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伏羲画卦开始,观察天之道以安排人之道,由此产生了最初版本的《易经》,到现在21世纪,我们已有绵延五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文化是我们历代祖先留下的宝贵资产,其中包括无数的器物、各类的制度与丰富的理念。
而历久弥新、塑造民族心灵的,是理念。
今日谈国学,显然应当侧重于对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不过,今人若想重振传统理念的生机与活力,首先要面对三大挑战:
第一,如何跨越两千多年帝王专制对儒家思想的钳制与扭曲?
第二,如何化解宋朝以来儒家学者对佛教和道家的误解与批判?
第三,如何回应西方文化对理性思辨的要求?
我们今天来谈第一点:
如何跨越两千多年帝王专制对儒家思想的钳制与扭曲?
儒家是人文主义,其学说以人为中心,要求个人修养德行,并承担社会责任。
这样的思想有助于教化百姓与安定国家,自然会受到统治阶级的欣赏与利用。
由孔子所创始、孟子所开展的儒家,原本主张人应该由真诚而引发内在力量,要求自己主动向善;
再把善界定在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上,形成道德不离事功的理想架构。
这种学说应用在政治领域,将会期许君主以身作则,树立道德表率,然后百姓风动草偃,社会自然改善。
但是到了荀子手上,变成迁就现实君主的权力,并且认为百姓顺着利己的本能,将会制造动乱,因而要约之以礼、教之以法。
于是,享受权力以君主为优先,谨守规矩则是百姓的责任。
荀子教出李斯与韩非这两位法家人物,可谓其来有自。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帝王专制政体随之确立。
这种政体是阳儒阴法的体现。
自此以后,两千多年的帝王专制之下,儒家思想饱受各种扭曲。
譬如,三纲五常被当成儒家学说。
但其实它是从西汉董仲舒倡议,到东汉班固完成的教条。
三纲五常的作用,在便于专制帝王掌控政权及稳定社会。
又如,元朝的科举制度,以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学习儒家的标准本子。
此后六百多年,甚至直到今日,大多数国人从启蒙开始,所学的都是朱熹版本的儒家,而不是孔孟的原始儒家。
正如好的思想可能被用在坏的地方,并产生偏差的结果;
坏的思想也可能被用在好的地方,并产生正面的结果。
儒家虽被扭曲与误用,但也维系了百姓的某些信念。
就好像一个人背诵《论语》与《孟子》,总会得到一些启示与鼓励。
只是我们要问:
今天早已没有帝王专制了,我们何不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直探孔孟思想的精华,直接向他们请益呢?
果真如此,我们将有可能完成一次类似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重新品味孔子人能弘道的抱负,与孟子浩然之气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