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解决青年高失业率问题,需从改革公考制度入手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在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微降的情况下,16岁至24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达20.4%,相比3月上升0.8个百分点,为2018年此数据定期公布以来的新高。

20.4%,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数据。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失业率都是在3%、4%,即便近年来有所提高,也就是4%、5%,没有听到过20%这样的数据。可见,青年在就业方面的压力确实很大,面临的就业形势也相当严峻。如何解决好青年人就业问题,必须成为各方共识,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客观地讲,造成青年人失业率创新高的原因是比较多的,既有供给端的原因,也有需求端的原因,既有青年人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政策导向、舆论导向方面的问题,是各类问题、原因的综合结果。因此,在青年人就业问题上,不能单就哪个方面入手,笼统地提出解决办法,而必须找到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加以解决,把解决问题的措施细化到每个环节。

供给端的问题,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从表面看,造成青年失业率大幅上升的原因,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持续增加有密切关系。特别是202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比上年增加82万人。看似不大的数据,如果不能有效扩大就业空间,会成为失业率的新的筹码,提高青年失业率。因此,对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但是,数量显然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才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今天的就业市场,早已不是三、四十年前,只要有大学毕业文凭,就会找到满意的岗位,成为抢手人才。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之间已经出现不协调现象,市场需要的人才,高校提供不了,高校提供的,很多是市场不需要的。这种结构上的矛盾,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大痛点。因此,如何通过高校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调整,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是提高青年就业率非常重要的环节。譬如技能型人才,明显存在供需不衔接、不协调问题。而无论是高校还是家庭、学生,似乎都还没有形成接受技能人才的观念,这是需要从体制、机制方面加以解决的问题

从需求端来看,近年来不断扩大的公招、国有企事业招聘,以及持续火爆的娱乐圈,实际也给了青年人就业一个非常不好的导向。特别是公招和事业单位招聘,都设定了必须是应届毕业生的条件,更是导向错误。正是因为导向出现了问题,才导致高校毕业生不想到企业、到基层、到农村工作,而是都在“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盼望着自己能成为一名公务员、一名事业单位人员、一名国企员工。

可以理解,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应届毕业生有更多工作岗位,却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青年人的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过去,一直强调年轻人必须到企业、基层、农村锻炼,然后依据能力提拔或选派到机关和事业单位,避免从校门到机关门,养成衙门作风、官僚主义。而现在,政策上就形成了鼓励从校门到机关门的导向,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到企业、基层、农村工作呢?而且,公考时,还制定了一个35岁的年龄门槛线,就更是让青年人“非公不嫁”了。

相反,如果对公职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招聘,必须具有5年以上企业或基层、农村工作经验,那么,年轻人的就业选择观就会大大改变,企业对人才的选择效率也会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会更加明确,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和水平也会大大增强。因为,选拔到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懂得基层、企业和农村的疾苦,服务意识会更强,而不是一副官场模样和衙门作风。

同时,对娱乐圈等行业过于放纵,对金融行业等的收入监管过于放任,也导致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过于看重挣钱快、挣钱多的行业和领域,而不注重需要时间、耐心和毅力积累的行业和领域,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想要青年人更多投身企业、扎根科研、重视实业,就必须对娱乐业等加强规范,尤其是收入行为规范。否则,正确的导向很难形成。

所以,解决青年高失业率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深入问题的根源,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尤其是公考制度,必须尽快改革,必须从企业、基层和农村选拔,而不是应届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录,这是种错误的政策导向,需要纠正和完善。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眼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利益,要两者兼顾。否则,会出现太多基础研究的博士生、硕士生到街道、居委会当一般工作人员的现象,这是真正的人才浪费、资源浪费,是给人才一个错误导向和信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失业率  失业率词条  入手  入手词条  改革  改革词条  青年  青年词条  制度  制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