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诡辩,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究竟如何是诡辩,其实我们生活之中就有很多诡辩,比如亚里士多德记录的一则小言论:你打了自己养的狗,有人看见了,说,那条狗生了好几只崽,它是个父亲!而那只狗又是你的,所以它是你的父亲,所以你打它就是在打你的父亲。
听上去很荒谬是不是,其实还有更‘平易近人’的例子,比如你行你上啊,比如有人说猪=吃饭+睡觉,你=吃饭+睡觉+学习,所以,你=猪+学习。
这种偷换概念并且逻辑一塌糊涂的诡辩之术不仅在生活中到处都是,古代也有很多,这种毫无逻辑的诡辩有时候看上去挺好笑的,但要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特别是因此而落于下风的时候,就会让人很无语和生气了。
汉代的刘安在《淮南子·齐谷训》中写到,诋文者处烦扰以为智,多为佹辩。久稽而不决,无益于讼。这里的佹辩就是诡辩。
《史记》中也提到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汉书》中说心刻深、好法律,持诡辩以中人。
从这些史料中可以得知,诡辩古来有之,而且大家也很明白诡辩的定义,就是那些似是而非、颠倒黑白的议论。
虽然有时候听着好像是正确的,很有道理,也很有逻辑,但其实这种言论很经不起推敲,简而言之,就是放屁!
白马非马
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个诡辩故事,就是白马非马的故事了,提出这一命题的作者公孙龙和他的名家可以算是中国诡辩的鼻祖流派。
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他能言善辩,曾做过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的门客,著有《公孙龙子》一书。
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导致各国之间互相争夺人才变得十分流行,各诸侯国君主都以名而取士,但他们忽略了很多真才实学的贤才,那个时候,多得是徒有其名的人在骗吃骗喝。
基于这种情况,公孙龙做了一道白马非马的命题来讽喻天下,当年公孙龙和孔子的七代孙孔穿就这一命题进行过辩论。
当时,孔穿路过赵国,因为先前听闻过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言论,于是专程到平原君处找公孙龙辩论,见面后,孔穿首先发难:我不认同你的歪理邪说,啥白马非马,白马就是马嘛,你名声在外,如果现在放弃这套论断我就拜你为师如何,我可是孔子孙子!
公孙龙不甘示弱:你在这瞎唠什么,我就是靠这白马吃饭的,你叫我自己砸饭碗吗?再说了,你要拜我为师那就是承认你才学不如我,怎么反倒先教育起我来了?
不等孔穿回应,公孙龙继续进攻:当年你曾N代的祖父孔子都赞同我的学说,你有啥好反对的,还有,当年楚王曾经拉弓搭箭,在云梦泽广野上射猎蛟龙犀牛等巨兽,但是不慎把弓弄丢了,随从们请求去把弓找回来,楚王说:楚国的国王丢了弓,也是楚国的人拾到的,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孔子听到这件事时便评论着说:楚王似乎讲仁义了,但却讲得不到家,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到就是了,又何必限定是楚国的人呢?
由此看来,您的先祖孔子是把楚人与人区别开来的,既然肯定了孔子把楚人与人区别开来的主张,却反而反对我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的主张,这是你小子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了。
这一番说下来,孔穿顿时哑口无言,呆呆地立在那,这场仗是他输了。
在这里公孙龙玩的就是偷换概念这一套,把物质的本质用语言模糊偷换了,搞得白马就不是马了,就像说牛有角,羊也有角,那牛就是羊一样。
人家指鹿为马是赵高用权势逼迫众人承认的,公孙龙这白马非马倒是众人想不承认都没法争论。
孟子的诡辩
孟子也爱玩诡辩,有一次,陈臻问孟子:你当初在齐国时候,齐王给你一百金你不要,在宋国时候,宋公送你七十镒,你要了,在薛地,薛君送你五十镒,你也要了。要么之前齐国时拒绝是对,要么后来宋、薛时接受是错,哪样对哪样错,你挑一样吧。
孟子回答:都对啊,我在宋国的时候,将要远行,送远行人盘缠不对吗?在薛地我听说路上不安全,薛君送我钱来买兵器,我当然接受了!但在齐国没有任何理由却要送钱,这不收买我吗?君子不能被钱收买。
从道德层面上说,孟子觉得自己是对的,但是从逻辑来说,无故接受钱财那是收买我,难道有故接受钱财就不是收买了吗?而且孟子在这里用该不该接受的诡辩,替换了陈臻受不受金的事实。
不管入没入土你都是要造反的
《资治通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周亚夫在帮助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被任命为丞相,权势可谓一世无双,人红是非多,连老大汉景帝都看不过去了。
后来周亚夫之子为他准备后事,私自购买了几百盔甲准备做陪葬品,却因为苛待员工,拖欠工资,被人告发了,按汉朝的法律,买卖兵器是要按谋反罪论处的。
汉景帝派人来问,周亚夫拒绝回答,于是汉景帝命令廷尉以谋反罪审理此案,廷尉上来就吼:你这是要造反啊?
周亚夫:这我儿子买来给我陪葬用的,而且我都要入土了!造的哪门子的反?
廷尉:我不管,你现在在地上不造反,也是为了地下造反准备的!
周亚夫:???
最后周亚夫不堪受辱,绝食五日而亡,其实这已经不是诡辩了,而是欲加之罪,撒泼打滚了,不过想一下,貌似我们生活中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特别是网上的言论,有时候真是不堪入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