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网站网址:http://www.cup.edu.cn/
目录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是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于1953年创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
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部分组成。1989年学校在北京恢复招收本科生。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中国石油大学”。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学校开始建设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07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并获“单项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专门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在众多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周永康、吴仪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何国钟、王德民、时铭显等16位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
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设有11个院(系、部、中心),共有25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博士授权的一级学科,32个博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硕士授权的一级学科,99个硕士点;在13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3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机构。
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
“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和“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以及“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是石大文化的精髓。
当前,学校正朝着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78人,专任教师696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6%。教授196人,副教授2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9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 9 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6人,李四光奖获得者5人,侯祥麟基金奖获得者4人,何梁何利基金奖2人,入选“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8人。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市昌平区,校园总面积496.5亩。截止2008年9月,在校全日制本科生6610人、硕士研究生3805人、博士研究生637人、留学生420人,在校生总数一万余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已达1.5:1,其中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比例为6:1。
“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0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4项,省部级教材奖12项,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示范双语课程,10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2部北京市精品教材。
学校长期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与国内40余家大中型石油石化企业签署了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共有近50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我校设置企业奖学金;13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我校建立了育才厅;我校与19家石油、石化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在45家石油、石化企业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在45家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与18家石油石化单位签署了“订单式”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十五”以来,学校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挪威、丹麦等国的20多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学校建立了多规格、多元化“国际石油合作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截至2008年10月,学校已选派了由中石化和中石油全额资助的136名学生赴俄罗斯古勃金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和乌法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学校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取得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已成为培养中国石油石化工业高级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学校已经连续十年获得“首都文明单位”和北京“文明校园”,以及“大学生实践首都贡献奖”、“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对学校的宣传报道年均150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