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成语沆瀣一气的沆瀣是什么意思

成语沆瀣一气:词义大家都懂,沆瀣是什么未必人人明白!沆瀣一气的词义大家都懂,但沆瀣指啥,未必人人明白!沆瀣一气本是一句玩笑话,后来为何变成贬义词?

成语沆瀣一气是个出镜率比较高的词语,原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沆瀣一气中的关键,就是臭味相投。臭味相投的意思,是有坏思想、坏作风的人在志趣、习惯等各方面都相同,彼此合得来,最早出自于《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沆瀣一气的词义大家都懂,也不会用错,但是,沆瀣指的是什么,却未必人人明白。如果稍一普及,大家都会恍然大悟——啊,原来是它呀!

沆瀣读作hàngxiè,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系指夜间的水气,露水,旧谓仙人所饮。比如屈原的《楚辞·远游》中就有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之语,王逸注云:《凌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屈原的那句诗,可译为:吞食六精之气而啜饮清露,漱着正阳之气含着朝霞之光。

因为朝露有如仙露,有些皇帝就喜欢上了喝露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明嘉靖帝朱厚熜。 为求长生不老, 嘉靖帝听信方士之,朝露为引可炼不长之药。为了收集到足够用的露水,嘉靖帝又招数百宫女入宫,令宫女们通宵守在芭蕉叶旁边,等芭蕉叶上有露水了,就把这些露水收集起来。

嘉靖中叶,上饵丹药有验。至嘉靖三十一年冬,命京师内外选女十八岁至二十四岁者三百人入宫。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又选十八岁以下者一百六十人。盖从陶仲文(方士)言,供炼药用也。(明 沈德符的《野获编》)

嘉靖帝因为长期嗑药,精神极不稳定,祸及身边的宫女。有许多宫女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于嘉靖帝之手的。由于嘉靖对宫女的残害,宫女们忍无可忍,终于在1524年发动了壬寅宫变,嘉靖帝也差点被这些长期受欺压的宫女给勒死。

其后,又以沆瀣代指纯美甘露、珍贵的饮料。将沆瀣当成纯美甘露的诗文,时有可见。比如,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琴赋》中的餐沆瀣兮带朝霞,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大人赋》中的呼吸沆瀣兮餐朝霞,近代文人谭作民的《噩梦》诗中的餐沙棠,饮沆瀣,幽途神房上清界……等等。可见,沆瀣在古代文人笔下,是个常用词,只是,近代才从人们的书面用语淡出的。

沆瀣一词虽然面目变得越来越陌生,但是,由沆瀣衍生的成语沆瀣一气,却依然活跃在现代人的文章与语言中。那么,又一个问题是,沆瀣本是个指称某种事件的中性词,变身为成语后,为何主成为贬义词了呢?这是和一则典故有关。

据前人考证,沆瀣一气最早出自自宋代钱易《南部新书》。《南部新书》为宋代笔记小说,为北宋钱易所撰。《南部新书》共分10卷,计800余条,内容大多为唐代事,少数是有关五代的。书中所述诸人轶事,以士大夫居多,合而观之,有唐一代的官僚百相图宛然在目。钱易在书中记载了这样的两则秩事:

杜审权,大中十二年知举,放卢处权。有戏之曰:‘座主(唐宋时,进士称其主试官为座主,明清时期,举人、进士用称其本科主考官为座主,或称师座,或总裁官)审权,门生处权,可谓权不失权。’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南部新书·戊集》)

前一则说的是唐代宰相杜审权在主持贡举时,录取了一个名叫卢处权的考生,因为二人名字中都有一个权字,所以,被时人戏称为座主审权,门生处权,可谓权不失权。

后一则说的是崔沆与崔瀣的故事,这次的主考官是唐朝的另一位宰相崔沆,应试考生为崔瀣,结果是崔瀣被崔沆录取了,高中进士。因二人名字中分别人沆与瀣,所以,人们在议论这件事时,又拿二人的名字开起了玩笑: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本来这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崔沆、崔瀣也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不过后来有人听说崔瀣中举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职,遭到他人质疑,于是便把沆瀣一气的说法暗指他们俩有私人关系。渐渐地,沆瀣一气从一句玩笑话变成了一个含贬义词的成语。

(图片来自网络)

搜索建议:成语沆瀣一气的沆瀣是什么意思  
热传

 我爱秋天六年级作文

我爱秋天六年级作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