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沙特阿拉伯人的禁忌)

阿拉伯国家是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居民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并且加入了阿拉伯联盟的国家。阿拉伯国家也称阿拉伯世界,现有22个国家,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西南部以及非洲的北部和东北部。位于亚洲的国家有: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巴林和卡塔尔;位于非洲的国家有: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索马里、科摩罗和吉布提。

阿拉伯世界地处中东,是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枢纽,自古以来就是国际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阿拉伯世界总面积约1420万平方千米。阿拉伯世界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其石油储藏量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2.1%,天然气储藏量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21.9%,阿拉伯产油国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处非洲的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与阿尔及利亚和位于西亚的也门、叙利亚、伊拉克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均是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文明古国,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大放异彩,如今又分别在七十七国集团、伊斯兰会议组织和非洲联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阿拉伯世界重要的战略地位、悠久的历史文明、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令人瞩目,而与阿拉伯世界交织在一起的巴勒斯坦问题、伊拉克问题等中东热点问题,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

(一)民族

阿拉伯国家以阿拉伯人为主体,其中又可细分为伊拉克阿拉伯人、叙利亚阿拉伯人和沙特阿拉伯人等。此外,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库尔德人、柏柏尔人、土耳其人和黑人等。阿拉伯世界总人口约3.7亿。

(二)语言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阿拉伯语可分为正规语和方言,正规语在阿拉伯各国都通用,方言是各国当地流行的语言。此外,部分阿拉伯国家通行两种官方语言,如伊拉克通行阿拉伯语和库尔德语。在一些阿拉伯国家里,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语言,如叙利亚的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和土耳其人分别使用库尔德语、亚美尼亚语和土耳其语;摩洛哥的柏柏尔人使用柏柏尔语。而不少阿拉伯国家还通用英语或法语。如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通用法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巴林通用英语。

(三)姓名

阿拉伯人的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其基本排列顺序为本人名、父名、姓(祖籍家族或部落名等)。如利比亚当代学者阿里·穆斯托法·米斯拉提,阿里为本人名,穆斯托法为父名,米斯拉提表示其祖籍为米斯拉泰。再如阿拉伯古代哲学家艾卜·尤素福·叶尔孤卜·伊 本·易司哈格·肯迪,其中艾卜·尤素福表明他是尤素福的父亲,叶尔孤卜为本人名,易司哈格为父名,肯迪意为来自肯德部落。在古代,阿拉伯人的全名很长,本名后面有父名、祖父名,还有曾祖父名、高祖名等,犹如一张家谱。

阿拉伯男子常选用具有一定含义的名字,如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的名字)、艾哈迈德(德高望重者)、艾敏(老实人)、拉赫曼(仁慈者)、阿卜杜拉(安拉的仆人)等。而阿拉伯女子常选用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母亲的名字阿米娜,先知妻子们的名字赫迪杰、阿依莎、宰娜卜等,以及先知女儿的名字法蒂玛等。

阿拉伯人在正式场合用全名,平时只称本名。但是,人们对众所周知的社会名人却习惯称其姓,并冠以其职务或职称。例如,埃及前总统加麦尔·阿卜杜拉·纳赛尔,简称纳赛尔总统;利比亚大作家阿里·穆斯托法·米斯拉提,简称米斯拉提教授。

(四)宗教

绝大多数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但阿拉伯各国穆斯林所占的比例不同。

阿拉伯各国穆斯林所属教派也有所不同。例如叙利亚居民中85%信奉伊斯兰教,14%信奉基督教。其中,伊斯兰教逊尼派占80%(约占全国人口的68%),什叶派占20%,在什叶派中阿拉维派占75%(约占全国人口的11.5%);也门穆斯林中什叶派的宰德教派和逊尼派的沙裴仪教派各占50%;埃及穆斯林99.9%属逊尼派。黎巴嫩居民54%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

此外,一些阿拉伯国家尚有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如埃及约有400多万科普特人(古埃及人中保持基督教信仰者的后裔) 信奉基督教,属科普特教派;黎巴嫩约有近半数居民信奉基督教,分属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另有少数居民信奉万物有灵等原始宗教,而一些侨民则保持其移入该国前母国的宗教信仰。

虔诚的穆斯林每天朝着麦加天房做五次礼拜,分别在太阳升起前、下午1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日落后、夜晚进行,分别称作晨礼、晌礼、哺礼、昏礼、宵礼;每周五下午参加由教长(伊玛目)领导举行的集体礼拜——聚礼。

(五)衣、食、住、行

1.衣

大袍是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大袍衣袖宽大,袍长至脚。它既是平民百姓的便服,也是达官贵人的礼服。大袍衣料有棉布、纱类、毛料、尼绒和聚酯纤维混纺等。对于生活在炎热少雨地区的阿拉伯人来说,宽松舒适的大袍比其他式样的服装更具散热护身的特点。大袍犹如一个立式通风管,上下流动的气流可以带走人体的汗水,使人觉得凉爽。阿拉伯男子多穿白色大袍,而阿拉伯妇女常穿黑色大袍,其中苏丹等国妇女也穿白色大袍。

阿拉伯人都习惯穿大袍,但各国阿拉伯人的衣着又有所区别。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和巴勒斯坦等国的男士,常用白布缠头,并套上一个黑色头箍。头巾起帽子的作用,夏天遮阳防晒,冬天保暖御寒。而也门人、阿曼人和毛里塔尼亚人只包头巾、不戴头箍。埃及、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等国的男子很少包头巾,常戴高筒毡帽。此外,也门、阿曼、阿联酋等国流行男穿裙子女穿裤,而利比亚、突尼斯等国的男士则喜欢穿肥大的灯笼裤。

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的不少知识分子和公务人员,上班时西装革履,回到家中再换上传统服装。不少年轻人则常穿T恤衫、牛仔服、夹克衫等。也门和阿曼的成年男子常佩带腰刀,有的挂在腰带上,有的插在胸前特制的宽皮带上,以显示男子汉的威武气概。

阿拉伯各国妇女的衣着也有所不同。如沙特妇女的黑袍是一件宽大的黑斗篷;埃及妇女的黑袍穿、披均可;苏丹妇女爱穿拖地长袍;利比亚妇女外出时,常用一块类似披单的布(城市妇女多用白布,农村妇女喜欢用花布)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双眼或一只眼睛。

海湾阿拉伯国家妇女至今仍严守伊斯兰教教规,外出时戴黑面纱,以免被陌生男子窥见自己的容貌,但她们穿的刺绣服装却相当华丽;而叙利亚、伊拉克、埃及、利比亚、黎巴嫩等国的妇女很少戴面纱,在这些较开放国家的城市妇女,尤其是现代女青年和上流社会妇女,常穿典雅的西装套裙和飘逸的连衣裙。此外,也有不少女学生喜欢穿长裤和牛仔裤。阿拉伯各国妇女均讲究佩戴金银首饰。在喜庆、节日期间,她们佩戴银头箍,头箍系银链,前额挂金银线,佩戴金鼻环、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镯、金脚镯与脚铃,有的富家女还在胸前佩一块上面镶有宝石、珍珠的金胸饰,珠光宝气,雍容华贵。

苏丹、突尼斯和利比亚等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部分妇女,至今还保留文身(刺青)的习俗。她们一般在鼻子上用针刺细线条,然后抹上绿色或红色香膏;还常在两腮、下巴、前胸、后背、手背、脚背等部位刺上星星、月亮、花朵等图案。她们认为文身是成人成婚的标志,并使人吉祥如意和保持永恒的美丽。

2.食

阿拉伯人的食品种类繁多。他们以大饼、面包、米饭为主食,喜吃牛、羊、鸡、鸭、鱼肉和鸡蛋等,忌吃猪肉、驴肉、狗肉。阿拉伯菜也有冷热之分,热菜一般以炖煮、熏烤为主;冷菜有切碎的西红柿、香芹菜,再淋上橄榄油制成的沙拉,有羊肝、豌豆酱等。阿拉伯名菜有烤全羊、烤羊肉串和烤鱼,这里略作介绍。

1) 烤全羊

把一只肥嫩的羔羊宰杀后,去掉头、蹄,掏空内脏后塞满大米、葡萄干、杏仁、橄榄、松子等干果和调料,放在火上烘烤到熟。烤熟的羔羊外焦里嫩。

2) 烤羊肉串

把洒上作料的羊肉块穿在铁钎上用火烤熟后,切成片夹在薄饼或面包里,配上洋葱、西红柿等。

3) 烤鱼

将活鲤鱼或草鱼由脊背处从头到尾劈开,去掉内脏,洗净,撒盐,用两头削尖的木棒从有皮的一面插进肉里,把棒的另一端插在地上,竖立在用杏树、桃树等果木树枝燃烧的火堆旁,大约烤半小时就呈焦黄色,并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时,把穿在木棒上的鱼取下来,皮朝下放在文火上再炙烤10分钟,就可拌作料食用了。

阿拉伯人一日三餐。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穆斯林餐前都要说:以普慈特悲的安拉的名义。用餐后则说:一切赞颂全归万物之主安拉。早餐一般是夹奶酪的大饼或面包,喝一杯牛奶、茶或咖啡。下午2点左右吃午餐,午餐主食通常是加入黄油、葡萄干等其他调料的炒米饭,副食有烤鸡、烤牛肉、羊肉泥和白菜,以及用黄瓜、洋葱、香菜等做成的杂拌汤。晚餐以大饼或面包为主食,佐以豆角、烤肉、沙拉、泡菜、果酱,另有蚕豆粥等。

阿拉伯人比较喜欢吃甜食。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吃抓饭。抓饭是用羊肉、鸡肉、豆子、茄子、葡萄干、柠檬、橘皮和香菜焖制的浅黄色米饭。阿拉伯人吃抓饭时用右手。现在的阿拉伯人除了吃传统的抓饭仍用手抓外,吃其他饭菜时均使用刀、叉和勺子。

阿拉伯人禁忌饮酒,喜欢喝茶、咖啡、酸牛奶、柠檬汁和各种果汁等。爱吃苹果、桃、梨、椰枣、石榴、柑橘、无花果、西瓜、葡萄等水果。

3.住

在城市里生活的阿拉伯人的住宅样式繁多。如摩洛哥马拉喀什市居民以土筑成房屋;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市部分居民习惯用石块砌成二层或三层的楼房;埃及、利比亚富有人家普遍居住带庭院、筑有围墙的二层小楼。此外,阿拉伯各国大、中城市,均建有大批安装了现代化设施的住宅,既有层次不同的高层公寓,又有规格统一的一层平房或二层小楼。

阿拉伯人的住宅式样千姿百态,造型各异,但室内布局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分别配有男女会客室,以便接待不同性别的客人。过去,以游牧为生的阿拉伯人逐水草而居,多住在帐篷里。如今,活动在沙漠深处的游牧民仍然居住在低矮的帐篷里,帐篷通常用驼毛或粗羊毛织成,多为黑色和深褐色。帐篷一般由9根柱子搭成,中间有3长根,两侧各有3短根。夏天,帐篷四周固定在高高的木桩上,以便通风;冬天,帐篷四周着地,三面用沙土或苇席围牢,以便挡风御寒。朝东两面留作门。也有人用苇席、树枝等搭棚居住。

从事农业的阿拉伯人的住宅多为平顶房屋,而突尼斯等国生活在很少下雨的沙漠地区的农民,则习惯住地下洞穴式房屋。其建造方法是先从地面下挖一个深6~7米,直径10~12米的圆柱形大洞,作为院子,再从底部向四面发展,挖成一个拱形山洞作为居室。

4.行

由于自然环境和国情不同,阿拉伯国家贫富不均,交通状况差别悬殊。

(六)婚俗与礼仪

1.婚俗

过去,阿拉伯人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自由恋爱者越来越多。不过,在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曼、也门等一些比较保守的阿拉伯国家里,由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而在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一些相对开放的阿拉伯国家里,自主婚姻的男女青年较多。

阿拉伯各国挑选对象的习俗有所不同。例如在埃及,城市男女青年多由自己挑选意中人,他(她)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方的身材相貌、学历、收入等。在叙利亚,传统的方式则多由小伙子的母亲代成年的儿子物色对象。当她看中某位妙龄少女时,便选择吉日邀请这位少女及其母亲共赴浴室,在共浴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少女的身体、举止等。若满意,便请少女母女到饭店进餐,然后再到女方家正式提亲。在利比亚,也是由小伙子的母亲或姑嫂出面,为儿子或兄弟挑选媳妇。若遇到合适的姑娘,小伙子的母亲就会带媒婆去女方家探家,一是提亲,二是品尝这位姑娘做的饭菜,考察姑娘的品行。双方若无异议,便可结亲。不论以哪种方式选择对象,双方谈妥后一般均要举行订婚仪式。在订婚仪式上,男女双方及其亲属、代表和宗教人士聚在一起,商定婚事的条件及彩礼的数额等。男方要向女方赠送礼品、衣物和首饰等。各国阿拉伯人赠送的礼品有所不同,例如,索马里阿拉伯人赠送的是母骆驼,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拉伯人赠送的是钻石……但多数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人以赠送衣物和金戒指为主。

男女双方定亲后即筹备婚礼。一切准备好后,首先在清真寺举行传统的宗教婚礼,由双方家庭的男性代表参加。仪式包括由教长诵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和宣读婚约等。在双方签订的婚约中,写明彩礼的具体数字以及丈夫不得自行娶二房等内容。宗教仪式结束后,便分别在女方和男方家大摆宴席,招待宾客。阿拉伯各国举办婚礼的时间长短不一,最短的时间是两天(如沙特阿拉伯),最长的时间为两周(如卡塔尔)。但多数阿拉伯国家为三天(如阿联酋、科威特等国)或七天(如苏丹、约旦、利比亚、突尼斯等国)。

阿拉伯人多选择节假日举行婚礼,如开斋节等节日或星期四(阿拉伯人的周末)。举行婚礼前,新娘要沐浴,染红手、脚趾甲和化妆打扮;新郎也要沐浴更衣,换上崭新的礼服(民族服装或西服)。在新婚之夜的前二天或一周,新郎和新娘家均开始张灯结彩,宴请宾客,唱歌跳舞,新娘还要向女宾展示金银首饰、衣服、香料等嫁妆。在最热闹的新婚之夜,新郎家要派迎亲队伍去新娘家迎娶新娘。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现在时兴用十几辆甚至几十辆小轿车组成的车队迎接新娘。最引人注目的是前后相接的新郎车和新娘车。这两辆喜车车前披挂五色彩带,车顶四周装饰彩灯,新娘车前还摆放着一个大洋娃娃。新娘身穿白色婚礼服,左右两侧坐着两位伴娘。一路上,迎亲车队欢歌笑语,喇叭声声。突尼斯人习惯用骆驼轿迎接新娘。

阿拉伯人有的在新郎家举行世俗婚礼,有的在俱乐部举行婚礼,而埃及、伊拉克等国的阿拉伯富人一般在豪华的大饭店里举行婚礼。在婚礼上,新郎、新娘互为对方戴上戒指,并接受大家的祝福。新人还要手把手切开一块大蛋糕,并请大家尽情吃喝。而新郎、新娘共舞以及贺喜的宾客唱歌跳舞,将婚礼的气氛推向高潮。摄像师将欢喜的场面摄入镜头,以作留念。

在阿拉伯国家,一些阿拉伯青年选择在婚后进行蜜月旅行。不过,由于阿拉伯人结婚所需要的费用,如彩礼、婚礼费,建房费等较高,使不少经济条件差的小青年望而却步,甚至打一辈子光棍。

2.礼仪

1) 见面礼

阿拉伯人见面时通常行握手礼。人们首次见面或关系一般者见面时行握手礼;同性亲朋好友见面时行亲吻礼;关系特别要好的男子见面时要互相贴面,先贴左脸颊,再贴右脸颊,之后再贴一下左脸颊,以示友好;彼此熟悉或合得来的女子之间平时行握手礼,久别重逢时则互相亲吻对方的脸颊,先亲一下对方的右脸颊,再亲一下左脸颊,之后再亲一下右脸颊。此外,部分阿拉伯国家的一些地区还有特殊的见面礼节。例如,一些科威特人见面时,除了握手外,还喜欢吻对方的额头和鼻子。因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做礼拜时,额头和鼻子是头部最先着地的部位,吻这两个部位,一是表示尊重对方;二是期望双方吉祥如意。而也门马里卜地区的阿拉伯人则常行碰鼻尖礼。

2) 家庭礼仪

大多数阿拉伯人家庭讲究家庭礼仪,敬重双亲,尊老爱幼,亲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过,在一些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较严重的阿拉伯人家庭里,男主女从的现象普遍存在。

3) 公共场所礼仪

阿拉伯人比较讲究公共道德,出门时衣冠整洁,购物自觉排队,在公共场合特别尊重妇女,在公共汽车上为老人让座等。当人们相遇时,步行者先问候骑乘者,年轻者先问候年长者,行者先问候坐者,后到者先问候先到者,个人先问候大家等。讲话时注意看着对方,声音不大不小,语言婉转;听讲者神情专注,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当有人需要帮忙时,大家都会自觉地伸出援助之手。阿拉伯人具有好客的优良传统,他们不仅逢年过节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盛情款待,而且对于素不相识的不速之客和萍水相逢的过路人,也同样以礼相待。倘若有谁待客冷淡或将远方客人拒之门外,则被认为有伤风化,会受到众人的批评。

3.禁忌

1) 饮食忌

伊斯兰教禁酒和禁吃猪肉。虔诚的阿拉伯穆斯林滴酒不沾,不食猪肉。

2) 问候忌

许多阿拉伯人在交往中忌问候对方的女眷。所以,在阿拉伯国家,很少有人唐突、热情地问对方:您夫人近来好吗?

3) 偶像忌

恪守伊斯兰教的沙特阿拉伯人禁止崇拜一切偶像,尤其为膜拜而制的人物塑像是绝对禁止的。

4) 左手忌

大多数阿拉伯人习惯在卫生间用左手清洁身体,故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所以,人们吃饭、握手或传递物品等均用右手,而忌用左手递给别人东西和用左手行握手礼等。

作者:李荣建,武汉大学教授

原载作者《社交礼仪(第二版)》

搜索建议: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  
热传

 【歌词】万众期待 / 歌手:草蜢

快插上四百支羽毛谁就到带我跳最放的歌舞快戴上眼罩披兽袍谁话到就到带你去最爆的钟数天都知道天黑有宝星都徇众璀璨闪到赶得到今晚最好将千色灯再开动等得多更轰动时代有你...(展开)

热传

 【歌词】Hard Day / 歌...

Hello - Cheezstereo해질녘 낯선 밤거리를 걷고 있지만 夹心饼干 制作처음 본 것 같지만은 않아언제나 내가 방황해 온 바로 그 길이야...(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