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很多人都听到过这么一句话: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自《英雄》开始。
《英雄》在2002年上映时在国内外都引发强烈反响,不仅接连提名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还在全球拿下近2亿美元的票房,着实让国产电影扬眉吐气了一把。
此后的几年时间,无论是、陈凯歌、冯小刚,甚至是北上来的香港导演陈可辛,都在《英雄》的带动下,纷纷投身到古装大片的创作热潮中,一时间银幕上刀枪剑戟,飞檐走壁,全都是江湖儿女、王室恩怨的气息。
其实早在90年代中国电影就开始了古装大片的尝试,有趣的是,无论是90年代的古装片还是后来的《英雄》,它们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大人物——秦始皇嬴政的身上。
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虽然在国内没有溅起多少水花,但在国外不仅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海外市场上映时也引发强烈反响,更有人将之视为《霸王别姬》后陈凯歌最好的作品。
而另一部同样讲秦始皇的大片远没有《荆轲刺秦王》那么幸运。
作为古装大片的开山之作,尽管有着姜文和葛优两位大腕压阵,但这部恢弘巨制的史诗作品却在上映4天后便被禁播,一度被人遗忘,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颗遗珠。
根据导演周晓文后来的叙述,在与编剧芦苇经过6年的剧本创作及打磨后,影片终于在1995年得到香港某家电影公司4000万投资,同时敲定姜文、葛优的双男主阵容,还找来26岁的许晴饰演女主,以这样的主创阵容拿个好的票房成绩似乎不成问题。
谁能料想,影片在1996年7月于5大城市先行试映时,上映到第4天却突然接到通知要把这个片子处理掉,未寄出的拷贝也被封存,此后也被明文要求停止影片一切放映、宣传活动,并被限制参加国际电影节,香港投资公司还被罚50万,西安电影制片厂也被要求作出深刻检查。
大约一年后,经过多方努力,《秦颂》才恢复上映。
有关为何被禁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一说是许晴喂奶镜头,一说是用秦始皇编故事不合适,也有说法是影片剑指中华传统文化,其心可诛。
显然这样一个结果是导演周晓文无法预料的,对这样一个有开拓精神的电影人而言,也是极为不公的。
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相比,同为第五代导演群体一份子的周晓文可以说是相当独特的存在,当其他人专注于艺术探索和文化反思的同时,周晓文却一头扎进商业片的探索中。
在商业意识极度匮乏、艺术至上的80年代,周晓文对商业片的摸索显得弥足珍贵。
他把自己比喻为拆墙派,致力于让艺术片与商业片不再那么泾渭分明:将犯罪惊悚与社会议题相结合的《疯狂的代价》在主题表达上就相当大胆甚至超前,在当时社会上可是掀起了一阵惊涛骇浪。
《秦颂》亦是如此,周晓文以极富现代意识的角度对那段众所周知的历史进行了一番脱离正轨的解读,这种大胆尝试在当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但不管从何种角度而言,上映时被禁映始终都无法让人理解。
影片一开始,垂垂老矣的嬴政在濒死之际,命人将所有乐器祭河,并下令在他死后谁敢再重用乐人,杀无赦。
嬴政对于音乐和乐人的怨恨、反感,都要从他与一位大名鼎鼎的乐人——高渐离之间的恩怨情仇开始说起······
据史书记载,高渐离,战国末年才华横溢的乐圣,也是荆轲的好友,为了刺杀秦始皇苟且偷生骗取其信任,但最终仍然刺杀失败被秦始皇处死。
但与史书工笔平面虚化的描绘不同,《秦颂》在大的历史框架下进行了颠覆常识的书写和描摹,它以嬴政和高渐离两位亦敌亦友的大人物之间的纠葛为主线,串联起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历史脉络。
《秦颂》要挖掘的是深埋在历史表象后复杂的人性与欲望纠葛,因此就连荆轲刺秦王如此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也只是短短几秒钟的时间一带而过,可见其醉翁之意不在酒。
嬴政与高渐离,一个是开辟中国新纪元的始皇帝,一个是仁慈博爱的乐圣,如果不是年少时的相知相识,谁会想得到如此天差地别的二人竟然能成为朋友。
打一出生就作为人质囚禁于赵国的嬴政,吃着高渐离母亲的奶长大,自幼就和高渐离形影不离、患难与共,好的像亲兄弟一般。
但在嬴政被送回国后,这段情比金坚的友情就渐渐地成了历史,毕竟在时代的浪潮之中,谁也无法完全按着自己的理想前行,更何况是两个乳臭未干的少年。
多年以后,嬴政已是一国之君,不久之后就是一统天下的始皇帝;高渐离在燕国颠沛流离,虽然生活艰苦倒也逍遥自在。
作为睥睨天下的王者,从小就受尽冷眼、多次在生死边缘徘徊的嬴政早就确定了这样的信念:不信天,不信神,他的神就是自己,他的话就是天意。
嬴政并非毫无人性的冷血动物,对于女儿栎阳公主,他视若珍宝,百依百顺,女儿就是他心尖尖的一块肉,是他在这残酷世界的唯一抚慰。
他也不像史书里所说痴迷于求仙问道长生不老,嬴政反而以一种冷酷、残忍的幽默将方士玩弄于股掌之间,一句君无戏言就把装神弄鬼的徐贵丢进河里见了龙王。
但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地位和权力,为了他一统天下的大业,他不得不把自己的人性隐藏,将情放在第二位——他必须用残忍、铁血和威严换来江山的稳定与子民的臣服。
相比于嬴政,高渐离的世界无疑更单纯,更爱憎分明:如果不是因为战争,不是因为嬴政灭掉自己的故国,此时的高渐离或许还是悠闲自在,陶醉在自己的琴声之中。
但惨绝人寰的杀戮和哀号让这个闲散的乐圣背负上了国仇家恨,高渐离被嬴政带回秦国成了名副其实的阶下囚,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故土,高渐离郁郁寡欢,意图求死。
什么朋友、情谊,在国仇家恨面前,一切都是虚无。
但栎阳公主却唤醒了高渐离生的希望,本以为是逢场作戏,没想到最后情投意合,两个最不应该相爱的人,却彼此缠绵到了一起。
她让他重获新生,他让她初尝爱的滋味,爱情的魔力在公主的身上得到最充分的证明:多年无法行走的栎阳公主在和高渐离初尝禁果之后,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
但嬴政不能让这个童话故事延续下去,他早已把女儿许给了大将王翦之子王贲,用女儿为他将披荆斩棘的功臣笼络在自己麾下。
自己曾经是人质,自己的女儿也要成为自己拱手让出的人质——这是作为一个王者的无奈,是他不得已做出的牺牲。
高渐离妥协了。
他目睹了嬴政屠杀燕国俘虏们的惨状,被鲜血染红的河让他毅然接受了长期拒绝的大乐府令的职位,也放弃了与栎阳的约定,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换取同胞们的生命。
他毕竟是历史里的一个小角色,他无法阻挡历史的脚步,无法阻挡嬴政杀伐的决心,只能用一己之力守护他爱的人和这个世界。
在这个险恶的现实世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高渐离与栎阳注定将是无缘无分。
新婚之夜,早已对栎阳公主失身之事心怀芥蒂的王贲还是失去了理智,将公主杀死,用最残酷冷血的方式。
高渐离心死,嬴政心碎,他们最珍视的人,就以这么一种悲惨的方式死去,即将登临皇帝之位的嬴政,在哀叹之中,半晌无言······
物物相易,总会付出代价的,但为什么是他最爱的栎阳?
滂沱大雨中,高渐离与嬴政最后一次谈话,这个冷酷无情的王,早已不是他年少时的朋友、兄弟,而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登基大典上,一无牵挂的高渐离在袭击嬴政未果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服毒自杀,追随栎阳公主而去······
独自站在高台之上,嬴政哭了,这是他成为王之后第一次流泪,也是最后一次流泪。
栎阳死了,高渐离死了,以后他不需要再为谁,留下慈悲与善意了。
即便是站在无人之巅,即便是享有千古美名的伟人圣者,他们也是人,也有着七情六欲,只不过他们的人性与欲望都被历史的惊涛骇浪掩盖了。
两只小狗的童谣贯穿嬴政和高渐离的一生,它见证着这场友情的无疾而终,最终转化为各自的恨,尽显悲凉。
在很多人看来,无论是嬴政与高渐离的相爱相杀、还是高渐离与栎阳公主的凄美爱情,《秦颂》里的故事都更像是一种野史,玷污了历史的真实与纯度。
但历史的真相,历史的那些边边角角,又有谁真的清楚明了呢?
《秦颂》最大的魅力,正是提供了今人对历史的一种解读,爱恨纠葛之下的他们,只不过都是在注定的结局里打转,在百转千回之后,成为历史的一粒尘埃。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