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风光
九寨沟县,以有九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阿坝州东北部。东、北与甘肃省文县、舟曲县、迭部县交界,西、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平武县、松潘县接壤。总面积5286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九寨沟县常住人口为66055人。
九寨沟县境内拥有获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和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称号的九寨沟,还有省级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贡杠岭自然保护区、甘海子国家森林公园和神仙池风景区、甲勿天池、黑河风光带、玉瓦石碏红叶风景区、喇嘛石大峡谷风光、杜鹃山、勿角白马藏族风情园等众多生态人文资源。
九寨沟县位置图
曾经有一段有关九寨沟原属甘肃的说法:按照甘肃方面的说法,九寨沟原来归属甘肃所有,碧口水库建成后,甘肃将原属穷山恶水的九寨沟,跟四川方面调换了碧口水库。
今天,我们就从九寨沟县的建置沿革史,结合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来了解真相吧。
九寨沟县建置沿革史
第一节 南坪县(九寨沟县前身)县名来历
南坪城垣有两座,分别位于白水江南北两岸。
今县城是清代雍正年间修筑的,解放后逐年扩建,比原来范围扩大约三倍。
紧靠它北面的是古扶州城,置于隋代,汉代是甸氐道的治所。西魏设邓至城和宁州,北魏改为邓州,置同昌县。
南坪的叫法始见于清代,在南坪坝筑了南坪城后,南坪的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南坪城筑成时间,是在清雍正三年备料,开始修筑,经过四、五年,即雍正七年(1729年)筑成。据《南坪乡土志》疆域载:大清雍正三年,筑城西山之麓,即古扶州之南坪坝,盖州城在北,南坪城在南也。《松潘县志》卷一城池载:县属南坪城垣,清雍正七年巴州知州吴赫,监筑土城。《清实录藏族史料》载:雍正三年三月癸亥(1725年5月7日),览年羹尧奏称:‘委赴南坪筑城之知州边鸿烈、守备孟继先,不恤番民,欲令寒冬入山砍木,直至出言恐吓,惊惶生事。’曾经一面缮摺奏明,一面调兵剿抚。《南坪乡土志》城池载:南坪土城周围一里七分有奇,城形远望如桃。脚厚六尺,城身高一丈五尺,城垛四尺,共高一丈九尺,垛口三百六十,开东南北三门,……城内三街,商贾尽居城外,城内皆居民焉。
第二节 建置沿革
先秦时期九寨沟县附近
九寨沟所在的嘉陵江、岷江上游地区古代称氐羌之地,有历史记载的人类活动早至殷商,九寨沟长期以来即为藏族聚居地。九寨沟内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甘肃玛曲一带的俄洛部落,原属党项羌弥药支,后被吐蕃臣服。唐初吐蕃东征时,松赞干布以其为先锋,占领松州(松潘)后将其留住当地,其中居于白河畔的俄洛部与白马部结成联盟,其后代即为九寨沟中九个寨子的藏胞。
一、商至秦
南坪古称羊峒。自殷商、西周、春秋、战国至秦(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206年)均属氏羌地(商为氏地,当时羌在西北青海、兰州等地;西周为羌地;春秋、战国至秦为氐羌地)。
《史记•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记载:自冉壤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括地志》说:蜀西徼外弟,茂州、冉壤州本冉壤国地也。《后汉书》云:冉壤其山有六夷,七宪,九氐,各有部落也。冉壤即今茂汶羌族自治县,氐在它的东北,也包括南坪地区在内。《尚书•禹贡》说禹分中国为九州、南坪属梁州境内的西北部。
二、两汉时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为益州广汉郡甸氐道(治所在今安乐乡下安乐村)。白水江上游是氐族聚居区之一,也有羌人,称邓至羌,《北史》卷九六载:邓至者,白水羌也;世为羌豪,因地名号,自称邓至。
东汉(公元25—220年)属益州刺史部,北部广汉属国白马羌。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改广汉北部都尉为广汉属国都尉。治所在阴平,下领阴平、甸氐(在今南坪境内)、刚氐(在今平武境内)三道。甸氐附近有白马羌。
三、三国时期
为蜀汉益州阴平郡甸氐。
四、两晋
西晋(公元265—316年)。西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以雍州的陇右五郡,凉州的金城,梁州的阴平等郡置秦州。泰康三年(公元281年)罢秦州并入雍州。七年(公元286年)复置。当时改属秦州阴平郡。东晋时没于吐谷浑。
五、南北朝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西魏(公元535—556年)设邓至城。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吐谷浑攻邓至羌,陷松潘。废帝三年逐吐谷浑,讨定阴平置宁州。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灭宕昌、邓至二羌。改宁州为邓州,置邓宁郡,领县二,尚安县(今黑河乡)同昌县(今安乐乡)。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置扶州。天和五年(公元570年)置扶州总管府(设今松潘县),领三州:邓州(今安乐乡)、文州(今甘肃省文县)、扶州(龙涸郡今松潘县)。邓州邓宁郡领尚安、同昌二县。
六、隋唐
隋(公元581—618年)。
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扶州总管府龙涸郡和邓州邓宁郡,仍置扶州和邓州。开皇七年(公元5S7年)废邓洲,改属扶州,治所由松潘改置在今南坪境内的安乐乡。
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扶州,置同昌郡,属岷蜀诸郡,领县七,在今四川的有四:尚安县(治地剌利村,唐长安二年即公元702年移置黑水堡),同昌县(郡治在今安乐乡)、嘉诚县(拟今松潘进安镇,隋初为州治,开皇七年即公元587年徙州于尚安县)、钳川县(靠近松州东北,白水江源北岸);不全在今川境的有贴夷县(近文县处,白水江北岸)、丹岭县(邻近甘肃省迭部县)、常芬县(白龙江源,近迭部县,设恒香戌)。
唐(公元618—907年)。
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置扶州,隶松州都督府,属陇右道。高宗永徽(公元650—655年)后改属剑南道,为古益州之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罢扶州改同昌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扶州。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没入吐蕃。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节度使郑涯收复。有府二:安川、会川。领县四,在今四川的有三:同昌县(州郡治)、万全县(唐初名尚安县,肃宗至德二年即757年改万全县,今南坪黑河乡)、钳川县(白水江源);不在今川境的有帖夷县。
七、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
前蜀扶州
前蜀当时为(公元903—925年)扶州。
后蜀(公元933—965年)时陷于吐蕃。
后蜀(公元933—965年)时陷于吐蕃。
八、两宋(公元960—1279年)。
当时属吐蕃诸部。
九、元明清
元(公元1276—1371年)。
时为宣政院辖地(相当于省),吐蕃等处宣慰司,松潘叠宕威茂州,文扶州万户府,仍名扶州。
明(公元1368—1644年)。
时为四川布政使司,成都府,松潘卫(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79年罢卫,未几复。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罢州,改卫为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改属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二年即公元1563年罢军民司,止为卫)。
清(公元1644—1911年)。
当时属四川省,成绵龙茂道,龙安府,松潘厅(清初仍为松潘卫,属龙安府。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裁卫改厅,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1760年升为松潘直隶厅)。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委巴州知州吴赫,监筑城于西山之麓,即古扶州之南的南坪坝,始名南坪,为南坪营。设都司,辖黑角郎寨司(隆康乡黑角)、踏藏司(今塔藏乡上四寨)、藏咱寨司(今塔藏乡漳扎)、八顿寨司(今大录乡八屯)、香咱寨司(今大录乡香扎)、郎寨司(今塔藏乡郎寨)、中岔寨司(今塔藏乡中査)、隆康寨司(今隆康乡)。
十、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
民国元年裁废道制,名为以府州厅直隶省政。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废省改道废除府州厅,增设和恢复县治。
民国3年(公元1914年)四川西部高原划为川边特别区域,受四川省节制,当时为四川省,西川道,松潘县(民国2年即公元1913年改松潘厅为县),南坪为松潘县分县,设县佐。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简称茂县专区)松潘县,南坪仍为分县。民国25年(公元1936年)改为松潘县第二区。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2月16日南坪和平解放。
1950年为四川省川西行署茂县专区(仍沿旧名)松潘县第二区。
1953年置南坪县,属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更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1987年,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1959年6月11日并入松潘县,为南坪中心区。1963年2月23日复置南坪县。
1978年12月15日,建立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0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成立。
1982年,国家批准九寨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84年,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
1992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九寨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1998年6月,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
从以上沿革史可以看出:
如果说元朝以前今九寨沟县与今甘肃文县等地还有交叉,如南北朝时期的邓州。那么甘肃从元朝建省之后,九寨沟除了元代属于宣政院所辖,从明代开始就一直属于四川了。
所以九寨沟曾属于甘肃之说是没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