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8日讯 现今社会,在公交车、地铁站,经常看到上班族们拎着早餐边走边吃,生怕迟到扣工资。上班打卡已经成为常态,但考勤制度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根据记载,我国考勤制度起源很早。
你也许经常听人说过:我点个卯就回来。但是你知道什么是点卯吗?点卯是有由来的,基本就是官员们上朝的时间,这卯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早晨五至七点,大概就是上班的时间。清朝的皇帝大都比较勤奋,更是严格执行,搞得皇帝累,大臣更累。皇帝好歹住在上班地点旁边,可是有的家住的远的担心迟到甚至要半夜爬起来。
唐玄宗时,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唐会要》卷二四)。到肃宗时,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再到文宗时,文武常参官,朝参不到,据料钱多少每贯罚二十五文。这倒是和现在扣工资类似。唐律还规定:旷工满35天判处有期徒刑1年。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工作的官员,还要罪加一等。
明朝规定缺勤1天处笞20小板,每再满3天加一等,满20天处杖打100大板。想来刚才那位官员是怕被打屁股而丢了性命了。
清朝初年,国家官吏开始实行坐班制,每天办公都要求在衙署,到了乾隆年间这种制度开始淡化。为此,清政府特别要求在国家机构中设置画到簿,也就是打卡机,专门用于考勤。画到簿是官吏考勤的重要依据之一,与红本一起存到内阁大库,用来检查官员们考勤情况。但是难免有人会对画到簿做手脚。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官员作弊,提高办事效率,要求官员要核其勤惰,分别予以请奖或者参劾。
1907年,一些衙署开始使用考勤表。当时出版的《京话时报》中称:司处具有考勤表一本,每日什么时候进署,什么时候散值,自司长以下,各人各占一页,注写清楚,六天一呈堂,以考验各员的勤惰。考勤表的设计者是陆军部尚书铁宝臣。从此,考勤制度开始完善。
是谁发明的考勤制度?
明朝张居正发明了一种考成法,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但他的做法更具有操作性,简单概括就是稳、准、狠。以六部尚书的考核为例,首先,把各官员每年要完成的工作和完成的期限登记在三个账簿之中,并分别在本部给事中(专门负责弹劾)、都察院、内阁留存;然后,各部长每个月需要呈上完成工作情况的依据,并要亲自到给事中、内阁和都察院对账,完成一件,就勾销一件;最后,内阁、都察院、给事中等三部门再核对官员完成的工作依据,如发现有的部门没有按期完成工作,会按规定予以处分。
考勤方式发展从人工手动签到到打卡机、磁卡打卡、指纹打卡,到如今移动考勤等。
资料图
一、纸质签到
纸质考勤、直接本人签到确认出勤时间,做法最原始、也最真实,直接成本最低,较难代签名,但效率最低,必须有专人监督,签到表只有几张,而人又多时容易混乱难于监督,很多企业已经淘汰了这一原始做法。
二、纸质打卡机
纸质打卡就是将一张纸片放到一个机器里,机器会在打卡纸上记录下打卡的时间,是一种半电子化的打卡方式。这种打卡机可以手动调时间,打完卡后也不能随意更改。公司员工可以将他本人的打卡纸交予其他员工,请其他员工代其打卡。
针对这种情况,许多用纸质打卡的单位会安排保安监督或者安装摄像头监督员工打卡情况,防止代打卡现象的发生。对于许多连锁商店来说,纸质打卡机的性价比无疑是比较理想的,但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方式效率低,考核漏洞大,如果要安排人员或者其他设备监督,成本相比来说会更加大一些。
资料图
三、ID卡打卡机
ID卡打卡,只要ID卡碰到识别器,滴的一声就OK了,效率很高。但这种打卡方式一般也是认卡不认人,容易出现代打卡、漏打卡的情况。
四、指纹打卡
指纹打卡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可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打卡方式了。其效率理论上来说最高,一次性投入成本低,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杜绝代打卡现象。
但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指纹打卡也存在很多缺陷。
资料图
1、实际效率不容乐观。
2、不卫生。
3、也有代打卡的风险。
五、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可以说是科技含量最高的打卡方式了。本质上和指纹打卡差不错,也属于电子考勤,后台数据也可做修改。
资料图
六、软件考勤
借助智能手机,安装快捷、操作简单,有效代替指纹机、打卡机实现日常签到功能。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