓“企业目标信息”,就是企业希望传播出去的信息,是经过企业过滤的信息)的传播。因此,它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新闻。企业新闻传播是一种营销形式,是营销以新闻形式来表现。概而言之,企业新闻传播,新闻是形式,营销是本质。

企业新闻传播的特性[1]

  企业新闻传播是企业最有公信力的品牌传播方式。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新闻传播在市场推广品牌建设中的作用,许多企业成立了职能部门负责市场推广、媒体宣传和企业形象塑造。企业新闻就是有关企业内部近期发生的事件。既然是新闻就—定要遵循新闻的一般性原则,即新闻的共性。企业的新闻传播是不同于报刊、电视、网络等社会媒体的新闻宣传企业的新闻宣传必需有明确的目的性,那就是以企业服务为目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新闻媒体宣传自己的企业,但是却不能取而代之,这就是企业新闻传播与其他媒体新闻传播的本质区别。因此企业新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明确认知企业新闻的特性,对于企业正确进行新闻传播,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企业新闻传播的原则[1]

  (一)为企业服务的原则

  企业新闻是反映企业内部各种新闻事件的报道,理所当然要为企业服务。搞新闻报道的通讯员是企业员工中的一分子,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新闻宣传,这种行为是为企业争荣誉、树形象的积极表现,企业的各级领导都是欢迎和支持的。但是作为企业的通讯员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正面宣传就是要求应积极地报道企业的正面新闻,反映好的方面。打个比方:企业内部避免一起事故,这可以报道。那么发生一起事故能不能报道呢?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这个报道的影响面及社会效果。二是要积极宣传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挖潜增效、技术革新和开展的各种思想教育活动以及生产工作中涌现的新人新事、好人好事,都要通过新闻宣传反映出去,让外界通过新闻宣传了解企业,增强企业知名度美誉度

  (二)为生产服务的原则

  企业新闻为生产服务的原则是由党的基本路线和企业生产的目的性所决定的。企业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经济效益,并间接地为巩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这一点就决定了我们的新闻宣传必须围绕生产经营和发展建设来运作。一是及时地报道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反映产品的产量、产值、效益。二是要深入调查研究,反映本质性的问题。要搞一些深入的报道,宣传企业各部门、各生产单位的经验性做法。三是要搞好阶段性成果的报道,这里包括安全生产累计天数、阶段时间内的挖潜增效情况、扭亏创效情况等。

  (三)为群众服务的原则

  企业新闻必须起到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宣传群众就是宣传群众中的各类先进典型,为广大群众树立学习的榜样,弘扬正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企业的各类先进集体和个人都是我们宣传的对象,通过新闻宣传增强各类先进典型的荣誉感,并且激发广大员工群众的工作热情。教育群众,就是发挥新闻的指导性和广泛性作用,在群众中扩大影响,通过新闻报道,把先进典型(包括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的特点特征反映出来,从而在企业形成一种学先进、赶先进、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热情向上的群体精神。引导群众,就是要求我们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条例以及各级领导机关的指示精神在新闻宣传中体现出来。

  (四)为社会服务的原则

  企业不是真空管,企业是社会经济实体,因此企业具有社会性,企业新闻自然也就具有了社会性。那么,我们企业新闻的社会性表现在哪里呢?如何为社会服务呢?企业内部有许多工作具有社会属性,例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保绿化、社会公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职工业余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等等,搞好企业的这部分工作,就是为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贡献了力量。通过新闻宣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就会增强企业的信誉。事实上,企业无论宣传哪一方面的社会性工作,都能在相应的方面起到作用。

企业新闻传播的步骤[1]

  1、借助媒体打扩大宣传

  参与媒体合作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当媒体有需要的时候企业挺身而出积极配合并提供有新闻价值的资料和图像。并根据媒体及版面特色提供素材,刊发广告(包括文字性软广告)达到“双赢”。

  通过接触媒体人员企业也可扩展视野、了解世界,为未来“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本行业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提高自身的素养,让媒体乐意与你进行沟通,深入一步可以与媒体交朋友。沟通中保持敏感度,可以将媒体当前的选题或活动与公司的传播重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如有机会甚至考虑合办活动。如有兴趣可参看中央电视台与全国知名大企业的亲密关系 当受启发。

  2、事件营销策划

  利用与企业关联的有影响的人物或事件通过媒体进行炒作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事件营销在本质上就是让你的策划成为新闻。所以事件营销成功的要诀就是要分析一件普通的事为什么可以成为新闻、能不能成为新闻然后,让你的策划能够顺利地通过这一过程。市场变化难以预料,企业应时时注意社会事件在保持敏锐的观察力的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快速的信息收集、反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焦点进行事件策划。事件营销的要点在于定位在摸清大众心理倾向的基础上寻找有利于企业的新闻事件的切入点并在宣传上暗示或表达出产品特质、品牌形象或推导出企业的核心价值广告语等,让人们在关注事件之余强化企业的品牌形象。

  3、作好传播规划

  成功的新闻传播不仅仅是信手拈来或草草举办一个新闻发布会,写一篇新闻稿了事的而是系统而周密地策划的结果。因此,在新闻传播启动之前系统的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精心策划的企业新闻传播,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对于零售企业,新店开业是经常炒作的一个素材。新进入一个韦场,当地消费者对品牌还较陌生这要求企业作好规划对于制造业不同的季节、市场有不同的需求,这也要求企业作好规划,事件营销有它的规律,如事件前应该对外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事件中应该发什么样的稿件、事件结束后又发表怎样的总结等,都需要进行规整的策划。

  4、提供优质新闻稿件

  从新闻角度说媒体具有更好的专业技能,但他们对行业、企业的了解不如企业自己。整个让媒体来采写新闻稿件不—定完全表达企业的意思,更难承载企业品牌宣传的内容,而且媒体习惯于用企业发给他们的通用稿,修改标题删节内容然后进行发布。因此企业应邀请新闻传播或公关专业人士,制定新闻传播的规划﹑撰写新闻稿件务必将企业的真实用意讲清楚,再由这些“秀才”代笔,这样才能使新闻传播收到企业想要的效果,才能达到企业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

企业新闻传播的优势

  第一,新闻具有及时传播特性。一个企业发生了具有对外宣传价值的重大事件,就必须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播出去,否则就失去了新闻价值。此时,只有启动新闻传播才能实现这个目的。事实也是这样,如TCL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联想收购IBMPC业务,这些重大企业事件都是通过新闻抢先发布出去的。

  第二,新闻具有完整阐释功能。广告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以采取说理或陈述的方式来表现;但是,新闻就不一样了,它可以用文字把一件事说得明明白白,因此,新闻报道可以把企业要传达的目标信息传播得更准确、详尽。

  第三,新闻传播具备危机公关职能。为什么许多企业发生危机事件后,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启动新闻传播?因为新闻传播具有危机公关的职能而广告不具备。2004年11月底,创维发生“黄宏生危机”事件,第二天即召集媒体实施危机公关。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当初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媒体公关,现在的创维会是什么样子。

  第四,新闻传播具有高性价比优势。为什么格兰仕很少投放广告而喜欢炒作新闻?因为和广告相比,新闻传播具有高性价比的优势。一般来说,同样版面的企业新闻传播,成本只有广告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对于那些广告预算紧张的企业,当然是非常划算的。

  第五,好新闻具有二次传播特性。所谓“二次传播”,就是一个媒体首先发布出来之后,别的媒体纷纷转载。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但是,我们绝对看不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广告因为设计得好,被别的媒体转载了,没有媒体会干这样的傻事。

  可以说,新闻传播的5大优势,决定了它在市场推广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企业新闻传播的意义[1]

  企业新闻传播具备的权威性、公信度和影响力远远优于广告。对公众来说新闻就意味着重要事件。因此,企业或产品信息借助新闻形式进行快速传播,其传播力度和权威力度是广告所无法比拟的。同时新闻具有二次传播的特点,企业一次投入,可长期获益。

  1、为企业带来客户群

  辟有权威性的资讯网站的企业相关新闻,能够产生直接的点击和搜索行为,能给企业带来直接客户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2、增加企业信任度

  部分企业老板喜欢通过搜索企业信息,查看企业新闻动态来判断一家企业的实力,如果在资讯网站和报刊杂志上出现大量对企业正面或有影响力的报道,客户就会对企业产生很强的信任感。

  3、提升企业的传播力度

  新鲜快捷的企业新闻对网站及报刊来说,是非常理想的新闻素材,他们都乐于进行刊播或转载。由于企业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传播,肯定会提升企业的传播力度。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1.4 梁维娜, 李温龙. 企业新闻传播的作用[J]. 经营与管理, 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