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神鹿摆件
原生态手工画
桦树皮生活用品
手工缝制手袋
桦树皮笔筒
兽皮手套
狍子皮帽子
鄂伦春民居撮罗子
桦树皮挂件
熊造型摆件
□文/图 本报记者 徐跃
内蒙古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有北国碧玉鲜卑民族发祥地的美誉,这里历史悠久、生态多样、风光迤逦,造就了独特的生活风貌。
白桦林里的文化富矿
在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处民族工艺品厂内,数十只雕刻完成的木制小鹿摆放得整整齐齐,这是笔插摆件上的重要装饰品,鄂伦春族手工艺人何国志正在细心雕刻其中一只。问道为什么雕刻鹿,而不是别的?他说:兴安神鹿是鄂伦春族的向往,看到它就看到了希望。
由此,我们似乎打开了走近这个民族的一扇门,一个角度。
众所周知,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也是人口最为稀少的狩猎民族之一。鄂伦春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有着丰富的社会价值与美学内涵,蕴涵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作为狩猎民族,他们对熊、虎、狼、鹿等动物一直很爱护,视其为民族的动物图腾,具有崇高的地位。鄂伦春族图腾的符号化表征代表了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文化符号图形具有深刻的审美特征及创作价值。
这片土地还保留着渔猎文化的痕迹,渔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最持久的生存方式的文化形式,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令人满意、生态健全的存在。渔猎文化孕育了鄂伦春族对自然的无限幻想力,他们与自然山林融为一体,这些渔猎文化的表征被体现在工艺品的设计上,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质。
鄂伦春族的崇信具有自然属性,对于自然、图腾以及祖先的崇拜促进了鄂伦春族生活用品的形成与发展,并深深扎根于鄂伦春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既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同时造型质朴、情趣盎然,体现出鄂伦春族对生活的希冀。所绘制的动植物纹样是鄂伦春民族发展史上的见证与记录。
鄂伦春民族生产生活中常见的装饰纹样以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为主,动物纹和植物纹为人们展现了鄂伦春族的生活环境,也表现出他们对于自然万物的崇拜。几何纹将各种花卉进行取舍提炼,通过变形手法,美丽的植物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图案。几何形纹在鄂伦春桦树皮工艺中与生活用具中运用广泛,纹样有△纹、直线纹、点刺纹、⌒纹、○纹、回纹、⊥纹、人字纹、旋涡纹等,经过对色彩、形式、构成角度进行概括和提炼,根据纹样原本的造型特点将其重新构成设计,变为具有特色的民族图案。
虽然现在鄂伦春族已不再从事狩猎生产,文化也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但是带有民族文化的艺术品却得以保留,从这些手工艺品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一张树皮玩出新花样
在鄂伦春族的生产生活中,桦树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在大小兴安岭广袤的丛林之中,从事着具有原始特征的狩猎生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桦树皮文化;他们拥有较高的桦皮制作工艺,不但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他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白桦树,桦树皮制品在狩猎的鄂伦春部落生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形成了鄂伦春桦树文化。
鄂伦春人的桦皮制作工艺,图案丰富多样,色彩艳丽夺目。
古时候,鄂伦春族人曾用桦皮制成遮风挡寒的帽子、挡雨避雪的蓑衣。今天,鄂伦春族人的巧手使白桦树充满了生命力,用桦树为原料制作的生活必需品、旅游工艺品造型新颖独特,桦树文化已成为鄂伦春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鄂伦春民族依靠着打造桦树皮的造型和装饰来传递民族文明和历史记录,并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美感,这是这个民族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形式。
2006年5月20日,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作是鄂伦春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鄂伦春民间艺人充分利用桦树皮的薄、韧、易切割刻画等特性,采用编、缝、折、剪、贴、雕、烫、染等工艺手法创造出种类丰富、造型复杂、纹饰精美的工艺品。
桦树皮图案纹样与鄂伦春族生活的环境紧密相关,茂密的森林和漫山遍野的植物,成为鄂伦春人创作优美图案的依据,装饰图案大多是当地普通植物的枝、叶与花,鸟、蝴蝶和其它动物形象,艺术处理和变形后的形状更别致,形式更多样。植物装饰图案反复出现,图像叠加交错,线条回旋往复,纹样复杂多变。一些写实花卉图案形象鲜明,颇为写实,常用于碗、桶、篓、箱、盒、摇篮、盆、针线盒等器具装饰上。
用桦树皮编织的器物临时储存食物,可以延长食品的新鲜程度。还有以装饰为主的工艺品,如撮罗子、桦皮船、笔筒摆件等。
鄂伦春桦树皮工艺品自然而平凡地反映了民间淳朴的民风和情感,与许多大型建筑和雕刻相比,那些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民间工艺品充满朴实的愿望和天真的气氛。观察他们制作桦树皮制品的工艺过程,不禁赞叹鄂伦春民族独特的桦树皮工艺和复杂的装饰,他们在简单的审美观和独到的艺术追求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创作天赋。
开启民族经济新模式
近年来,民族文化新生项目日益增多,根据地域的大小和城市的发展,多家电商实体店相继成立,采用线上传播与线下营销的模式,民族服装、首饰、雕刻、编织物、骨制物等逐渐走出本地,形成产业规模。
过去,桦树皮、狍皮等材质的民族工艺品仅通过旅游和展销渠道进行销售,产品销售量不大。而今,鄂伦春族手工艺人通过短视频平台,以及电商平台非遗专区进行展示和销售,知名度和销量都大大提升。
何国志每天的工作除了制作,就是把这些作品的照片剪辑成短视频发到网上。他还成立了民族工艺品厂,带动身边人一起制作经营,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如今,在鄂伦春当地,旅游工艺品已经由小作坊、小规模生产演变为以工厂化生产为主体的生产销售模式。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家居产品的需求已经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更加注重产品的内在文化,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居产品设计受到人们的青睐。把握住这一点,很多设计师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就经常融入鄂伦春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符号,为设计增添了一丝韵味,使正在流失的鄂伦春族动植物纹样在现代时尚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不断摸索中,手工艺人们找到了关于旅游工艺品设计创意的钥匙,那就是民族特色与时代感并存的文化创意产品往往能够占领市场。大兴安岭地区的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研究要突出大兴安岭原住民族鄂伦春民族的特色,树立旅游地区的形象,提高旅游工艺品的文化品位。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丰富旅游工艺品市场,形成特色与品牌,也有利于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当然,不能只是一味地呼吁保护文化遗产、发扬民族文化,更主要的是利用民族文化创造、培育出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使民族成员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这样也能使他们更有动力去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打造具有经济效益、能够惠及百姓的民族文化产业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
从2008年开始,何国志就在旗里的学校教孩子们制作手工艺品,在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已有多所学校设立民族工艺品培训班。何国志从事这项事业也是从母亲满谷梅手里接过的接力棒,如今,他希望将鄂伦春制作兽皮、桦树皮的手艺继续延续下去,他说:这是属于民族的东西。
鄂伦春是一个标志,鄂伦春的文化、鄂伦春的人、鄂伦春的民族手工艺品,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发展的道路上,文化与生态、文化与经济紧密相连,一地一品,一地一风俗,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发展之路上走得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