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抖音玩家们应该经常会刷到一些外国博主喜提中国新能源车的视频,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这些车辆价格对比国内多有溢价,最离谱的甚至会出现价格翻倍或者溢价达到80%的情况,但奇怪的是这些买了中国新能源车的外国人却还总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的样子。这不免让人产生了一个疑问,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真的有这么大影响力吗?
汽车出口的亮眼成绩
近期商务部公布的一组数据回答了这个问题。今年1到4月中国汽车出口量137万辆,同比增长89.2%;其中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107万辆,同比增长58.1%,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已经连同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已经成为中国外贸“新三样”,作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成为了中国外贸在外需减弱背景下的重要增长动能。
要知道,在2002年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我们的全年汽车出口仅有2.2万辆;十年后的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随后多年徘徊在百万辆左右。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呈现出的爆发式增长,2020-2022三年中中国汽车出口量分别为108.2万辆、201.5万辆、311.1万辆,过去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的百万辆增长如今仅需要一年,而从今年一季度的销量来看,到2023年底中国汽车出口量将达到400万辆,有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出口价格也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均价从2018年的1.29万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1.89万美元。这个数字在今年达到2万美元,其中纯电车均价达到了2.58万美元。
此外,从市场占比上来看,我们也已经扭转了过去汽车出口只能面向亚非拉市场的状况。2022年,中国汽车对欧洲出口86.4万辆,同比增长76.3%,出口比重提升到27.5%。再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商品出口金额前十的国家依次是俄罗斯、美国、墨西哥、英国、比利时、日本、澳大利亚、德国、阿联酋和韩国,这十个国家汽车商品累计出口金额227.4亿美元,占总额的48.5%。
其中,在俄罗斯市场,中国汽车的占比甚至达到了其整体汽车市场份额的43%,牢牢占据着“半壁江山”。在老牌汽车强国日本,中国汽车也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完成了“换道超车”,数据显示比亚迪已经占据了约7成的日本电动巴士市场份额,今年开始将ATTO 3为代表的众多中国新能源车登陆日本市场时,有日本媒体甚至将之称作是一艘“黑船”,并将其与当年被美国打开闭关锁国局面的“黑船事件”相比,可见对日本市场带来的冲击。
数据上的“跃迁式”增长,也使各个厂商拓展海外市场的决心得到增强,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正向驱动力。中国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电池技术、电动驱动系统等相关技术本就处于世界前列的技术进一步发展,而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又进一步让中国品牌渐渐掌握汽车的定义权和定价权,形成了非常强劲的发展势能。不仅如此,对国外市场的发力还能让中国车企在越来越“内卷”的国内新能源市场环境下,消化转移国内过剩的产能、维持车企制造能力、维护供应链健康运转等更多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出口数据上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汽车出口正在发生本质性、结构性的转变。长期来看,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出口正在呈现出从“以市场换技术”到如今的“加价出口”,中国车企与世界汽车巨头的竞争地位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辉煌并非一蹴而就
那么我们是如何完成这样的成就的呢?以销量势头非常不错的比亚迪为例,不难看出我们取得如今的成就走过了怎样的旅程。
早在1998年,比亚迪就开始布局海外,在荷兰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公司,1999年又成立了北美分公司,这时比亚迪以电池电子业务为主,仅用了3年多时间做到了全球市场40%的市场份额。
到2010年,比亚迪提出了“城市公共交通电动化计划”,并在2012年拿到了荷兰的大量电动大巴订单,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比亚迪的大巴相继“开到了”英国、美国、日本、德国……2013年比亚迪在兰卡斯特建立电动大巴工厂,而在2014-2017年,比亚迪连续四年夺得纯电动大巴全球销量第一。到2022年,比亚迪又开始积极拓展日本、泰国等新市场,以ATTO 3、海豹和海豚等车型抢占市场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不仅是产品出口,比亚迪积极推动企业品牌“落地生根”,布局产业链发展。今年3月,比亚迪完成了在泰国全资投建的首个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预计2024年开始运营,年产约15万辆。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中,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总统也宣布启动比亚迪项目,一期工厂年产能5万辆,预计首批汽车将于今年秋季下线。
在面对车市价格战及国补退坡的双重打击,比亚迪仍然保持了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今年1-5月,比亚迪控股累计销量1,002,591辆,同比增长95.68%。其中乘用车累计销量996,476辆,同比增长97.56%。不到半年完成百万销量的同时,比亚迪也在不断拓展海外市场,今年1-4月,比亚迪出口5.8万辆,同比增长13.4倍。
从开始造车到电动大巴出海,比亚迪用了近十年,从商用车出海到乘用车出海,比亚迪又用了十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比亚迪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车企的征程,比亚迪“出海”的成功不仅仅是比亚迪的成绩发展,更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在东南亚市场乃至整个海外市场拓展的一个缩影和样板。
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从积极寻求外国品牌、技术输入,成长为技术、产品和品牌输入的那一方,看似一帆风顺,实则却是一路风雨,核心在于比亚迪对新能源领域的坚持以及长期的技术沉淀。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等行业颠覆性技术,比亚迪打通了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芯片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实现了新能源领域的“弯道超车”。
截至今年3月,比亚迪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约4万项、授权专利约2.8万项,研发人数近7万人。同行业的技术领先,不仅让比亚迪成为了国内的销量冠军,同时也是比亚迪在海外市场崛起的真正原因。
除此之外,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不少重要举措,以支持汽车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无论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运输能力,还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随着RCEP的全面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以及越来越多双边、多边自贸协定签署和生效,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都将强劲助推我国新能源汽车“扬帆远航”。
当然,造车是一场马拉松,新能源“出海”之路也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风浪和各式各样的“暗礁”。尽管我国汽车出口近年来成绩斐然,并且在一些诸如动力电池等领域存在不小的优势,但也在部分领域存在明显的短板,例如车载芯片等。只有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加大创新投入,尽快补齐短板,才能保持更加强劲的增长动力,巩固和扩大我们的优势。
想要在例如德国、日本等汽车制造领域的老牌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站稳脚跟,仅靠单纯出口的模式还远远不够,面对文化、政策、法律规则差异以及本土化与产业链等一系列挑战,才真正体现着中国车企的智慧和水平。
或许对于中国汽车而言,“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仅仅只是一个序章,中国汽车做到真正立足海外市场的故事仍然需要一代中国汽车从业者用拼搏、智慧、耐心来书写,相信时间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更亮眼的高光时刻还在未来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