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脱贫攻坚六个精准(六个精准指的是什么)

文/韩延明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中铿锵指出: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璀璨光谱,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饱蕴精气神与真善美的脱贫攻坚斗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动员力和政策执行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和中国人民坚决摆脱贫困的伟大气魄。接续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上奋力前行!

一、脱贫攻坚精神的锻铸进程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让人民消除贫困、过上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承前启后、接续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坚定行动,由此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至2021年,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恢弘展现了人类减贫道路上的大国担当,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

回眸历史,由百年大党带领全国人民所进行的、锻铸了脱贫攻坚精神的脱贫攻坚伟大斗争,历经三大各具风采的历史发展时期,辉耀华夏,震惊世界。

(一)1921年至1977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抗敌救亡,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消灭剥削制度,建立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基本建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劳苦人民翻身解放、过上幸福生活作为革命目标。早在《共产党》月刊发表的《告中国的农民》一文中,就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提出了解决农民贫困问题。随着革命斗争的不断推进,党带领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摆脱贫穷落后、国家实现繁荣富强开辟了前进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当时国家一穷二白、群众缺衣少粮的困难局面,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从根本上解决人民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其后,相继开展了系列性、大规模社会主义基本建设,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开办农村教育和合作医疗等。当时,扶贫乃国家行为,主要途径是生产上贷款、生活上救济、口粮上返销,并通过对鳏寡孤独老幼残等特困群体建立五保(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制度、实施改善区域整体贫困、颁布相关救助制度和优惠政策等扶贫方式,逐步减少贫困人数,建立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使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初步满足。

(二)1978年至2011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为推动中国减贫进程、加快人民脱贫致富创造了环境和条件

1978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有2.5亿,占农村总人口的30.7%。面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高的严峻形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党领导人民率先在农村实施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农村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1979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设立专门扶贫机构,对长期低产缺粮、群众生活贫困的地区重点扶持。此后,通过大力实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支持发展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升,农民贫困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西畴精神

1982年12月,国家经委、民政部、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认真做好扶助农村贫困户工作的通知》,并开始启动实施三西(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农业建设专项计划,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集中连片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史称苦瘠甲天下,共涉及47个县市区(1992年扩大到57个),在中国扶贫开发历程中具有开创性、先导性、示范性意义。

1986年5月,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了扶贫标准、重点片区和贫困县,中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蓬勃开展起来。当时确定的扶贫标准为206元,对应的贫困人口为1.25亿,旨在解决温饱问题。1993年12月,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于1994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工作纲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确定了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到200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3.5%。

2001年,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时,将国家扶贫标准提高到865元,对应的贫困人口为9422.8万。在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基础上,选定15万个贫困村作为扶贫对象。2005年中国实现贫困人口减半,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任务。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此后,新农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加强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取消农业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接连出台,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到201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为2.8%。

2011年,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2010年不变价),对应的贫困人口数量为1.28亿。截至2012年底,现行扶贫标准下尚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0.2%。

(三)2012年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脱贫攻坚战,进入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新阶段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到河北阜平骆驼湾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十八大以来,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汇聚形成了举国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和磅礴伟力。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进村入户看真贫,强调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2013年,他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理念;2014年,他又提出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亲自进行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印发;2016年,国务院出台《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作出新部署。针对当时我国贫困发生率尚有3.1%的实际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公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全党全国昂扬进入坚决打赢深度贫困攻坚战冲刺决胜阶段。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如期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二、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意蕴

脱贫攻坚斗争,既是一场深刻的物质革命和减贫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和精神锻造。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科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脱贫攻坚伟大斗争的精神实质,深刻揭示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力量源泉及其展现出的崇高精神风貌。

(一)上下同心的团结精神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斗争,是中国一项面广量大的巨型系统工程,尤需上下同心、左右联动、和衷共济、苦干实干。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下同欲者胜。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习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扶贫工作,连续7年在全国扶贫日期间出席重要活动或作出重要指示,跋山涉水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在他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组织体系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个人参与的一体化扶贫格局和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党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东部9个省、14个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307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贫困县;12.3万家民营企业帮扶7.28万个贫困村。

◆包抓干部逐一与贫困户签订协议书、承诺书。

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7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东部9省市共向扶贫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和社会帮扶资金1005亿多元,东部地区企业赴扶贫协作地区累计投资1万多亿元。同时,通过确定国家扶贫日(10月17日)、建设中国社会扶贫网、设立脱贫攻坚国家荣誉制度、表彰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等形式,营造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

(二)尽锐出战的决胜精神

尽锐出战,原指调遣所有精兵强将参加战斗,比喻用上了主力军和杀手锏。毛泽东就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为一条重要军事原则。尽锐出战,重在尽,贵在锐,派最强的人打最硬的仗。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发扬敢于啃硬骨头精神,选精兵、配强将、攻堡垒、打硬仗,集中优势力量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到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其中1800多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

在脱贫攻坚的各个战场上,无数党员干部和先模人物以生命赴使命,舍小家为大家,将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如35年如一日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在扶贫路上燃尽生命之光的姜仕坤,轮椅上的最美扶贫人杨淑亭,黄土地上最倔强的残疾女杰付凡平,利用小木耳大产业帮扶3.5万余贫困户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的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43年不改初心、铸就下庄精神、荣膺全国脱贫攻坚奖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17年蜗居大山深处、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的全能教师张玉滚,带动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而脱贫致富的少数民族干部白晶莹,等等。他们用全力以赴、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和壮美行动,诠释和彰显了脱贫攻坚精神。

(三)精准务实的科学精神

精准务实,体现了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精准对接、真抓实干的精神品格和行动路径,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秉持的科学态度和制胜法宝。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湘西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一词,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同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真正达到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治贫和精准脱贫。

一是精准确定扶贫对象。2014年,全国组织80多万人逐村逐户开展贫困识别并建档立卡,共识别出12.8万个贫困村、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2015年,全国组织200多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筛除识别不准的贫困人口929万人,新识别补录贫困人口807万人;2020年至2021年初,21万多名普查人员又对中西部22个省区市开展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确认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

二是精准实施扶贫方略。坚持六个精准原则,即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施十项精准扶贫工程,即职业教育培训工程、干部帮扶驻村工程、扶贫小额信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电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构树扶贫工程、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开展十大精准扶贫行动,即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劳务协作就业扶贫、危房改造、科技扶贫、中央企业革命老区百县万村帮扶行动、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

三是精准提高脱贫实效。通过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因村因户因人实施扶贫政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下足绣花功夫。坚持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途径,协调推进五个一批。2015年,五个一批脱贫路径的101项具体任务,逐一落实到32个牵头部门和77个参与部门。中央和国家机关先后印发200多个扶贫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各省区市也纷纷制定1+N扶贫政策举措,以工匠精神打造出一套精准脱贫的组合拳,真正实现了摘贫帽、拔穷根。

(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开拓创新,就是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勇闯新路、追求卓越,在脱贫攻坚中采取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政策和举措。

一是创新人类反贫困理论。我们坚持立足国情乡境、把握减贫规律、激发内生动力,转变传统扶贫开发思想,形成了以七个坚持为主体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中国特色减贫扶贫、脱贫开发之路,在人类反贫困史上体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为世界减贫行动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二是创新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相继建立健全了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全方位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三是创新扶贫开发方式。逐步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由摆脱生活贫困向实现口袋与脑袋同富共进转变等。

(五)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

攻坚克难,就是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就是锲而不舍、勇于担当,就是闯关夺隘、攻城拔寨,就是咬定目标、久久为功。脱贫攻坚,啃的是深度贫困的硬骨头,打的是拔掉穷根的攻坚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

面对这场过隘口攻山头啃骨头的脱贫攻坚硬仗,广大干部群众磨砺重剑之锋、练就硬核本领,一鼓作气、冲刺发力,较真碰硬、压紧夯实,成效卓著。十八大以来,中国连续7年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意味着每月脱贫近100万人、每分钟脱贫约20人。脱贫攻坚力度之强、规模之广、成效之大,世所罕见。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带领群众把一个负债380多万元的穷村,经过十几年的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发展成为2020年村集体纯收入1.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万元的先进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正是靠着这种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使我们最终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六)不负人民的为民精神

不负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中的生动体现。脱贫攻坚精神,归根结底是消除贫困、共享富裕的人民至上精神。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九大报告中,美好生活一词出现了10次;在7300余字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习总书记86次提到人民二字,并向全党发出了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的伟大号召。人民美好生活,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党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理解和新表达。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同村民李发顺一家聊家常,详细询问脱贫情况。

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集中优势力量解决贫困群众的民生需求。东部9个省、14个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307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贫困县;军队定点帮扶4100个贫困村;12.3万家民营企业帮扶7.28万个贫困村。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88元;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700多万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达到99.9%;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3%;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达到98%;960多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到新落成的266万多套水、电、路、气、网全部配齐的住房;2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系统改造;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2020年每人5962元)和特困救助供养;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惠及3689万高龄、失能等老年人的补贴制度全面建立;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110多万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全国贫困地区新改建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从大兴安岭到秦巴山区,从黄土高坡到云贵高原,从武夷山区到乌蒙山区,从大别山区到吕梁山区,从雪域高原到戈壁沙漠,脱贫攻坚的璀璨阳光照耀到每一个区域和角落。

2020年,在突遭新冠疫情状态下,我国依然打赢了脱贫攻坚收官战,创造了世界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有益借鉴。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致信习近平主席,认为这一重大成就为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提供了激励。

上述脱贫攻坚精神的六个方面,彼此支撑、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和时代精神。

三、脱贫攻坚精神的大力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就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实质性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指标体系,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202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主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脱贫攻坚精神是推动新时代中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在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中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朝着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砥砺奋进!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搜索建议:脱贫攻坚六个精准  脱贫攻坚六个精准词条  
热文

 小说排行榜2016前十名(我心中...

经历了2015年创世和起点的合并,统治网文行业多年的盛大退出网文行业后,2016年是网文企稳的一年。腾讯接管网文行业后,也在探索网文的新发展之路,表现在作品上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