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水
在成都平原日夜奔腾,川流不息
将这里打造成富饶的天府之国
依托富饶
成都成为扬名千年的宜居之城
那么
天府之国,宜居之城
为什么是成都?
答案就在
密布成都平原的绿岛里
如果说
翠竹修林是绿岛的暗号
林盘就是成都平原宜居的密码
被翠竹修林所掩映的林盘,仿佛一座座绿岛分布在成都平原上。
两千多年来的幸福栖居乐土
是自然的馈赠
也是治水智慧的结晶
成都平原农田连天接地
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民居被翠绿竹林所掩映
四周水渠环绕
宛如世外桃源
——这就是林盘
林盘
是散落在平原上随田而居的聚落
是自给自足的丰盈
是成都平原特有的生存网络
是构成我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
东方生命聚落景观
是成都人民创造的独特人居形态
大邑韩场镇韩延村(刘墩子林盘4、5小组)。摄影/冉玉杰
Ⅰ
河流、水网
造就成都平原的富饶与宁静
《栖息家园》,拍摄于金堂县赵镇街道,金堂县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摄影/吴继成
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
俗称川西坝子
由岷、沱两江及其支流冲击而成
岷江自北向南
流经茂汶、汶川穿过龙门山脉后
地势变缓,流速下降
岷江从上游携带大量冲积物在此堆积
形成冲积平原
沱江上游的湔江、石亭江、绵远河
在东北方向也催生了一块平原
二者相连
且有双生河流现象
这就是著名的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水系图。图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2020年12期
关于岷、沱两江被称为双生河流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
沱江的发源地九顶山
位于茂县与安县、绵竹的交界处
九顶山的西坡是岷江水系
东坡则是沱江水系
也可谓东别为沱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河谷。
其次
岷江从都江堰进入成都平原
河床突然变缓
水流失去控制
泛滥成灾
为整治岷江水患
古蜀时期就积极开展治水实践
为后世成都平原半自然半人工水网
奠定技术基础
从岷江内江分流出的蒲阳河-青白江
柏条河分流出的毗河
没有再回到岷江水系
而是于金堂县汇入了沱江
成为沱江上游的源头之一
这也是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
另一种解释
也是人们把岷江和沱江
称为双生河流的缘由
都江堰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在玉垒山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控制着内江的流水量。
成都平原西止龙门山脉
东界龙泉山脉
面积约1.88万平方千米
海拔450米~750米之间
在山地纵横、沟壑万千的中国西南
一块面积广阔、气候温润、水源充足的地域
足以为人类生长繁衍提供天赐温室
成都的地貌与河流走向高度融合
由西北向东南微倾的地形
平均坡度3‰~10‰
这块平原仿佛经过某种超凡意志的精心设计
一旦有人读懂其中隐藏的玄机
就将重新定义生存于此的人类命运与文明走向
成都龙泉山丹景台,这里是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生动实践。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赋予了成都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摄影/朱建国
古蜀族群从大约4500多年前开始
经过不断迁徙的实践与治水策略成就
形成了成都平原沼泽时代的古蜀文明
到约公元前256年李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无一不体现这片
被誉为天府之国土地真正的秘密
它将持续定义
成都平原生产生活模式与思想行为理念
崇州白头镇大雨村幸福里。
成都平原之上
岷江水化作细流
沿着河道沟渠辗转于村舍
流淌过田垄,润泽天地万物
亦考验着陌生闯入者的耐性和判断力
2020年11月
我和摄影师前往陈明全家的路途
堪称一次乡野迷踪:
在水量丰沛的徐堰河两岸
遍布的水渠与迷宫般的田间道路
让导航瞬间失灵
密集的渠道
纵横交错,形成渠网
而块块耕田
则分布其间,毫无规则
我们唯有依靠反复询问、试验,穿行、踯躅
……
才能不断接近目的地
川西郫都区美丽乡村——先锋村。先锋村正致力于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居民一三产业联动,打造精品盆景园和成都最美乡村,为发展田园乡村旅游产业,有效改善居民的人居生活环境起到了示范作用。摄影/邵敏
许是陈明全老人久等未果
索性来到徐堰河边守候
见面寒暄之后
我们的路径顿时明确,速度加快
他也顺便解释起这田地水网:
我们种田全赖水利灌溉,
这些河道沟渠旁的地也就不成方块,
但主要是靠家近,打理方便。
我不得不承认
若抛开寻路问题
仅仅出于生产需要和生活方便的实用动机
这种理念是极为经济有效的选择
而它的背后
则是都江堰工程所开辟的河渠水网系统
与农业开垦灌溉需求之间
千百年来不断相辅相成
又协调交融一体的呈现方式
湿地仙境,摄于桤木河湿地公园。
成都平原的农耕方式
是一种不同于
中原地区井田制规模化耕作的生产方式
人水系统的维护
不仅从权力到成本都相较分散
社会契约背景下分散劳作不仅成为可能
更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选择
以及川西坝子独有的地理条件下
随田散居
亦顺理成章变成最为适用的居住方式
川西田园新居,摄影/左庆云
Ⅱ
信仰与移民
催生的林盘聚落
在陈明全的带领下
来到他居住的林盘边缘
但见一水清溪绕过
陈家那栋宽敞的院落
就隐约在高拔繁茂的乔木与竹丛之间
杉木深暗、银杏飘黄
金橘与绿柚缀满眼帘
每次接近林盘
总让我想起
左思在《蜀都赋》里描绘的成都平原:
栋宇相望,桑梓接连。
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
其园则林檎枇杷,橙柿梬楟。
榹桃函列,梅李罗生……
成都平原上的幸福美丽新村。
都江堰治水模式的成功
逐渐造就了川西优裕生活环境
进而化养出蜀人休闲浪漫的精神气质
从人水和谐的理念去溯源历史
会发现这片平原自古蜀时代
就有了崇尚自然的历史
更是中国自然主义哲学
——道教的发源地
与北方文化不同
成都平原有它独特的浪漫
著名史学家蒙文通曾说:
蜀人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未能尽信儒家学说……
词赋、黄老和卜筮、历数
这才是巴蜀古文化的特点。
当道法自然,悠然自得的思想观念
与蜀水平原独特的人水系统相互通达
成都温江区幸福田园——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采风地。摄影/向实
关于林盘居民的来源
林盘名为土城,共住7户人
移民是清初战乱平定后
随着湖广填四川而来
当时的成都平原地广人稀,土地荒废
后来,移民分批涌来
田地开垦划界
但不同的大家族会分散而居
林盘之内,小家独院
多为宗族近亲、兄弟
住户不多,关系简单
邻里关系容易融洽
既保证了私密又可互通有无
林盘之间以田为界
彼此相距不过数十至数百米
若即若离的状态
让林盘内的居民
既享受着小家庭独立的自由
又享有大社会守望互助的便利
林盘内的居民在屋前院子里享受团圆之乐。
Ⅲ
场镇
是林盘聚落的一个小中心区域
最近一次去曾怀清家
已是2020年11月初
抵达曾家院子时
空旷的院落里只有小白狗吠声迎接
我才记得应该提前打一通电话
今天是农历5号
我早该在胥家镇停下
或许能够遇到他
胥家镇最近、聚源镇有10多里远、
蒲阳镇大概10里路、天马镇则有12里路……
在曾怀清的心中
除了生活起居的林盘地图之外
还有一张用于商贸交际的场镇地图
在这两张交织重叠的地图中
不同的林盘呈点状分布
一定数量的林盘组成村落
多个村落之间的地理中心
大多即是一地之场镇
作为该区域内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种从林盘日常延伸而出的聚落体系
放大至整个成都平原的地理格局而言
就是一张庞大而有序的人类活动网络
大邑韩场镇正福社区郑林盘。摄影/冉玉杰
从林盘到村落
从村落到场镇
从场镇再到城市
成都平原形成了
林盘—村落—场镇
—区域县市—中心城市(成都)
这一逻辑清晰、复杂不紊网络状聚落体系
若干聚落联缀成网
大珠小珠落玉盘
更铺展出气势恢宏、丰富多样的社会景观
涌动着川西坝子经久不衰的蓬勃生命力
就是这样
人们聚时逢期赶场
散时各归林盘
看似散居无序的林盘
其实暗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和系统
屋后种林木竹子,屋前开院坝
河渠绕田地,林盘大概就是这么个格局
崇州市道明竹艺村。
千百年来
川西坝子的林盘居民
自发主动地培植和维护
让无数的林盘共同构成了
生物多样性和用途多样性
高度统一的理想居所
它的林园—人居—稻田系统
蕴含着生生不息、循环不已的
文化生态学价值
不仅让林盘成为田园诗般的宜居之地
同时也在适应自然环境
传承人文风俗方面
强化着当地居民的认同与归属
作为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主要物质载体
林盘是延续着
川西地区农业社会的健康富庶的基本元素
以林盘聚落为核心
勾勒出美丽的田园景观
众多的林盘
与农田、水系、场镇、道路、山林等要素
共同构成庞大而有序的网络体系
更使得成都平原的陆海、天府之美誉
延续千年不衰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都。
林盘的秘密不止于此
我会发掘并探讨
林盘在内的川西农耕文化精髓
愿所有人都能真正走进林盘聚落
让心灵沐浴在气韵悠深的精神道场
感受川西坝子
古老农业文化遗产体系中的人居形态
享受东方田园带来的大美无言
那座座天作人和的生命绿岛
承载东方智慧的精气神韵
在成都平原的沃野大地上生生不息
话题
你还知道哪些天府宜居密码?
- END -
部分图自:视觉中国
撰文/孙吉
责任编辑/刘乾坤
编辑/石梅
实习编辑/袁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