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老的城市,总会有太多古老的语言,它们被烙印在城市的历史中,带着斑驳的岁月痕迹支撑了这座城市古老而厚重的另一面。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赣州,在“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堪舆圣地”等诸多美誉的加持下,也瞬间在历史的长河里拥有了诸多闪耀与非凡之处。
剖开其历史的纹理,由表入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除了有“东方古罗马”之称的六百余幢客家围屋,“江南宋城”等诸多文物遗存外,还有一条“潜伏”在这座城地下深处的排水系统,着实引人注目。
这是一条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管沟,名为“福寿沟”,作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它是世界上早期最杰出的排水系统之一。它见证了宋城赣州的千年历史,也让这座城多了一层“洪水下仍屹立不倒”“千年不涝”的秘密。
那么,这个福寿沟到底有着怎样的神秘与非同寻常之处呢?
福寿沟,流通千年的城市静脉
一入夏,多雨的南方总会让城市内涝成为当季热议的话题。但每逢城市内涝,也总会有两个城市被人们想起。
一个是青岛,据说是德国人给修了比较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至今为典范。
另一个则是赣州,它的不涝正得力于我们要说的福寿沟排水工程,它罕见的成熟、精密的排水系统设计,让这里一直流传着“千年不涝”的神秘故事,而这一切也都要从它开建说起。
福寿沟的开建自然是在赣州筑城之后,据宋《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永和五年(349年),太守高珪(琰)置郡城于章、贡二水间。”
此地地势略高且三面环水,任虔州太守的高琰(yǎn)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将郡治从雩都迁来,也陆续带动了这里的水路商船川流不息。
五百年后,赣州的北边宁都县出了一名英勇善战的人叫卢光稠,他领导了赣南的农民起义,很快占据虔州,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并且让地方百姓安居乐业,急需建造一座新的都城。于是请堪舆术士杨筠松现场堪舆,卢光稠下令在古城的南面修筑土墙,开凿护城河,一段“扩城”的故事便由此展开。
一百年一晃而过,北宋嘉祐年间,孔宗翰任虔州知军,见赣州城每年被洪水侵扰 ,水患不断,于是“伐石为止,冶铁固基”开始固城。之后坚固的古城墙能抵御近千年的洪水浸害,古城区也不再遭受过去那样的水患灾难。
而真正的完工,要到北宋熙宁年间,刘彝出任虔州知州,为更好地疏理整治排水系统,他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用分区排水模式,建成两条走向形似篆体“福”、“寿”二字的调水沟渠,以疏导代替堵截,顺应地形,分区排水,又利用石基砖砌的吸水透气,让水的功能被充分利用。
再根据沟塘一体的协作体制,与水窗自动启合模式,让城市水系有了完美的组合,也做到了涝时泄洪旱时蓄水功能。正是这样,因走向形似篆体“福”“寿”二字而得名的“福寿沟”才算完工。
△ 福寿沟内部结构
从高琰老城始建到卢光稠的扩城,再到孔宗翰的固城和刘彝的完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而是几个世纪的不断积累。
这四个人都是与这条流通了千年的城市静脉密不可分的伟大历史人物,而除此之外,到了清朝,还有两位在政期间对福寿沟的重修,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就是文翼和魏瀛,他们重修福寿沟,也让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的福寿沟焕以新生,更满足了人口密度日益增大的建设需求。
这也进一步使得古代赣州城内逐渐形成了“纵横行曲,条贯井然”的排水网络,暗渠“广二三尺,深五六尺”,寿沟长约1km,福沟长11.6km,共设出水口6个,3个排入章江,3个排入贡江.......留下来的《福寿沟图》就成了最好的见证。
城市在不断发展,福寿沟静静地藏匿于古城之下,朝代在更迭,时代在变化,而伟大的工程却用日复一日的守护,换得了一城的安稳。
现如今,福寿沟早已被认为是世界上早期最杰出的排水系统之一,也是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沟管系统。走进赣州福寿沟博物馆,这些关于福寿沟的历史故事还在不断被传颂,而它所代表的那些奇迹,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福寿沟,精心建造的排涝系统
福寿沟这一伟大的工程背后藏着无数工匠与推动建设者的心血,这也注定这种付出所换来的效果是得以历史见证的明显。
知州刘彝在建造福寿沟时,其科学的建设方案,总结来说杰出点有五方面。
第一,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合理利用赣州古城区自然高差,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全部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以州前大街(今赣州城文清路)为排水分界线,西北部以寿沟,东南部以福沟命名。
△ 福寿沟砖石结构的内部
形成”使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流出”的分区排水原则。主沟完成以后,又陆续建设了一些支沟,三大池等。
△ 福寿沟水窗
第二,根据水力学原理设水窗十二,有效地将城市积水向外排出,也能有效防止两江的水倒灌入城内。
这种水窗是由拍门,度龙桥和调节池三部分组成的,拍门是利用水力学原理在城区出水口设计的一种可以开合活动的铁板,城外江水上涨高于水窗时,利用水的压力将拍门自动关闭,防止江水倒灌入城内。
江水下降低于水窗时,则借助沟内水流速度的冲力将拍门冲开流入章、贡二江。所以为了保证福寿沟畅通并有足够的冲力,在设计上采取改变断面,加大坡度的方法来加大水流速度,在出水口水窗附近增设度龙桥,当水通过度龙桥进入水窗时,由于沟道坡度陡然由2%变为4.25%,所以水流速度成倍增加,顺利冲开拍门将水流入江中。
第三,采用明渠、暗渠,池、塘相结合的方式,在城内修三大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几十口塘如清水塘、荷包塘、蕻菜塘、花园塘、铁盔塘等几十口池塘。
一方面增加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节容量,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池塘养鱼、淤泥种菜,形成生态环保循环链。二沟与城内三大池几十口水塘连通,其末端通往城墙各处,将污水排入江中。
由此,当下暴雨,章贡两江的水位高于水窗位置时,水窗关闭,福寿沟内的污水排不出城,这时城内的水塘就起到了调蓄的作用,超出福寿沟承载的雨水、污水就暂时流入到城内的各个水塘中。当章贡两江水位下降至水窗以下,暂时储存在水塘中的水通过福寿沟排到二江之中。
第四,完善的防堵防於系统,这可堪称“点睛之作”。刘彝在福寿沟每隔一段的距离之间设计沉井,有效地防止排水通道被堵塞。
第五,有效地延长福寿沟的使用寿命,即福寿沟修建时全部采用拱形砖砌技术,增加沟墙的受力,延长其寿命。又采用花岗岩条状石头,让福寿沟有更强的耐水和耐腐蚀性。
在此之后,福寿沟还经重修,进一步完善了沟塘一体的协作体制和福寿沟的疏浚能力、调节能力,以及其使用寿命、服务范围。
图:同治十二年《贛州府志》中所绘“福寿二沟图”
据同治《赣州府志》记载:“寿沟受北城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可见福寿沟在当时的防洪排涝能力还是一直被得到认可的。
因地制宜的建造才有了为世人所惊叹的排涝系统福寿沟,它的设计理念尊重自然,将排涝与调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从断面设计还是水窗的合理运用以及建材、工艺的特殊性,福寿沟能使得赣州城千年而不涝,是有其能立住脚的根据的。
它不仅能够对现代城市的地下排水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而且它背后的历史意义也足够奉为典范。
当我再次走进福寿沟博物馆,眼前设计一流的展陈和声光电效果的完美搭配以及触屏体感全息环幕,各种关于福寿沟的解释足以让我对这项工程有着更深层次的敬意。
同时,回到字面本身,福寿沟的“福寿”二字,好像也在冥冥之中寄托了古今人们对美好的期盼,哪怕那种“千年不涝”的说法会略有争议和夸张,但也无法抹灭福寿沟对这座古城历历代代人们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有机会你也可以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或许正是这地下不起眼的数条沟,它所创造的伟大与奇迹,定会让你刮目相看。
我是『楚秋』,我为您讲述江西,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由楚秋说江西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