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妈妈,我和好朋友吵架了怎么办?”司马光的这一封信,值得每个孩子看看

新年前夕,温低至零下30℃,正在海拔5200米喀喇昆仑高原驻训的某旅官兵,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年大礼包。

被一同送到的,还有各地小学生手写的慰问信。 有的小朋友会写的汉字还不多,只能用拼音代替。 话语稚嫩,用词简单,可那份暖意与敬意却格外动人。

这大约就是手写信的魅力。

话说,你有多久没写过信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好笑。

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写信这回事儿成了古老的“传说”。

可即便社交软件如此便利,抹平了人与人沟通的时空隔阂,却依旧无法替代一纸手写书信带来的感动。

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也在书信中,可窥一二:

“委屈风波事,难为尺素传。”(张九龄)

“玉踏缄札何由远,万里云罗一雁飞。”(李商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新雁一声风又劲。云欲凝。雁来应有吾乡信。”(欧阳修)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弹泪花前,愁入春风十四弦。”(陆游)

2021年,央视就以书信为主题制作并推出了一部纪录佳片,书信里的古韵情长,故事里的笔墨纸香,都是丝丝入扣,回味无常——

《书简阅中国》 导演金铁木,擅长历史人文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此前拍出了四部豆瓣9分+佳作,在这一领域,堪称大神。

《书简阅中国》也不负期待,豆瓣评分高达9.3! 《书简阅中国》一共收集了30封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书信,分为爱情、友情、亲情等6个类别,分门别类地进行历史具象化处理。

“着重从书信中挖掘人物故事和历史细节,去窥探书信背后个体与时代的沉浮,去领悟潜藏在书信中的先贤智慧。”

片头分镜,创意奇绝,化用“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的典故,一下就吸引了我:

信笺折成的驿马在磨砂纸的古道上飞驰,鱼儿在纸制的长河中跳跃,鸿雁越过长城飞往寄托相思的明月……

正片里,爱恨情仇,恩怨纠葛,凡此种种,都借着书信的内容解读,直达观众的内心深处,再加上游戏界面、微缩景观、剧情重放等创新形式,让历史故事没有沉重感,反显生动有趣。

三十封书信对应的三十个故事,全是课本里出现的人物,包括嵇康、司马懿、卓文君、王献之、王安石、司马光、岳飞、李商隐、郑板桥、文天祥、白居易、李贽、康熙、曹寅等等,信息量巨大。

碍于篇幅,我忍痛割爱,仅分享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几个。

1.

小人物的传奇

1975年冬天,考古学家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现一个古墓。

墓葬的主人叫衷,推测是秦国的一名小吏。 墓里陪葬的,只有两块写满字的木牍。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书。

寄信人分别是衷的两位弟弟,黑夫和惊。

古时候,中国人相信灵魂不灭,因此,将死之际,人们往往带着最珍贵的东西上路。

可以想象,这两封书信对大哥衷而言,是何等珍贵!

信中寥寥百十余字,却可以为我们解锁了两千多年前的秦军传奇。

第一块木牍,是黑夫代表二弟惊和自己,写给大哥衷的。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

信中,黑夫问母亲好,还说前些日子因为作战和惊分开了,如今又相逢。

而这回写信,黑夫是要劳家里再寄点儿钱来,劳母亲再织几件夏衣寄来。

黑夫寄益就书日,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寄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褥者,母必为之。

这赤裸裸地向家里要钱,不禁让人怀疑,难道秦军不发军服吗?

根据《秦律十八种》的记载,当时,秦国的军粮由国家统一供应,士兵作战的铠甲也是统一发放,连紧贴着铠甲的外衣也是由官府统一定制。 但内衣就不同了。秦律规定,内衣由士兵自备。

夏天要到了,天气越来越热,身在战场的黑夫需要轻薄的内衣。

据信件内容推测,黑夫和惊正在参与的,是秦国攻打楚国的战役。

公元前223年,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秦王嬴政遭遇重大的挫折,年轻的将军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楚,全军覆没。

嬴政无奈,只能将攻楚的希望寄托在老将军王翦的身上。 王翦向嬴政提出要求,他需要60万大军——这几乎是秦国能够征发的所有士卒的总数。

嬴政最终答应了。

从商鞅变法以来,酝酿了100多年的统一理想到他这一代必须实现。那么,这一仗就输不得!

三丁抽二,黑夫和惊正是王翦率领的60万秦军中被征召的两名普通战士,大哥衷则留下照顾家人。

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毋恙也。

“收到信一定马上回复我,把咱们家的受爵文书送到。万一没有,也跟我说一声啊。大王说过,军中立功的文件绝对不会迟误。官吏送立功文书到家的时候,别忘了说声谢谢。”

在秦国,改变社会地位最重要的通道,是军功。

秦法明文规定,凡有军功者,可以得到相应的爵位、田地、俸禄,死后爵位世袭。

黑夫一再确认,受爵文书有没有到家,说明他们已经立下了战功。

两兄弟的理想很单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获取爵位,从而换来全家人更好的生活。

第二块木牍,寄信人是惊。

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

他在信中问候大哥衷和亲戚朋友们,关心母亲的身体,希望家庭和睦,一如既往。 惊最惦记的,还是妻女。

“媳妇要照顾好二老,我离家太远,妴儿只能拜托大哥教导,告诉她打柴的时候不要去太远的地方,一定让她注意安全。”

惊非常贴心地安慰家人:

“你们在祭拜神灵时,如果得到下下签,不要惊慌,只是因为我身在叛城而已。”

根据时间来看,惊的信比黑夫的晚了半年。

那时,淮阳已被秦军的铁蹄攻下,他们正驻守在淮阳城里。

两年后,秦帝国诞生。

很遗憾,黑夫和惊,没能等到那一天。

根据学者们的推测,黑夫和惊最终血洒战场,再也不能活着返回家乡。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他们获得的爵位依然有效,衷和家人可以因此过上更好的生活。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一将功成万骨枯。

千千万万位普通将士用一腔忠勇与宝贵的生命,缔造了大一统的中国,却从未被载入史册。

唯有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这支浩瀚伟大的地下军团,去瞥见秦军的缩影。 秦俑,是根据真人塑成的,其中哪一位是黑夫,哪一位是惊呢?

没有人知道。

黑夫,应该是一位面色黝黑的小伙子。

而惊,很可能是个大嗓门儿,为人风风火火。

幸好,有书信,对抗着时间的侵蚀。时隔2000年,我们有幸认识了其中两位平凡的勇士。

2.

赠你一朵小红花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着清康熙皇帝批复的诸多奏折。

“知道了”,是其中出镜率最高的句子。 而无数的“知道了”中,有一个最别致了——

三个字的右上角画了一朵小红花~ 而这朵俏皮的小红花,出自康熙皇帝写给发小曹寅的密信。

曹寅,正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爷爷。

根据清廷的规定,皇室的孩子一出生就会离开母亲,交给保母抚养。孩子与保母的关系往往比生母还要亲。

曹寅的母亲正是康熙的保母之一。因此曹寅与康熙一同长大。

曹寅聪慧好学,少年时代曾做过康熙的伴读和侍卫。 帝王身处权力的顶峰,信任之人少之又少,朋友就更难得。

曹寅,对康熙而言,不仅是朋友,还是心腹。

曹寅32岁那年,就被康熙派往江南,监管着清廷在江南的两大衙门——江宁织造和两淮盐政。

康熙时期,江宁、苏州和杭州三个织造局,不仅为皇室供应丝绸,同时作为内务府的派驻机构,实际上也监控着江南大大小小的官吏。

如此重职,康熙当然要托付给最亲近之人。 康熙6次南巡,其中有4次都住在曹寅家里。

曹寅到江宁织造局就任后,君臣的联系一直靠密折往来。

心情好的时候,童心大起的康熙帝就会在“知道了”的边角上,添一朵可爱的小红花。

这是他给曹寅的专属福利。 为官30余年,曹寅也一直担负至关重要的职责,管控丝绸和食盐,督造货币,押运赈灾的粮食,修建皇室行宫,官职虽然不高,掌管的事务却都关乎国运。

其权势之大,可见一斑。

无怪乎其后世孙曹雪芹能在《红楼梦》中撰写出极度奢华富贵的四大家族。

然而,康熙59岁这年,曹寅突然患上风寒,又恶化为疟疾。他的内兄李煦给康熙上密折,说了曹寅的病情。

康熙看了密折,心急如焚,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并命人将这封信和救命药火速送往江南:

尔奏得好,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

但疟疾若未转泄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

南方庸医,每每用补济,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

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

万嘱!万嘱!万嘱!万嘱!

其中,康熙详细地说明了就医用药的注意事项,这在皇帝的书信和奏折中非常罕见。

信的结尾,康熙还连用了四个“万嘱”,足见他焦急的心情。

可惜,药还没送到,曹寅就去世了。

康熙悲痛欲绝。

因为爱屋及乌,康熙对曹寅的后人给予了很多越规的恩惠:

他先是让曹寅的独子曹顒负责江宁织造局。不料一年半后,曹顒猝死。

康熙又亲自安排把曹寅的侄子曹頫过继给曹寅,承接江宁织造局一职。

在给这位年轻人的一封折子里,康熙如是写道:

尔虽无知小孩,但所关非细,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

虽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闻,是与非朕自有洞鉴。

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你虽然不用管理地方事务,但也可以把你的所见所闻、大大小小,像你父亲一样,写信告诉朕,这其中的是是非非呀,朕自有判断。

哪怕讲个笑话,让你的老主子高兴一下,也好啊!” 读来情重,又令人感伤。

人生难得一知己。更何况是坐拥天下,高不可攀的帝王。

失去挚友,帝王终究回归孤独。

他多么渴望,那个同样姓曹的年轻小伙子能和他的老友一般,与他真诚地分享生活喜怒哀怨。

只是不知道,在批复曹頫的奏折时,康熙是不是也有过在“知道了”的边上再画一朵小红花的冲动呢?

然而,朋友到底只有一个,哪怕是同一朵小红花,也已无人欣赏了……

3.

君子之交

本就该坦荡如此!

亦敌亦友,是友情的另一种可贵的境界。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和司马光就是这样的典范。 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但两人都是21岁中进士。才华满溢、志趣相似、人品高洁,因而特别契合。

在宋神宗继位之前,两人同朝为官,与欧阳修、包拯都是好友。

然而,两个满腹经纶的朋友,性格却截然相反:王安石固执激进,司马光沉稳老到。

他们都赞同进行变革,思路和方法却完全不同。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

面对宋朝积贫积弱的困境,年轻的皇帝力排众议,起用王安石推行变法。

变法一开始,司马光还在观望。

第二年,料想到变法措施过于激进,将给朝廷带来巨大的隐患,司马光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带头反对变法。

此时的王安石位同宰相,司马光任御史中丞,两人因政见不合,关系陷入了僵局。

司马光曾写信力劝王安石废除新法。

王安石则一直没有回信。他太了解彼此,无论如何,两人绝不可能妥协让步。 但当收到司马光的第三封信时,王安石还是提笔了: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昨天收到您的来信,与您交往的日子虽久,但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

面对老友的质疑,王安石写信说:至于我的诸多诽谤和怨恨,我早就料到了。

辟邪说,难壬人,不能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观点上水火不容,在朝堂辩论不休,一心求变的宋神宗当时无条件支持王安石。

无奈之下,司马光选择辞官隐居。

请辞后,司马光特意写信告诉王安石,自己打算蜗居洛阳,编纂《资治通鉴》。 虽然他执意反对变法,但在信中,他仍不忘给予王安石最大的尊重和安慰:

“我与你,虽然想法不一致,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

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

“我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你,是尽朋友的道义,舍弃还是采纳,全在你了。” 然而变法第五年,百年不遇的大旱降临,生灵涂炭,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很难继续推行。

这年秋天,王安石被罢免。67岁的司马光被重新起用,身居要职。

轰轰烈烈的变法,夭折了。

此时,有人便趁机诋毁王安石,司马光立刻坚定地出面阻止。

他在朝堂之上力陈王安石为人嫉恶如仇、忠直耿介,有古君子之风。

10年后,王安石郁郁而终。根据司马光“朝廷宜优加厚礼”的建议,朝廷追授王安石为太傅。

这对中国十一世纪最耀眼的明星之间的较量,引发了此后近一千年文坛与政坛在思想上的巅峰对决。

尽管以王安石变法失败落下帷幕,但彼此的友谊却从未变质。

王安石在书信结尾描述两人的关系时,是这样说的: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机会再与你会面,但内心对你仰慕至极。” 字少情重,话短意长。

是书信,记录了这段特别的友情——

他们彼此倾慕,却互为政敌,但无关权力,为的只是国家利益,毫不涉及个人的利害冲突。

他们襟怀磊落,风范凛然,恪守友谊之贵重,绝无权势倾轧和人格戕害,不诽谤,不中伤,而是终其一生坦坦荡荡。

人品如是,友谊亦然!

君子之交,理当如此!

4.

一个女权先锋的

果敢与无畏

“人们将女人关在厨房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

——法国女权运动先驱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这样形容女性的困境。

不过,恐怕谁也没想到,早在波伏娃之前的400年,16世纪的中国明代,诞生了一位男性,与她的观点不谋而合——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人有男女之别,但如果说见识也分男女,怎么可能?

见识有高低之分,说男子的见识全都高远,女人的见识全是短浅,岂不可笑?”

他叫李贽,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权先锋。

李贽是出了名的狂人。

12岁就开始公开撰写文章挖苦孔子,批判儒家礼教,主张人人平等,号召大家保持一颗童心。

公元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李贽在湖北麻城的一间佛寺开堂讲学。

他公开剪去长发,招收的学生,更是男女不限,前来求学的人中,还有一位叫梅澹然的寡妇。 女人进入学堂,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激怒了卫道士,他们集中火力向李贽开炮。

更有一些所谓的“好心人”劝诫李贽:妇女见识短浅,不值得教她们知识。

李贽便写信告诉朋友:

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 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 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 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倘若一个女子,乐于听到正论,乐于学习超脱世俗的佛道,明白俗世不值得留恋,恐怕当今世上的男子见了她,都该羞愧汗颜。” 中国古代女性,生活非常不易,明清时期尤甚。

明代士绅家的女子,7岁以后就不得与男性同桌吃饭。《闺戒》《闺范》和《列女传》是女性的必修课程。

梅澹然显然不屑于做烈女。

她订婚之后还没有过门,丈夫就夭亡了。为了摆脱被安排的婚姻,梅澹然选择了带发修行。

这是那个时代的独身主义。

她顶着舆论的压力,奉李贽为导师,与他研讨学问,往来通信,交流人生与思想。

李贽不仅不推崇女性的贤良和妇德,还发自内心地欣赏她们的能力和智慧,一直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他更欣赏梅澹然,甚至称呼她为“澹然师”。

认为梅澹然虽是女身,却称得上出世丈夫,没有几个男人能比得上她。

李贽在写给梅澹然的书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短见者只见得百年之内,或近而子孙,又近而一身而已;远见则超于形骸之外,出乎死生之表,极千百千万亿劫不可算数譬喻之域是已。

“见识短的人,只能看到百年以内的事情,或者更近,只看到自己;

有远见的人,则可以超脱形骸之外,看透生死之间。达到历经劫难,达到淡然自若的境界。”

遗憾的是,李贽的理论并不被世人所接受。

公元1601年,李贽讲学的佛寺被一场人为的大火毁于一旦。

一年后,礼部的一名叫张问达的官员上书万历皇帝,责难李贽,称其邪说惑众,罪大恶极。

张问达痛斥李贽的四大罪状,其中一条是“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指的就是梅澹然这桩公案。

76岁的李贽被污蔑有罪。

狱中,李贽写信给一位打算营救他的朋友:

牢狱之死,战场之死,固甘如饴也。兄何必救我也。

一个早春的清晨,倔强的李贽用一把剃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自己的殉道。 而李贽的女门生梅澹然,一个逆流而上的奇女子,相关史书仅用了4个字描述她的结局:“遭谤而死”,年仅37岁。

晚明诞生了李贽,却不配拥有李贽。

唯有书信,记下了他可贵的思想,打破陈规旧制的藩篱,名留后世,彪炳千古。 以上,《书简阅中国》还有凄美的情书,质朴的家书,忠烈的爱国绝笔信,友人的“绝交”信……

这些书信,或温婉抒怀,或情深至极,或殷切朴素,或决断果敢。

但背后的故事,吐露的情怀,无不感人至深,触及人心,更映射了不同时代洪流下,人对命运的不同抉择和情感表达。

如今,社交软件当然便捷,但信息的快速来回里,总感觉缺少点什么。

或许,就是缺少点期盼与等待间传递的人情味儿吧。

当你决定提笔,把心中已经酝酿数百遍的言词话语写下来的那一刻,心意已经力透纸背,在字里行间中被人揣摩知晓。一笔一划,都是情谊,让时间也开始善解人意。

这种难得情趣,恐怕是任何发达的科技都无可比拟的。

以往,我推荐过:

《中国唱诗班》: ;

《神奇老字号》: ;

《跟着书本去旅行》: ……

这样节奏安缓、需要细心体味的传统文化作品,自然不比了热点事件、八卦星闻吸引眼球,来得热闹。

但是,在被“快餐式”的工业糖精所包围的浮躁环境下,这些作品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上,如同一股清流,既能让我们凝神静气,沉醉于浩然的历史,又能体会到经典传统的魅力,借由古人的眼睛反观现实的问题,何乐而不为?

*作者简介: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100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用的教育方法,让育儿变得更轻松;研发并提供各学科趣味小课,让孩子爱上学习。作者:青榄君。

搜索建议:
热传

 有哪些好看的网剧可以推荐?

《亲爱的,公主病》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剧。一开始看到这部剧的演员、内容介绍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后来看到它有8分多的评分,就报着试一试的心态看了这部剧,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