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教育读书】兴趣到底是不是最好的老师?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兴趣到底是不是最好的老师?

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助理 高 明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兴趣到底是不是最好的老师?

01.生存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不妨先把这个问题抛给我们的父辈、祖辈,看看他们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我们小时候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兴趣?”

“那个时候,只要能吃饱穿暖,活下来,我们干啥都愿意!”

“那个时候如果说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是生存”

为什么我们的父辈祖辈们认为“生存才是最好的老师”,而不是兴趣?其实这是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

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一般来说,低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后,才会向高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才成为行为的驱动力。

所以,在那些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年代,活下来是人最大的需求。

一个温饱还没解决的人和一个对美食有强烈兴趣的人,在面对食物的诱惑或争夺时,肯定是前者的动力远远强于后者。

因为,生存才是最好的老师!

这也是为什么几十年前大家都在温饱边缘时,有的学校“教室前面挂个皮鞋,教室后面挂个草鞋”就能很好激励学生学习的原因。

然而时到今日,我们的人均GDP已达1.25万美元,距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已非常接近。也就是说,我们的父辈祖辈经历过的“饭都吃不饱”年代,已经早已一去不复返了。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一脚踏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底层。

生存,对于绝大多数人,已不再是问题。

所以,我们再拿“你不好好学习,就没饭吃”这样的话来激励、教育学生的时候,学生往往一脸茫然,因为他们可能从来就没有体验过“饿”的感觉。

那么,怎样激发孩子的动力呢?很多教育者想到了兴趣。这也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理论近些年越来越流行的原因。

然而,但是,就算是现在“生存需求”不再成为问题后,这个说法仍是值得商榷的!

02.始于兴趣,成于坚持

也许对于孩子,在启蒙阶段,兴趣可能是最好的老师。面对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世界,启蒙阶段的兴趣正是在万千选择中带领孩子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

然而,任何学问往深里去探究,必然都要经历枯燥乏味的过程。弹琴,反反复复就是几个黑白键的交替;投篮,来来回回就是球和篮筐的进出;算术,千变万化就是加减乘除的组合……在这些技艺熟练精进的过程中,最初的兴趣必然会被慢慢的消磨,这时更需要的是信念与毅力。惟有信念与毅力,才能让人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对孩子来说,这种枯燥乏味是有悖天性的。所以大多数孩子习惯对所有事物浅尝辄止,对所有东西都充满好奇又轻易放弃。这些不稳定的、容易转移的兴趣,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不断地冲击和考验。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更需要的是正确地引导和有效地约束。

而且孩子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往往还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失败和挫折,诸如输掉比赛、成绩落后、进入瓶颈期等等,这些往往都会挫伤孩子的兴趣,考验耐心和信心,这时更需要的,是坚持。

正如姚明,在他小时候,内心的理想和目标,其实从来都不是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对于历史和地理更感兴趣的他,内心的目标是希望长大之后,能够成为一名考古学家。而成为篮球运动员以后,正是常年的毅力和坚持,最终才让他成为“中国男篮历史第一人、世界级中锋、亚洲篮坛最伟大球员”。

03.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任何一门知识或学问,都是人类最伟大、最聪明的一批人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作为孩子,在学通学透之前,其中的知识点就像散落的珠子,没有连成一串项链,看不出它们未来的用途,不能完全欣赏它们的美。这个时候,学习会显得特别枯燥乏味,然而坚持度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阶段,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串珠成链、融会贯通的那一刻,收获的不仅是和前人隔着时空心灵对话的惊喜,更有来自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认同。

同时,当你掌握知识的全貌、学有初成,能够用知识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或实践创新时,这时候“学以致知”的快感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自然而然会激发出更深层的兴趣。与此同时,兴趣又会使人投入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巩固扩大先发优势,越学越好,兴趣也越来越浓,最终形成了良好的正向循环。

也因此,经历过的人会深有感悟,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有兴趣才能做好某事,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著名生物学家、清华大学前副校长施一公,在多个场合演讲中都提到的。他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生命科学有兴趣,只是到后来,这个兴趣才被培养出来。而他也因为一直坚持在这个领域研究,最终成为大家。

人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你只要好好走你的路,走下去,总会能达到你的目标。——施一公

04.过分强调兴趣,往往会使人变得短视和狭隘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接触面越来越多,单纯强调兴趣,显然不符合实际。如果兴趣不足,是不是做不好甚至不做就理所当然?

有句话说得好:“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爱一行。”

人不可能一辈子事事都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设计并实现,当工作安排和自身兴趣不匹配时,难道就选择消极怠工甚至直接放弃?这显然不是负责任的做法。

“氢弹之父”于敏院士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于敏生前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明确指出,研究氢弹并不符合他的兴趣,但是爱国主义高过兴趣,所以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

此时,我联想到了我们党的干部培养机制。“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也正是没有过多考虑兴趣和爱好的,多岗位、多角色,条状、块状管理经验的历练,磨砺出一批批我们党的优秀的综合型干部队伍。

所以,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在培养其对具体事物兴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良好的品性——身心健康、卓越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才是孩子在面对充满“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未来时,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功的基础。

兴趣是个好老师,但肯定不是最好的老师!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于欲;

授之以欲,不如授之于玉。

(欲:欲望,即兴趣;玉:身心健康、卓越品格和关键能力)

搜索建议:
热传

 哦哦哦哦哦,这是什么歌?

啥?这是什么东东??? P你的啦! 呵呵 , 我晓滴这首歌!!! 百分之九十九是这个! 是什么哩? 好吧,告诉你啦! 我也是今天才找到的, 要是不对的话,你就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