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古时处表示终止的意思,暑气在此时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这便是处暑的由来。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农作物逐渐成熟。
处暑节气放河灯故事
原始社会,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汉族先民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渔猎时代,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为小船,放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及灯笼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健健康康。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台湾、福建、广东渔民中流行,叫彩船灯。奴隶社会的公元前11世纪周代,周公辅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设宴庆祝,流水泛酒,羽觞随波流,夜以日续,放酒杯的盏上点灯,曲觞流杯演变的灯酒逐波。春秋时代的《诗经》,记载了秦洧两水秉烛招魂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奴隶社会是侵略邻国、战争不断的社会,用船载火攻城摧寨时,对阵亡将士水葬,船筏置鲜花燃灯已成惯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围篝火歌舞活动,举灯蟾魄圆。晋代在每年月亮最圆最亮之夜,纵情玩月、火烛竟宵、载船玩月。这些活动,比汉代出现的道教、汉晋传入我国的佛教都早。
处暑节气火神祝融故事
在我国上古神话经典《山海经》中,火神祝融是掌管火和夏季的神明。在人类不会使用火的远古时期,人类只能生吃食物,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还总是遭到猛兽的攻击,生存环境十分艰难。见此情景,祝融非常同情,于是通过雷击的方式,把火种带到人间,赠予人类,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有了火,人们学会了用火煮熟食物,吓退猛兽,避寒取暖,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因此为人间带来火种的祝融,成为了受人敬仰的神明。同一时期,东海水神共工却因性情暴躁,喜怒无常,经常水淹人间,成为人们谈之色变的凶神。祝融赠火帮助人类的事触怒共工,二神因此大战。这一战可谓打得昏天暗地,最后共工不敌祝融败退而逃,祝融乘胜追击,共工却在逃跑中,撞倒了天柱不周山。不周山是天地的支撑,失去支撑,导致天塌地陷,无数生灵横死。二神因此被下令处死。
因为祝融掌管夏暑季节,处死祝融的这天,就被称为了处暑。
另一方面,祝融为自己鲁莽行为带来的灾难深感悔恨,于是死前,请求黄帝将他的魂魄寄托于莲花之上,沿河漂流,为死去的亡灵指引往生的方向,以赎罪孽,黄帝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此后的处暑日,人们便制作河灯燃放,恭请祝融的魂魄来此,带去对已逝亲朋的思念。久而久之,处暑日燃放河灯便成了一种习俗,寄托着大家对亡故之人的哀思。
《早秋曲江感怀》
作者:唐 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译文:处暑时节,炎阳不再炙烤,蝉儿不再鸣叫,盛夏渐行渐远,秋意愈来愈浓。妩媚的秋色在天地万物间如水墨画般一点一滴地铺陈弥漫开来,秋日的大美景色正在大地上悄然出现。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