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穿着精致的洋装,戴着耀眼的珠饰。在灰簇簇的地铁与高楼间点缀蕾丝与蝴蝶结的生机。但她们眼神高傲冰冷,出口成脏,仿佛一具美好皮囊下的腐骨。
网上认识的小姐姐在朋友圈发自己的照片,
衣着打扮很是夸张,这是传说中的cos吗?
女儿最近迷上了x宝网购,
买些奇奇怪怪的衣服回来,
穿起来就像动画片里的人物?
同学/同事介绍自己时,
说自己是个Lo娘,喜欢穿Lolita。
Lo娘是什么娘,Lolita又是什么?
……
今日枣读,帮你解开与Lolita相关的困惑。
01起源于欧洲和日本的小众文化
Lo,就是Lolita的简称;Lo娘,即穿着Lolita风格服饰的女孩子们。其中娘字,源于日本文字写法中的XX娘,意为XX女子。从娘的使用,就可以看出,这个现在在中国流行起来的文化圈子,是从日本流传过来的。
但提起Lolita的起源,还是要从最早的欧洲朋克运动说起。
连垃圾都不如的闪耀文明
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国家迎来了一波时代的颓靡期。经济低迷,失业率上升,政府的不作为,和社会新闻的虚假报道,使得第一批对传统文化有着叛逆思想的社会青年走上了街头,带着金属与改造过的摇滚乐,创造出了连垃圾都不如的闪耀文明。
朋克,是一种文化,一种风格,一种精神。
最早的朋克仅仅在音乐领域释放着自己的激情,但很快,这种接收人群少、传播范围小,但传播热情与传播速度极快的异类文化,就开始在服饰、艺术等行业肆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们加入到朋克的队伍中,设计师和商人从中看到了灵感与利益,他们轻而易举地用这种亚文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而在朋克文化渐渐被大众所熟知、所认可的后来,直至今天,朋克的狂热追求者已经几乎销声匿迹。
因为倔强的年轻人们不被认同,而变得不求认同,最后发展到了抵制认同的地步。朋克族认为:只有与众不同的才是朋克,如果有一天朋克变得流行,变得能被大众所接受,那就不再是朋克精神。
风靡小说的形象代入
在那个时代的欧洲社会,由对社会的不满声组成,应运而生的朋克,几乎成了成年人、叛逆者、与众不同的精神艺术家的代名词。一些处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们,对家庭、学校和自己的现状产生了不满,想要长大,想要过成年人的生活。他们希望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偏爱暴露的衣着、重金属风的音乐,希望模仿大人的一切行为模式。朋克化,就成为了他们其中一个改造目标。他们的扮相中明显有着朋克的风格、元素或精神,但又不完全能说是朋克。
这时,一本名叫《洛丽塔》的小说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
小说的女主人公,名字就叫洛丽塔(Lolita)。在小说中,这名12岁的少女外表清纯可爱,却思想叛逆,穿着成熟性感,一副大人的做派。这正是朋克化少女的典型。小说的大热给西方青少年带来了新的思想刺激,尤其是女孩儿们——她们开始追求这种保留少女感,又突出成年人性感特色的造型,并将这种造型的风格,就命名为洛丽塔。
万物皆可宅的日式改造
在这本小说和根据其改编的电影、以及这样的造型风格流传到日本时,这个神奇国家的年轻女性又对其做了一番新的改造。在日本,如小说中提到的9~14岁的少女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刻意地追求成熟和性感,反倒是14~25岁的青年女性们迷上了在成熟与性感中增加一些少女元素的造型方式。
在欧洲古典风格的宫廷长裙上加蝴蝶结,在优雅长裙的裙摆加上蕾丝,在精致的衬衫上添加可爱的印花……新的洛丽塔在日本年轻女孩之中迅速流行了起来。在日本本身特有的二次元宅文化环境中,加之与萝莉酷似的洛丽塔读音,喜好宅文化的日本年轻人们,将这种萝莉和宅元素也添加到了洛丽塔的服饰上。
比较欧洲,日本的洛丽塔不是给年轻女孩儿打扮成大人穿的,而是给青年人打扮成精致的洋娃娃穿的。这些精致的洋娃娃们走出家门,走上街头,走去日本漫展,再通过二次元的渠道,重新流传回欧美国家,同时,也传入了中国。
02无独有偶的朋克精神
迟到数百年的叛逆
经过重重演变与进化流传到中国的Lolita风格,不出所料地受到了许多年轻女孩子的关注。对于中国女孩们来说,作为一种文化的接纳与传递者,Lolita不单单代表着一种精致好看的服饰。
叛逆?中国的年轻女孩儿们有之。在中国式家长的强压下,比17世纪的欧洲青年迟到了数百年的中国女孩儿们,同样为自己的青春安排好了叛逆的标签。一种新潮的、明明是美好的、却不被大众所接受的夸张服饰,成了爱美又叛逆的女孩儿们声明立场的方式。
Lolita文化在中国的盛行,完全是无独有偶的朋克精神。如同17世纪对社会宣泄不满而特立独行的欧洲朋克青年一般,中国Lo圈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也在用服饰与造型艺术彰显着自己的个性。
抬高的亚文化门槛
因为精致而吸引爱好者的Lolita风格,同时也因为其过于夸张、不日常的造型被中国式家长们所抵触、诟病。这与朋克音乐在欧洲世界的发展初期大同小异。同的是在逆境中愈演愈烈,异的是文化的受众人群。
punk一词,早期是那些英国贵族绅士们,对于街头无业地痞流氓的贬称。而Lolita服饰的流行程度,却是在中国超一线、一二线城市远超其他地区。想成为一个Lo娘,首先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足以支撑你入手一套正版的Lolita服饰。
在这样高消费的刺激下,本身简单地,由其美好造型风格吸引爱好者的Lolita,在不知不觉中,抬高了自己的亚文化门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奢侈品爱好圈。由消费等级筛选文化等级,起初,大部分喜欢Lolita文化的年轻女孩儿们,都具有较好的个人道德素养。
不健康的圈内生态
文化的鄙视链就这样悄悄地逆转——比起被英国真正的贵族打压的底层人民,一部分穿上Lolita小裙子的Lo娘群体,逐渐地从心态上将自己贵族化了。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部分Lo圈恶臭现状:对不了解自身文化的路人趾高气昂,恶语相向;对不熟悉圈内规则的新生爱好者以高姿态指责,仿佛凶神恶煞;对一切反对的声音,不止sayno ,要翻着白眼sayno bb……
精致可爱的洋娃娃变得只有外表可爱,逐渐给从未接触过文化圈的地球人(Lo圈人对于不了解、不喜爱、不接触Lolita文化的非圈内人的称呼)带来了一种非常糟糕的印象——Lo圈不友好、没素质,都是有钱无脑的富婆。
03如何与Lo圈人友好相处?
是所有的Lo圈人都这样吗?
是所有貌若天使的小姐姐,都在圈地自萌、盲目排外吗?
当然不是,我们Lo圈人盲目起来连自己人都排。
……
是什么让最初个人素质较高的Lo娘逐渐变成现在这副样子?是那些不懂装懂,对不同文化不接纳,还要先Lo一步恶语相向的人。不得不说,最初那些敢于在社会的非议声中穿出Lolita服饰的女孩儿们都是勇敢的,且这份勇敢中,谁能说的清楚,包含着几分叛逆?
Lolita服饰在外观上,使女孩儿们看起来像洋娃娃般精致。这些从身心都希望自己更加精致的女孩儿们,却遭到了这样的圈外人的质疑:
你这是女仆装吧?
你穿成这样就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目光吧?
你这么丑,还穿这种裙子?
你是特殊行业的工作者吧?
……
一个叛逆的女孩儿大声地反驳这些满怀恶意的提问。但并没有结束,她将这些声音记了下来,然后学会了如何变成一只刺猬。
所谓的Lo圈,可能只是一群受过伤害的刺猬,在抱团取暖。
我也喜欢Lolita,可我从来不敢说我是个Lo娘。
——这恐怕是现在更多喜欢Lolita文化的女孩子们的心声。因为Lolita圈子,真的很严格,它使得大多数人谈lo色变,不敢深入地了解,只当做一种消遣。
与其学习如何避雷,让Lo圈人对你有一个好印象,恐怕更需要改变的,是Lolita这个圈内的糟糕现状。任何一种文化艺术爱好,如果得不到正确健康的发扬与传承,都将渐渐地走向消亡。与Lo圈人友好相处的关键,正在于让Lo圈人主动地走出来,主动与地球人友好相处。而地球人要做的,是不再成为伤害刺猬的恶人,对任何不了解的文化,保持正确看待的心。
与那个时代的朋克精神一般,从服饰的设计,到受众的反响,再到一个时代青年的精神内涵。Lolita已经逐渐从单纯的服饰风格,演变成一种文化与精神,时代的发展,为这些青年思想,增加了更丰富的艺术意义。
我不知道百年之后,人们是否仍然谈Lo色变。也不知道Lolita是否会像朋克一样:如果有一天Lolita变得流行,变得能被大众所接受,就不再有Lolita……
我只知道,一种艺术还正被极少数人所了解。
而艺术应当属于:
全世界,所有人。
-如果喜欢我们,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带你读艺术,玩艺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