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2012-01-31 20:39:52)
标签:
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把书法艺术欣赏描绘得玄妙异常,高深莫测,似乎是少数专家的事。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前人早已对怎样欣赏书法艺术作过不少论述,只不过有的阐述过于陈旧,用词又很生晦抽象,令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试图通过浅显明了的讲述,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欣赏书法艺术这一课题。
书法艺术欣赏,不仅是读出它的文字内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韵”,一个不识字的人,甚至不懂汉字的外国人,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神韵的感染,达到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神游其间,自得其乐,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我们今天讨论这一课题,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大家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鉴赏能力提高了,书法水平也才能够提高。如何学会欣赏书法艺术,对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
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有一个定义,1+1等于2,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而书法艺术不能用一个公式或定义来规定它,也不能象长度用尺寸来度量它,象重量用斤两来衡量它,几个人同样写一个字,结果是各显其面,不尽相同,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二、审美观不同:如有的人说动物园里的蟒蛇最美,有的人则认为最丑,甚至见了都可怕,有的人喜欢大红大绿装修住房,有的人却认为很俗气。这就是审美观的不同,看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是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审美观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不同:名画家来楚生先生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谈话:“我小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辫子,偶尔看到一个男人头上没有长辫子就看不顺眼,到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习惯了,偶尔有人还留有长辫子,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其它如时代风尚变了,衣着也随着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欣赏也同样因时而变,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时下又有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只要你凝神一想,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
四、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它所体现的形态,有的粗野,有的厚重,有的笨拙,宽博与松散,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等等,这当中的差别具体界定起来实在很难辨析,除了欣赏者能与作者心领神会才能体会到,非旁人所能理解。
五、对书法学习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如看象棋比赛,一个“妙”招出现,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书法艺术欣赏更是这样。唐朝大书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怀素说:“每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真卿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宋朝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二人相视抚掌大笑,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
从以上论述来看,书法艺术欣赏的确是不容易把握的事,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为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欣赏这一手段获得一种美的感受,称之为美感。美感是怎样产生的?美感就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美的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能动反映。从广意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感受等。狭义来说,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一般说来,人类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是高级动物所独有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法艺术欣赏正是一种视觉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一种“迁想妙得”是人类之所以作为“万物之灵”的奥秘所在,我们称之为“第六感官”,也就是通常说的“内在眼”,历史学家有历史眼,书法家有书法眼,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内在眼,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这只内在眼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感,这种美感,具体呈现在书法艺术欣赏过程中,有以下五种:
一、立体感:又称雕塑感,有的也称质感。书法艺术的立体感,大致有以下两种因素构成:
一是汉字独有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世界文字中别具一格,方方正正是其最大的特点,而且在每一个字中总有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作为主笔,其余点划则作为衬托,这就是书法“间架结构”,“间架结构”是整个字的支柱,也就是所谓的“轴线”原则,林语堂先生说得好:“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建筑时进一步看到”。一所房子有轴线,一个大建筑群有轴线,正如中国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八方点划环拱中心”,又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不论什么书体,上下纵横,都通过这一原则,写出旷代罕见的神品、妙品。大凡学书者,都是先求平正,后追险绝,又复归平正,前一个平正,中轴线显而易见,后一个平正则是前一个平正的飞跃,不论你的字写得多么了草,欹侧,险绝,都能保持在一中心轴线上,重心仍然很稳,不会感到摇摇欲坠的感觉,可见汉字结构与古代建设的共同之处,有了这一个重心,立体感则跃然纸上。
其次是书法的书写工具的特殊性,那是一支神奇的七寸毛笔,用它铺毫抽锋,皆能挥洒自如。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用中锋写的字,背阳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线,周边稍淡,叫‘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的感觉。”元代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云:“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要求笔笔中锋,让每一点划都能呈现立体感,当然我们不排斥侧锋,这里只是强调中锋写出来的线条更能呈现线条的立体感。
二、节奏感:书法的节奏感称为“笔意”,郭沫若先生说:“构成节奏”总离不开两个很重要的关系,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力的关系”,这种解释对我们理解书法节奏感很有帮助,书法的真缔也是一种运动与节奏变化的过程,楷书“永”字八法的八种笔划各具不同的节奏,在用笔上,藏、露、顺、逆、讲节奏;在用墨上,枯、湿、浓、淡是节奏;在字体上,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书写能力上,八面出锋,纵横驰骋,四平八稳也是一种节奏。纵观大自然万事万物,节奏无所不在,斗星转移,日落月出,潮涨潮落,都是一种节奏。
唐·张怀瓘在书论中称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他讲的是章法的对称、穿插、呼应、断连,犹如一首旋律优美、动人心魄的乐曲。王羲之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话充分显示书法的节奏感,他说:“每书欲十迅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又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钧;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节奏自见。唐大书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笔划欲如舞蹈,忽轻忽重,忽枯忽润,忽大忽小,急中有缓,动中有静,最富有节奏感。无独有偶,酣醉如泥的怀素和尚,泼墨挥毫,有的字笔下生风,活泼飞动,有的字舒缓飘逸,从容不迫,好似一曲激昂豪迈的交响乐,又好似一个轻歌漫舞的霓裳羽衣舞蹈,节奏在他的书法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宋朝米芾风趣地说:“沈辽排字,蔡襄勒字,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他自己是刷字”,这“排、勒、画、描、刷”就是不同节奏写出来的字,可谓认识节奏感的知音。
三、朦胧感:书法的朦胧感,首先是由书法形象的特点决定的,它所显示的形象,既具体而微,又抽象而玄。
朦胧者,含蓄,蕴藉也,诗有朦胧诗,画有朦胧画,如“唐韦庄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花十里堤”。就是一首朦胧诗,表现的是一种烟雨凄迷,恍惚如梦的朦胧境界。徐悲鸿的画:《漓江春雨》迷离恍惚,如烟似梦,也是一种朦胧景界。“花看半开,酒饮微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妙就妙在一个“半”字,它含蓄、有期待、有渴望,让人神秘,让人寻觅,如门户大开,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
“诗贵曲,画贵蓄,书贵藏,学贵悟”,讲的都是一种朦胧美。唐二王父子的书法,唐太宗赞王羲之其字“烟霏洁露,若断而连”,赞王献之的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古往今来,朦胧美的书法代表作,如陆机的《平复贴》,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张旭的《古诗四首》,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苦笋帖》,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当代书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飘然出尘,云海滃郁,都十分朦胧,让人浮想连联翩。
孙过庭在《书谱》中曾经指出:“伯英不真,点划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乍显乍晦,若行若藏。”这狼藉、纵横、显晦、行藏就是朦胧,欣赏这样的作品如望海上蓬莱,月中桂子,展现的是一种神韵,核心是一种丰神,从中得到一种朦胧美的享受。
四、空间感:中国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审美情趣,就是要达到一种淡泊、空灵的境界,这种境界主要通过空间感来体现,宗白华先生运用美学观点,强调:“一幅好的字表现一个美的空间”,他们巧妙地运用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以虚代实,因虚得实,黑白对比来显示中国书法空间感的最大特色。邓石如先生说:“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清包世臣也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说的都是一个空间感。宗白华先生对此更有生动地描绘,“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感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沦漪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一回舞蹈,一曲音乐”。当代大书家于右任先生认为:“宁可牺牲形式上的对称,而要力求章法空白的得当”。故他的作品给人以淡远、简朴、空灵的感受,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空间感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要掌握虚与实的变化,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聚虚”,万象皆从虚空中来,又向虚空中去。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古今中外的建筑群,要留有空旷的场地,房屋要开门设窗一样,好让人有回旋余地。书法作品要有一定的空白,字与字,行与行有空白,天头地脚也是空白,有虚有实,达到此处无墨胜有墨的境地,所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这正是书法艺术空间感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五、时代感:时代感也就是新鲜感,新者,新颖也。纵观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求新求变的创新史。
周太史籀作大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汉代隶书的兴起,晋代以来书法创新达到鼎盛时期,王羲之独具慧眼,以其深厚的功力将行楷书发挥到淋漓尽至,颜真卿突破二王规范,形成正面开张、气势磅礴的颜字都是一种创新。
从字体的发展创新来说,由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钟鼎文,秦篆、汉隶、魏碑、真书、行书、草书逐步演变、发展而趋于定型。从字的风格来说,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人尚意,明书尚姿,清人尚变,这“韵、法、意、姿、变”充分表现了时代感所赋予的生命情操。
牛顿名言说得好:“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王羲之没有在一脉相承,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钟繇、卫夫人的规范前却步,颜真卿也没有在王羲之“书圣”面前怯场,为中国书法创新作出了典范。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书法界掀起了一股股书法热潮,甚至出现了“现代书法”、“流行书法”,的确不能说不是种创新,的确值得欢呼,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就是要充分显示其民族性,深深扎根于文化传统中,“数祖忘典”离开传统,离开中国书法特有的基本功这土壤,去搞“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书法要变,要创新,才有生命力,有志气的书法爱好者,应当站在王羲之、颜真卿等巨人的肩上,再创新风。
上述立体感、节奏感、朦胧感、空间感、时代感,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我们学习欣赏书法艺术,从这五个方面入手,就能提高欣赏能力,从而也能提高书写水平,达到臻入化境的境界,五感具备则众美生。
众美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自然美”、“综合美”。
“自然美”就是佛教禅宗说的“任性天然”。由“即心即佛”的佛性论,发展到后期成为“任性天然”,从“自在解脱”变为“纯任自然”,做天真自在佛的禅宗思想,也波及到书法领域之中,在书界形成一股不甘拘于法度限制,而崇尚自然的风格。这在宋明书法中表现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的书法家,许多都很爱参禅悟道,抄写经文,从中感悟到“任性天然”的通禅境界。如黄庭坚的《松风阁》,行文舒展豪放,笔法变幻莫测,大开大合,飞动错落,简直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超凡出尘的天然个性。米芾的《蜀秦帖》则灵活多变,虚实相生,飘逸洒脱,寓老练娴熟于自然之中。明朝宋克的《杜甫壮游》诗,通篇流畅飞动,深得法度而又使法于自然,极尽个性,将自然之美的神韵尽显其中。以此相反的则是唐人书法,他们把法度看到很重,因此书法多为循规蹈距,小心谨慎,严肃不苟。严重束缚了书法自然美的发展,扼杀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压抑了书家对自然美的冲动。宋人书法敢于追求自然解脱,不受其约束,是返朴归真,性任自然的最好体现。我们在书法创作中,应力求追求一种自然美。刻意求工、巧于安排、矫柔造作、急功近利的作品无疑是不可取的。
“综合美”也就是“神韵美”,笔划的线条美,单字的结构美,仅只是衡量一幅作品基本功好坏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精心研究其通篇章法布局,才能领略到书法作品的神韵。清人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数字,大如一行至数行。一幅至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险,章法要变而贯。”强调字与字,行与行的连贯性,要求做到“气脉连贯,虚实相生,错落有致”。
气脉连贯就是在气势上相互接应,相互连络,浑然一体。虚实相生就是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要有空白相隔,既不可过满,过满则拥挤杂乱,又不可过疏,过疏便单调寒乞。错落有致就是在法度中求变化,错综中见奇趣,充分应用错位,不稳定,不对称的方法,收到活泼、流畅、气韵生动的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每书做到意在笔生,胸中要有全局,处处观照全局。正如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只有对演奏的作品有深透的理解,把握每一个乐章,每一组旋律,才能指挥演奏出具有丰富感情色彩,具有感染力的曲子一样。我们只有通过综合地去欣赏,才能领会其作品中的神韵美,也就是平时说的神采、气韵、意境之美。
书法艺术欣赏的过程与书法创作的过程是相反的,书法创作是集点画以成字,组字而成行,组行而成篇。而书法欣赏则是第一印象就要审视作品章法中所反映的神采、气韵、意境,通过这些无形的,只有心领神会感悟到的神韵美,也就是综合美、自然美。然后才去剖析它们的结字、点划,用笔这些有形质的形式上的美。因此,可以说,书法艺术的欣赏过程就是一个美的享受过程,也是一个美的再创造的过程。
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形成百花齐花的大好局面,只要我们悉心领会,是能够提高欣赏能力的,同时也能对自身书艺有一个质的飞跃。以上所谈及的书法欣赏论述,仅是个人的浅见,供同好作为引玉之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