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春走基层)福建莆田打砂花闹元宵 铁树银花寄祈愿
中新网莆田2月13日电 (彭莉芳)元宵节到来之际,一场铁花雨绽放在福建省莆田市新度镇锦墩村的夜色中,漫天缤纷间,演绎着当地沿袭三百多年的元宵民俗。
莆田的元宵节始于正月初六,止于正月廿九,不仅堪称全国最长,还形成了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的民俗文化。
铁水出炉。 王东明 摄
打砂花也名打铁花、壶山砂花,是锦墩村每逢元宵节上演的一场民俗表演——闹元宵时将熔化的铁水泼向大树,技艺从明朝中叶流传至今,享有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赞誉,2011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傍晚时分,在锦墩村最大的寺庙宗孔堂前,打铁的炉火热了起来。与火焰一同升温的是围观者的热情。
因为疫情,近两年打砂花表演未做大范围通知,但当日,四面八方的村民仍戴着口罩自发前来。18岁的陈小妹在家听到门外的喧闹声,就知道隔壁村要打砂花了,即便每年都看,但每次都眼前一新,很震撼。
打砂花匠人将铁水泼向大树,一时间,火光四溅。 王东明 摄
六时许,宗孔堂前仅有两排灯笼漫出朦胧的红光。陈银红看了眼黑压压的天色,通知徒弟们起火开炉。只见生铁、废铁、石灰石、焦炭被分批投进内高两米的砂花炉内,鼓风机在旁加持,炉上方升腾起越来越高的紫黄色火焰。一刻钟左右,熔化的金色铁水便从炉底的铁管流出,铁水达1400℃左右,大量火花随之蹦出,随风四散。
打砂花表演者戴安全头盔,行至榕树下,用泡过水的竹片舀起铁水,甩腰抡臂,用木槌击打——砰,倏然泼向大树,火树银花刹那交错,迸发绚丽光芒。惊叹声此起彼伏。
围观者无不伸颈侧目,拍摄的同时雀跃地避开从天而降的火花。不少人用手机打开视频通话,与未抵现场的亲友共享此份流光溢彩。
在当地业余摄影师老龚的眼中,锦墩村的铁花雨妙就妙在,部分铁水洒向树干、树叶一瞬,撞击出的一朵朵‘火花’,另一部分则垂直落地,划出笔直的金色线条,共同组成绚烂礼花,尤其适合用高速摄影记录。
锦墩村在清朝就以铸造闻名,村民多以打铁铸鼎为业。据壶山砂花技艺传承人陈银洪介绍,老匠人们在冶炼时看到铁水溅到地上碰出火花,获得灵感。工作之余,将剩余的铁水泼向大树,发现碰撞出来的铁花更为壮观,就运用到元宵活动中。后来大家发现,经打砂花表演的树木,长势往往一年比一年好,更乐于保留这一娱乐技艺。
这是古人的浪漫。陈银洪佩服在烟花还未发明的年代,老艺人已经懂得制作烟花来娱乐。
打砂花匠人将铁水泼向大树,一时间,火光四溅。 王东明 摄
锦墩村村支书陈百武从小看打砂花长大。他还记得最热闹的时候,近万人慕名而来闹元宵,一旁还演着莆仙戏,热闹非凡。
‘花’‘发’谐音,寓意越打越发。陈百武说,加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打砂花已经是当地人迎祥纳福,祈求事业腾达的民俗活动,加之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砂花正逐渐被越来越多人关注。
但更为冷静的现实是,擅打砂花者愈少。原因有三,一是砂花表演被当地人称为勇敢者的游戏,表演者不能怕烫,要有胆量;二是打造金花四溅效果的泼洒技巧不易学,有难度;三是熟悉打铁冶炼技巧的人少了,曾经锦墩村几乎家家户户都铸铁,如今仅剩五家铸造厂,大家都转行做别的。
打砂花匠人用木槌击打竹片。 王东明 摄
陈银洪近些年成立专业表演队,积极培养年轻人,致力于让这项民间艺术代代传承。如今,他打造的团队已经吸纳二十多位打砂花匠人及爱好者,其中不乏80后90后。
1999年,19岁的陈涵就跟着陈银鸿学打砂花。如今,他从事电焊、机械加工的工作。每逢演出,陈涵都非常兴奋,我为表演这么精彩的‘火树银花不夜天’而自豪。陈涵是当晚表演者之一。
每年,在泼天绚丽的铁花下,村民们一般会祈愿来年平安、富足。当夜,陈银洪与陈涵二人所盼一致:以后每年的元宵佳节上,能有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和他们一起将滚烫铁水洒向铁花树。这是他们的愿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