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陽封髓丹在臨床上的應用如何反映火神派的精神
作者:pasgaelle,中文名:周思
本文系吳佩衡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及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傷寒論》:“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通脈四逆湯主者”。表現出熱象的裡寒亡陽證經常被認為是又急又危的病情,如陰盛格陽證(通脈四逆湯證)或者陰盛戴陽證(白通湯證)。但是在臨床實踐當中,許多慢性的,不一定危急的疾病,在總體上表現出寒象的同時也帶有熱象,這使病情難以分析。這樣的病態反映的是寒熱錯雜,還是陰陽雙衰(陰虛則熱,陽虛則寒)呢?只有通過十分詳細的觀察和四診合參,才可以抓住病情的本質,特別是在多種多樣的臨床症狀中,有必要辨識標和本,真和假。在這種很複雜的分析過程中,火神派因為一直不離開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能發揮自己的特色,它不僅善於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且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優秀的思路:不管涉及到疾病,健康還是生命的觀念,它都強調陽氣的重要性。下面我想通過潛陽封髓丹這個代表方劑和一些臨床的實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1.從陽氣的統帥作用到潛陽的意義
目前,火神派的影響在逐漸擴大,好像以前認為的陰陽平衡正在變成陽主陰從。但是,這個有特色的學派只不過強調和闡明了中醫經典中一個早已存在的以陽為主的學說。在《內經?生氣通天論》裡,陽氣的地位和太陽一樣的重要:“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後來,張介賓在《類經》中發展了內經的認識,在認為陽氣對人體就像太陽對宇宙一樣重要的同時,他在“求本論”中說道:“陰以陽為本,陽存則生,陽盡則死”。更早的《易經》儘管沒有直接用過陰陽這兩個符號,但是闡明了事情的變化生於兩個極端的對立統一,在這種對立又互根的關係中,陽是有權威性的,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說明陽氣對生命活動起推動作用,陰氣呢,處於從屬的地位(“坤元......乃順承天”)。此外,鄭欽安把由離卦的兩個陽爻加上坎卦的一個陽爻所形成的乾卦當做生命的原動力:“人活一口氣,即此乾元之氣也”。吳榮祖教授在“通行十二經”這篇文章裡明確地指出:命門火(又名元陽,真陽)就是陽氣的根源,它的盛衰狀況決定了人體陽氣的運行狀態。《難經》也強調命門火的核心作用,說:“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三十六難)又把原氣說成是“謂腎間動氣者。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本也,呼吸之門,三焦之原”(八難)。趙獻可反對“難經”把命門火放在腎的右邊,提倡命門火必需安在兩腎之間,又把它看作是人體的太極,進一步強調了它的重要性。趙獻可用一陽爻陷於兩陰爻的坎卦來描述命門火,認為它等同於真君,真主,在胎兒的發育過程中出現得比心更早。由此看來,命門火是司先天的根本,在後天的過程中不斷地發揮作用。
示意圖1(缺載)
可見,君火和相火不是等同的,不能同日而語。劉力紅在《思考中醫》一書中,通過豐富多彩的哲學理念,說明君火屬於形而上,相火屬於形而下,君火屬“神明出”的心,(易系辭認為神是無方的),但只有在處於有機世界的相火的幫助下才能確立,相火起著促進各個臟腑系統功能的作用。
鄭欽安也用坎卦來代表命門火,他說道:“坎為水,屬陰,血也,而真陽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為腎,一點真陽,含於二陰之中,居於至陰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種子也。諸書稱為真陽”。真陽又稱為相火、命門火、龍雷火,趙獻可是這樣描寫它的:“此相火者寄於肝腎之間,乃水中之火,龍雷之火也”。
這個根於腎寄於肝的相火常常借用龍的形象來表現。比如鄭欽安說:“一陽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龍之名,一陽落於二陰之中,化而為水,立水之極(是陽為陰根也),水性下流。此後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須知此際之龍,乃初生之龍,不能飛騰而興雲布雨,惟潛於淵中,以水為家,以水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於下也”。龍既代表著一種普愛眾生的強大的力量,又代表著生命的原動力,它是不朽的中國文化的象徵。吐出水來滋潤大地的中國龍跟吐出火來毀滅世界的西方龍是截然不同的,根據鄭欽安的說法,古人用它來表示出神入化、變化莫測的乾天。因為“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而龍能興雲布雨,所以,它也代表了天地之間的交流和天地二氣的流通和轉換。
鄭欽安之所以強調龍的位置(在水,在下)和它頭向下的身姿,是為了突出它潛守的特性,只有在這樣,龍正常的生理活動才能得到保證。這個觀點跟《內經?生氣通大論》中的陽氣密固陰陽才能平衡的看法是一致的:“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相反,陽氣失去了潛守性就意味著陰陽失調:“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可見,收斂性是必不可少的,其目的,正像劉力紅所說的,就是再次釋放能量,發揮作用,讓生命如環無端地延續下去。龍的運動也可以代表大自然的週期變化以及人體的生理活動:冬天,龍潛伏在海底;春天來了,它在滾滾的雷聲中蘇醒過來,騰飛到空中;夏天,它飛到天端,從那裡把冬日聚起來的水分變成雨,灑下來滋潤大地;到了秋天,它又潛入玄水,準備在冬眠中養精蓄銳,恢復力量。
陽氣的潛守性不僅涉及到中醫,也滲透在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首先,《易經》裡認為,統一性遠遠超過對立性,對立性是必要的,但也是次要的。(因為最終的目的是保持一個統一體,否則,機體就會鬆散,以至解體,這很像家庭裡面起核心作用的夫婦關係)另一點,是強調陽氣必須處於陰的狀態。這個觀點,在有陽性特徵的卦中明顯看得出來。比如乾卦(元亨利貞)講究吸取陰的柔軟性,以便發揮自己的動力和創造力,也認為龍必須保持分寸感才能顯示它的能力。通過乾字可以看出來:左邊的一部分保留了一個很古老的意象:太陽正在茂密的樹蔭下冉冉上升,激發著潛藏的能量,上面的十字意味著被阻蘊在地底的蒸汽。這個字在現代的意義上只突出了太陽,而它的古意卻告訴我們:地底下蘊藏著財富,太陽正在用陽氣催發著含苞待放的陰的蘊育力。這種思想在其他一些卦中也表現得很明顯。像二爻(見龍在田)和五爻(飛龍在天)提出有必要聽取“大人”的忠告,也許怕力量太過分,必須有退避的意識。這個意識在四爻也可以看出來(或躍在淵),也說明了沒有退避和潛守,什麼事情也實現不了,或者以後會後悔(六爻說亢龍有悔)。這很像五行學說的生剋概念(三爻告訴人們對人類過激的行為要有警惕)。其次出現了代表火的離卦(離,利貞,亨,畜牝牛吉),不斷地提醒人們不打好堅固的基礎而想提高是有危險的,所以要求在平凡的日常生活當中打下根基。因為只有通過後退和潛守,“離”才能把它的光和熱傳佈到四面八方。從生理的角度看,泰卦和既濟卦體現著和諧的狀態,在漢語裡,人們說“治病必求於泰”。泰卦(地天泰)的構成是天在下,地在上,表現著天氣和地氣之間暢通無阻的交流,也就是陰陽的交媾。這種和諧的交融來自天和地各自所處的位置:天在下,處於陰的地位,這樣可以節制陽的動態的活力;地在上,處於陽的地位,這樣可以激發陰的靜態的沉穩。同時,這種狀態又恰恰是一個健康人的生理狀態的寫照:既堅固又溫和的下面(命門火之宅),既輕鬆又涼爽的上面,正像一座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在陰陽爻分佈均等、各安其位的既濟卦中又一次得到表現:處於下面的火蒸騰著上面的水,使水變成有用的物質,這種蒸騰的現象又讓人聯想到“氣”字。
從另一個方面看,道家的修煉和各種各樣的“吐納”都很講究對陽氣的收斂。不管是強調“力根於足,宰於腰,通肩而形於手”的太極拳(在這裡,人體被比喻成烏龜:穩固的下身相當於方形的龜腹,輕柔的上身相當於圓形的龜背),還是讓練功者把自己的意念想像成“沉在海底的太陽”的靜態氣功,都強調把體內的太陽沉入丹田,也就是鄭欽安所說的“龍之下宅”。這裡唯一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內經》中所描述的心身狀態:“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相反,不正確的訓練會引起所謂“走火入魔”的副作用,這個詞暗示著有那樣一條火龍,一旦失控,瘋狂起來,就會損傷心神(意念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就容易導致五志化火的現象)。因此,練功特別講究體內的氣要通過修煉達於柔和,要避免刻意求成。也說要“練到火候”----這也是老子《道德經》裡所說的“聖人......弱其志”。“火候”這個詞也是一個日常生活裡的詞,熬藥也用到它:表明了能夠提取藥物中有效成分的文火和容易引起藥液向外溢出的武火之間的區別。
陽氣的收斂也表現在人際關係上。有時,中國人的委婉和他們因為每個人的地位不同而態度也不同的行為方式,由於文化的差別,被西方人誤解成不夠直截了當、不夠直率。西方人不瞭解,因為中國人很在乎不損傷別人的自尊心,不讓別人丟面子,也不讓自己丟面子,所以很講究不把自己的情緒表露在外,像俗語所說的“喜怒哀樂不形於色”。這種行為模式也是孔孟道德觀中的“仁”的一個方面,它滲透在中國式的社會關係中,也是保持社會穩定的一個因素。換句話說,過於鮮明地表現自己的情緒,可能引起社會關係的不穩定。從中醫的角度看,也就是“五志化火”的可能性。
以上,我只是想從不同的方面舉一些例子,來說明我是怎麼理解“潛陽”的重要性的。這些例子既不全面,也不夠深刻,但是我想以它們開頭,來引出進一步的思考。
在中醫領域裡,以上“潛陽”精神最好的體現之一,是“潛陽封髓丹”在臨床上的使用。尤其是“火神派”的宣導人吳榮祖老師和他的兒子吳文笛在臨床上使用“潛陽封髓丹”的方法,特別能體現他們重視命門火的生理功能、力求使生命之火潛藏在命門的臨床思路。下面我們會看到:這個代表方劑不僅僅用於“上火”的證候,它在臨床上的使用是既廣泛又靈活的。關鍵是我們必須有中醫的“整體觀念”做指導,而且要把握命門火對激發各個臟系的生理功能是如何發揮著核心作用的。
2.命門火收斂歸源的代表方:潛陽封髓丹
在李杲的《醫學發明》中,記載著具有道家色彩的“三才封髓丹”,“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在方中就是、熟地和,再加、、炙。這個方子當時用來降心火和滋腎水,治療虛火上炎導致的遺精滑精。從它的名稱和其中的“三才”來看,似乎可以想像,它就是現在“潛陽封髓丹”的鼻祖,但是,三才封髓丹治療的情況恰恰相反:是陰虛引起的火旺。
所以,“潛陽封髓丹”並不出自補土派的創始者,而是來自鄭欽安的兩個方子:原來各成一體的“潛陽丹”和“封髓丹”。
前者“潛陽丹”由、、龜板、炙組成,有納氣歸腎的作用,鄭欽安是這樣解釋的:“夫西砂辛溫,能宣中宮一切陰邪,又能納氣歸腎。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為君火之種,補真火即是壯君火也。況龜板一物,堅硬,得水之精氣而生,有通陰助陽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陰目之,悖其功也。佐以補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潛陽”。
後者“封髓丹”也有納氣歸腎的功效,又能補益三焦,鄭欽安寫道:“夫味苦入心,稟寒水之氣而入腎,色黃而入脾,脾也者,調和水火之樞也,獨此一味,三才之義己具。況西砂辛溫,能納五臟之氣而歸腎,調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則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之苦,合之甘,苦甘能化陰。西砂之辛,合之甘,辛甘能化陽。陰陽合化,交會中宮,則水火既濟,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在閱讀《醫理真傳》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個方劑經常用來治療上火的現象,這類現象也被作者叫做“元氣不納”、“元氣外越”、“真火沸騰”、“腎氣不納”、“氣不歸源”、“孤陽上浮”或者“虛火上衝”,意思都是一樣的,指上身的一些症狀:面腫,目病,鼻病,耳癢,口臭,咽痛,咳嗽,面紅等等。為了解釋這些現象,鄭欽安還是用龍來做比喻:“若虛火上衝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陰也),水盛一分,龍亦盛一分(龍即火也),水高一尺,龍亦高一尺,是龍之因水盛而游,非龍之不潛而反其常。故經云:陰盛者,陽必衰,即此可悟用藥之必扶陽抑陰也”。可見這裡形容的虛火都是由陽虛陰盛造成的。因此,虛火也可以來自兩個互相對立的因素,像《內經》所說的“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簡單而深刻地描寫了世間萬物都是由既對立又統一的要素構成的,這個對立統一的原則也同樣適用於虛火的來源:或者陰或者陽。火神派當代的另外一位優秀代表李可老中醫在他所寫的《李可危急重症疑難病經驗輯》中說:“蓋腎為先天之本,內寄命門真火,為水火之臟。腎中水火,共處一宅。水火相抱,陰平陽密......若因外感內傷,致水虧於下,火失其制,古人喻為水淺不養龍,於是離位上奔;或腎水寒極,逼真火浮游於上,致成火不歸源之證”。
吳佩衡先生在臨床上把這兩個方劑結合起來使用,使潛陽丹和封髓丹的臨床應用得到了飛躍的發展,一個降虛火、一個溫腎陽的功效同時發揮了作用。下面是吳佩衡先生的一個醫案,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吳先生在繼承鄭欽安臨床思路的同時,又進一步調動出這兩個方劑的潛力,把傳統用活,為病人服務。
吳佩衡醫案:
病人男,三十二歲,患齦縫出血己久,牙床被爛,齦肉萎縮,齒搖鬆動,且痛而癢,服滋陰降火之品罔效。余診之,脈息沉弱無力,舌質淡,苔白滑,不思水飲。此係脾腎氣虛,無力統攝血液以歸其經。齒為骨之餘,屬腎,腎氣虛則齒枯而動搖。脾主肌肉,開竅於口,脾氣虛而不能生養肌肉,則齦肉破爛而萎縮。氣者,陽也。血者陰也。陽氣虛則陰不能潛藏而上浮,陰血失守而妄行於血脈之外。法當扶陽以鎮陰,固氣以攝血,俾陰陽調和則血自歸經而不外溢矣。擬方潛陽封髓丹加黑薑 、治之。
附片60克、西20克(研)、炮黑薑26克、上10克(研末泡水兌入)、焦6克、炙10克、龜板13克(酥,打碎)
服一劑稍效,三劑血全止,四劑後痛癢若失。連服十劑,牙肉己長豐滿,諸證全癒。
按:,溫補下焦命門真火,扶少火而生氣,納氣歸腎,龜板、斂陰以潛陽,黑薑、炙溫中益脾,伏火互根,並能引血歸經,故此方能治之而癒。余遇此等病症,屢治屢效,如見脈數飲冷,陰虛有熱者,又須禁服也。
潛陽封髓丹的使用根據臨床的需要不斷發展,又不斷地經過臨床實踐的檢驗。這些調整是從吳佩衡先生開始的,經他的孫子吳榮祖老師的臨床實踐延續了下來。起初,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了兩味藥:和。關於前者,《本草求真》寫道:“味苦而溫,功專入腎補骨,且能入心破血。是以腎虛耳鳴、久瀉、跌僕損傷、骨痛、牙痛出血、無不用此調治”。《藥性論》中更是指出可以治上熱下冷的病情。關於後者,《本草備要》中說:“之辛能行水氣以潤之(《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雖手少陰引經,乃足少陰本藥”。善於溫散太陽少陰兩經之寒。到了這個階段,潛陽封髓丹的組成有八味藥,但吳榮祖老師總是習慣再加上三味藥:
(1)。《本草經讀》中說:“能引逆上之火,氾濫之水”;
(2)。起潛陽的作用。通過鄭欽安的描述,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兩味藥的應用,在它們的收斂潛鎮的基礎上,作者這樣解釋說:“取龍、牡有情之物,龍稟陽之靈,牡稟陰之靈,二物合而為一,取陰陽互根之意,加者,取其助真火以壯君火也”;
(3)炒。炒和巧妙的配合充分體現了補土伏火(火無土不潛藏)的道理。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吳老師喜歡用鄉間燒火的方法做例子:寒冬的夜晚,農民們上床以前,在爐床裡堆上一些土或者灰,既能保溫,又不讓火燒得太快。第二天起來一吹,便又能把火吹旺。鄭欽安在“附伏火說”裡解釋道:“如今之人將火煽紅,而不覆之以灰,雖焰不久即滅,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藥,立一方,皆有深義。”他認為合不但有“先後並補之義”,而且有“伏火之義”。補土伏火法也通過龍的形象反映出來:“如坎卦之龍,初生之龍也,養於坤土之中,故曰:‘見龍在田’,雖無飛騰之志,而有化育之功。是水也,無土而不停蓄,龍也,無土而不潛藏。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龍,而水不至寒極,地得龍潛,而地即能衝和,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這個道理在四逆湯的組方中也體現了出來:本身的功用就可以降陽虛引起的虛火,炙則起到了劉力紅在《思考中醫》裡所說的溫煦作用,可以避免“遇火即飛,見火即炎”的現象。
另外還有一些加減,如加,《名醫別錄》中說這味藥有“安魂魄,鎮下焦”的功效,既有重鎮性能又溫暖腎臟。還有鎮肝潛陽的(這裡應用“去性取用”的原則)。這些加減儘管不是最主要的,但吳老師的臨床實踐證明了它們可以發揮收斂命門火的作用。
這裡簡要地回顧了“潛陽封髓丹”在臨床運用中的發展軌跡,它的主要功用是:收斂由於陰寒盛而上浮的命門之火。
示意圖2(缺載)
這樣,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可以用這個方劑來治療鄭欽安叫做“孤陽上浮”的上有假熱、下有真寒的證候了。這種病理現象跟生理的金字塔恰恰相反。在中國,老百姓形容咽痛、口腔潰瘍、目赤痛、牙齦出血、面紅而熱等等症狀,就用“上火”這個詞,但是常常誤以為是陰虛、實熱造成的,所以吃苦寒的黃連、板藍根或者滋陰降火的知柏地黃丸,而不知道對這種火不能採取清法或者下法來解決,因為這樣會損傷陽氣;更不能用滋膩的養陰藥,因為那就等於雪上加霜。正確的辦法是引火歸源。為了讓病人更好地理解,吳老師習慣用逆子和賊子來做比喻:命門火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上炎,就像一個不守規矩、不孝順的兒子,他導致家庭關係的不和諧;對他,當然不能採取扼殺性的懲治,而應該用教育的方法,把他引回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就跟引火歸宅是一樣的道理。對代表實熱的“賊子”,應該採取嚴格的措施,像在中藥中的苦寒折熱法、釜底抽薪法等。
吳老師在臨床上看到過許多因為誤診誤治、病情複雜化、長期不癒的患者。誤診誤治的原因是一個雙重的誤區:1-以為西醫的炎症等於中醫的火熱;2-以為上身的熱象都是由實熱或是陰虛造成的。
下面是吳文笛醫生的一個醫案,它提醒大家千萬不要把中醫的思路西醫化(這裡具體地說:咽痛就被認為是實熱、陰虛),這種公式化的看法已經離開了中醫的一個基本原則: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醫案:
病人:女,55歲;患化膿性喉炎幾年,吃了抗菌素後發生過敏性反應:手足紅腫,耳朵癢,噁心,舌麻而腫,最後昏厥。急診住院,治療後,過敏現象消失,但病人呈現面唇蒼白,咽痛(從小就有),伴有阻塞感,頭痛頭暈,這些症狀晚上加重,烘熱,頭、手出汗,冬天四肢冰涼,大便乾,每天4次,小便黃、氣味重,白天10次,夜裡5次,夢多,腰痛,疲倦嗜臥,舌青、胖大,苔白、膩,根部淡黃,脈細、沉、寸旺。
診斷:少陰咽痛證
證型:腎陽虛、虛火上炎、中焦濕阻
治法:溫腎陽,降虛火,除濕
藥方:潛陽封髓丹+苓桂朮甘湯+紫石英、射干、桔梗、公丁
病人吃了這個方子三、四天後,病情明顯好轉,很快就出院了。
分析:
儘管急救階段已經過去了,但這個過程為我們認識疾病的本質提供了不少珍貴的資訊。抗菌素大多數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真正的熱毒(實),一般是見效的。但是在這裡,用了抗菌素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出現了亡陽的反應:(1)腎陽虛脫,耳朵癢;(2)脾陽虛脫,手足(陽之本)、唇紅腫;(3)心陽虛脫,舌腫、昏厥。這時,病情的發展已經有了陰陽離絕的傾向了。因此,整個誤療的過程揭示了疾病的本色:水寒(見舌,少陰脈以及尿頻,腰痛,疲倦嗜臥),患者有先天不足的基礎(母親有喘證,她本人從童年起就有咽痛)。舌苔表現了中、下焦的濕邪。當然,我們不應該被假熱的症狀所蒙蔽:烘熱、咽痛、大便乾。要特別注意的是兩點:(1)脈本身在這裡反映出病情的過程及本色(但四診合參是必不可少的):沉細指少陰病、寸旺指虛火上浮。(2)晚上加重的症狀反映了陽氣一晝夜的變化,像《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所描寫的那樣:“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在這裡,“邪氣獨居於身”所指的就是體內寒盛,寒盛一分,龍也盛一分,寒高一尺,龍也高一尺。
3.潛陽封髓丹廣泛的臨床應用:命門火對人體整個生命系統的作用
潛陽封髓丹對虛火上浮的確有很好的效用,但是它的臨床應用遠遠超出了這個範圍。原因是雙方面的:
(1)命門火一旦離開了它的生理位置就可以到處跑,吳老師習慣用壓力鍋來形容這個現象:蒸汽從鍋的每個孔向外衝,在人的生理上,這些孔就是人體的九竅。
示意圖3(缺載)
此外,命門火往各個方向遊越的現象鄭欽安早已講過,他寫道:“真龍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人令病。在上則有牙痛、喘促、耳、面腫諸症,在下則有遺尿、淋、濁、帶諸症”。
臨床摘錄:
有許多口瘡潰瘍的病人吃潛陽封髓丹後見效;對兼有大便乾燥的病人可加酒大黃;如果病人潰瘍厲害,可以把湯劑晾涼後再服,以免刺激病灶;對虛火上衝導致的目赤、牙齦出血、耳鳴等症狀,吳老師用‘潛陽’也是行之有效的。對虛火下衝的情況,如有尿頻、尿急、量少、色清、伴有熱感的患者,吳老師用‘潛陽’加白茅根、白花蛇舌草;也可以用它來治療尿血、肛門或陰道有熱感。但虛火衝往各竅的最有代表性臨床例子是兩個有狐惑病的患者(口腔、咽喉、肛門、外生殖器的潰瘍加煩躁),對他們用‘潛陽’加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刺蒺藜、蛇床子,療效也是比較理想的。
(2)從整體的生理功能來說,命門火對人體的各個系統都起著核心的作用,正像房屋裡的鍋爐,燒得屋子裡暖洋洋的,為安康的生活提供了物質基礎。
示意圖4(缺載)
下面我想簡單地介紹一下潛陽封髓丹的臨床使用範圍及其醫理和病機,當然,這個介紹是不全面的。
根在北......
冬天時命門火的收斂是最突出的(《內經?四氣調神論》曰:“冬三月,此謂閉藏”),以石脈來體現,如《內經?脈要精微論》所說的“冬應中權”或者“冬曰在骨,蟄蟲固密”。如果命門火失去了收斂特徵會導致多種多樣的病理變化,像下焦的腎。
示意圖5(缺載)
醫案1
病人:男,73歲;全身水腫(西醫診斷為腎盂腎炎、腎結核),伴有惡寒,腰冷痛,有時背熱,尿頻、有熱感,納呆,口燥,咽痛,舌紅略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吃過補養藥後上火的症狀加重,清熱藥他受不了。
診斷:水腫,腎虛虛火
潛陽封髓丹+生龍牡各15克、炒15克、15克、15克、20克、15克、20克、10克。
服藥一周後,症狀都有所減輕,患者恢復了一些力量,守方加10克、佛手15克、20克、15克、15克、20克、炙麻根15克。
一個星期後病情穩定,出現輕微的眩暈,守方加15克、15克、30克、15克、15克、20克、炙麻根15克。
分析:
雖然腎陽虛的表現是突出的(水腫、惡寒、腰冷痛、舌有齒痕、少陰脈),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容易迷惑人的熱象。不過,這裡的熱象是由龍火上浮引起的。通過用藥可以看到,治療涉及到了所有參與水液代謝的臟腑。儘管主要針對的是腎臟,以便調動下焦‘如漚’的功能,但是其他臟腑也兼顧到了(體現‘提壺揭蓋法’,就是說通利水之上源;、健脾燥濕滲水;佛手、理肝之氣分血分;利尿解毒,用在這裡體現了“去性取用”的原則)。這種治法明顯地體現了整體觀,也符合《內經?經脈別論》中的思路:“精水四布,五經並行”。黃元禦在整體觀念、系統觀念的基礎上,很強調木對水液運行所起的十分重要的、但又經常被人忽略的作用:“腎者胃之關也。蓋水穀入胃,脾陽消磨,化為霧氣,上歸於肺(肺主氣)。肺金清降,則化精水,精藏於腎,水滲於膀胱。膀胱通利,川瀆注泄,則胃無積水,而土不傷濕。而水之所以下行者,肝氣泄之也。肝為風木,其性疏泄,水滿膀胱,泄以風木之力,故水道流暢而不癃。而風木之生,全由水中之陽,陽根左旋,溫升而化乙木故也”。
醫案2
病人:男,72歲;腰椎間盤突出引起走路困難,因而住院。腰痛牽連到大腿,伴有冬天四肢麻木、有冷感,飲水後很快就需要小便,口乾,口苦,有時上火(口腔潰瘍、咽痛),舌紅,苔薄白,舌下靜脈突出,脈弱,右關略弦。
診斷:腰痛,上熱下寒
潛陽封髓丹+補腎湯(15克、20克、15克、15克),加炙麻根15克、10克。
吃了一周藥後腰痛明顯的好轉,守方加健脾除濕之、、和行氣血之佛手、。
分析:
腰為腎之府,但只有命門火收斂得好,腎臟才能強壯腰部,使腰部既有力又溫暖。鄭欽安說:(腰痛)“此腎中之陽不足,而腎中之陰氣盛也。夫腰為腎之府,先天之元氣寄焉。元氣足則腎臟溫和,腰痛之疾不作”,接著,還是在《醫法圓通》裡,他對一見腰痛,不辨證就盲目開滋陰之品的‘市場醫生’表示不滿。也許這些“下工”不知明腎為至陰之臟,寄有先天真陽,一陽藏於二陰之中,所謂陰虛,大多數非專指腎中之水虛,實兼指腎中之陽虛(鄭氏曰:“男子所虧者腎中之陽”)。
還可以注意到,炙麻根的應用源於吳佩衡先生,目的是溫腎、散腰部之寒,具有火神派很注重的動性,但在這裡完全失去了發汗的功能。
臨床摘要:
潛陽封髓丹不僅僅治療腎所主的腰,也可以治療腎功能失常而導致的其他病變。比如腎主生殖功能:像一位患有早洩的36歲的男子,伴有疲倦、腿軟、口乾、汗出,用‘潛陽’加補腎湯、炙麻根、黃芪;又可針對不孕症:吳老師很強調生殖器官的環境要好,說子宮很像有陽光照耀的山谷,陽光充足是植物繁茂的前提,否則植被不能長出,而子宮裡的陽光就相當於真火所帶來的溫煦;另外一個例子是一個患有遺精的24歲的病人,因為體力、腦力勞動繁重造成了腎陽虛,加上手淫無度導致封藏失常。“潛陽”對司二陰的功能也有很好的作用,不管對尿頻、尿急(命門火回到了生理位置就能溫暖和促進膀胱的氣化)還是對大便溏薄、失禁(不僅因為腎不能控制後陰,而且因為真火浮游在外,溫不了脾土)。基於腎開竅於耳,‘潛陽’對治療耳鳴、耳聾經常很有效。吳老師也用過它來治療腎結石,也不一定加化石治標之“三金”,最主要的還是治病必求於本。對一些需要用激素療法的腎病,補充‘潛陽’既能固本,又能避免激素導致的副作用,像骨頭損傷(在命門火處於正常生理狀態的情況下,腎能更好地發揮司骨之能)、面腫、皮疹(腎有力量排除水毒)。對一些代謝性疾病,像西醫的糖尿病,中醫經常把它診斷為消渴,內科書中解釋說燥熱為標、陰虛為本。但這裡的熱(火)是由陽虛造成的,所以恢復了命門火的生理功能,就能很快地減輕患者乾燥的症狀(有時乾燥症狀被誤解為病的本質,即使是這樣,乾燥也具有兩個方面:陰和陽),又可以增強腎的封藏功能。當然‘潛陽’所治療的範圍很廣,有數不勝數的臨床實例,在這裡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全面闡述,但是可以說,用來補充治療直腸癌和膀胱癌、甲狀腺疾病(甲亢、甲減)、多發性硬化症(水無真火則寒,土則濕,木則鬱)、紅斑狼瘡、貧血(根據河圖,天一生水,就是說陽一生,陰則長,因此,血的生化不在於它本身,而是有賴於作為“血之帥”的氣,或者從一個更高的層次說,就是陽)等等這些疾病,“潛陽封髓丹”都能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好轉、穩定、有時是治癒。
向左升......
冬眠的目的就是讓種子、動物恢復足夠的能量,春天來到時再生(《內經?四氣調神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同理,人體中的真火收斂在命門,就可以幫助春天肝臟的生發活動,這個現象通過略弦的脈搏可以感覺到。《內經》說“春應中規”,“春曰浮,如魚之游在波”,著重說明了春天體內的氣要生發。另一方面,水無真火則寒,不能溫煦肝木而木則不達。這個現象也是“乙癸同源”的一個方面(陽的一面),卻經常被人忽略(一般只知道水涵木----陰的這一面)。它導致的臨床病變是多種多樣的,這裡只拿眩暈做一個例子。
示意圖6(缺載)
醫案:
病人:男,72歲;眩暈,頭重壓感,如戴帽(他的高血壓最近不斷加劇),他吃過很多勾藤飲等滋陰平陽的藥,無效。目前冬天惡寒,肢冷,遇寒腿抖。兼症:大便隔天一次,需用輕瀉劑,口乾苦,想喝水,小便清長,易咽痛,舌青嫩,苔淡黃、膩,口粘,寸、關脈浮略數、尺弱。
診斷:眩暈,虛火上浮,濕邪內停
潛陽封髓丹(包括炒15克、生龍牡各15克)+二陳湯+15克、20克、20克、佛手15克、10克。
通過治療,血壓保持在穩定狀態,症狀消失,病人仍繼續吃藥。
分析:
面對這樣一個病情,一些醫生會馬上把西醫的診斷認作是中醫的陰虛肝風,而吳老師卻主張“引龍歸海”,認為風是由於肝缺乏溫暖而鬱所造成的。《內經?至真要大論》的“病機十九條”裡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指明了風象跟肝的關係,然而,必須進一步仔細地觀察,才能知道應該從哪個方面著手:陰還是陽。這裡的假熱除了口乾苦、易咽痛以外,還表現在對選方十分關鍵的脈象上:診病時是冬天,生理脈應該象石頭一樣的往下沉,可是病人的脈出現寸、關浮而略數、尺弱,這反映的是寒盛龍火無斂而浮的現象。另外,有些醫生很可能針對濕邪施治(頭重、苔膩、口粘),但是吳老師的臨床實踐教導我們:治病必求其本,這裡的本在於陽虛(見寒象),虛火上浮(包括頭暈)。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的同時,他也並不忽略次要矛盾:濕邪導致的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所以用了二陳湯。如果不加二陳,龍火由於濕邪的阻礙就不可能回歸到下宅,這很像溫病裡的加減承氣湯的使用(增液、宣白、陷胸、導赤、新加黃龍湯):只用承氣湯,因為有其他因素的阻礙,大便還是排不出來(陰虛、痰熱阻肺、痰熱阻胸膈、水熱互結於膀胱、氣津兩虛)。這裡的眩暈有三個交織在一起的原因:虛火上浮(主要矛盾),腎不能暖肝引起的肝風,阻礙清陽上升的濕邪(也可以說是鄭欽安用了很大篇幅解釋的現象:濁陰跟著虛火上衝)。
臨床摘要:
拿一位最近得了中風的70歲的男子為例(腦出血、有高血壓和失眠的病史),留有走路困難的後遺症,肢體麻木,伴有背惡風寒、汗出,舌青、舌下靜脈突出,苔白膩,有明顯的上熱現象:寸脈旺,口腔潰瘍,吃熱性食品後咽痛。這裡用‘潛陽’的目的在於把引起高血壓和失眠的虛火引歸下元,結果它可以溫煦‘陽的氣壓計’:督脈。另一個病例是一位60多歲的男子,患帕金森綜合症,表現為走路不穩(抖動不突出),也呈現目赤、寸脈旺,吃‘潛陽’方持續到現在,走路已經穩定了。這是因為,命門火收斂之後,木氣能正常的生發了,風就自行熄滅了。因此,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風總是由陰虛陽亢、熱盛造成的嗎?還是寒氣本身也能引起風呢?‘潛陽’對鬱證、情緒不穩定也有良好的療效,這也是因為它可以溫煦和促進木的生理活動,使木條達而不鬱。這裡的問題是肝寒,一種大學裡學得很少、但吳老師十分重視的臨床常見的病情(很多有煩躁的女病人呈現寒象的病理狀態),這又涉及到吳老師常用的另外一個方劑、也是另外一個題目。黃元禦也注意到肝寒能引起煩躁、善怒的病理狀態,他在《素問懸解》裡寫道:“水中之氣,是謂陽根,陽失蜇藏之位,則陽根寒陷,不能溫生乙木,肝氣當代子布治,而生氣虧虛,發達不遂,是以善怒”。‘潛陽’還對帶狀皰疹導致的頭頂、頭兩側火辣辣的疼痛很適用,說明這一類的熱疼不都是肝膽濕熱造成的(瀉肝湯證),也存在著陽虛引起虛火的原因。最後一點,還可以用‘潛陽’來治療脇痛,黃氏簡明扼要地說明了病機:“相火不蜇,甲木逆衝,故痛生心脇”。
到南頂......
到了夏天,春天始發的溫煦上升的生機達到了極點(夏至之前),大自然呈現著豐茂的植被(《內經?四氣調神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在人的體內,生理活動非常亢奮,通過脈也能反映出來:《內經》所介紹的“夏應中矩”、或者“夏曰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形容的就是夏天的榮盛。但是,只有下面的命門火收斂得好,上面的生理活動才能保證是正常的。否則,會導致不同的病理狀態,包括心腎失調。通過未濟卦可以看出火在上、水在下、互不相和的狀態:正常的生理聯繫消失了。
設意圖7(缺載)
醫案:
病人,女,59歲;失眠幾年,因為跟女兒關係不和諧而心事重重,伴有耳鳴、口臭、目赤、舌胖淡紅、苔黃膩,脈沉細弱。
診斷:失眠(過思傷脾>寒濕內停>阻礙心腎交合),加肝氣鬱結。
潛陽封髓丹(包括炒15克、生龍牡各15克)+15克、15克、20克、炙10克、15克。
服了一周藥後,失眠和耳鳴好轉,寸、關脈略弦,守方加佛手15克、10克、20克、15克。一周後病情穩定,目赤的症狀沒有消除,守方加佛手15克、15克、10克、15克。
分析:
這裡治療的主導思路是引火歸源,以求安神;因為病機在於水寒、龍雷火上浮攪擾心神。除了這個主要矛盾外,還需要考慮濕邪(所以用、、),肝鬱(佛手、小茴香、)這些次要矛盾。這樣的方法跟只考慮標而忘記本、只用些寧心安神藥(棗仁、柏子仁等)的淺薄的療法是兩回事。另外應該注意到,即使睡眠穩定了,也還應該繼續吃中藥,因為沒有消失的目赤說明虛火還沒有完全收斂。可見,吳老師臨床上遇到睡眠問題時,不一定是從“心藏神”著手,而是把病情歸結到陰陽這個大綱。如《內經?大惑論》裡通過衛氣的循行解釋失眠的病機:衛氣無法進入陰則目不冥。而阻礙衛氣進入陰(指體內)的原因很多,包括寒盛相火上浮。還是一句話:治病必求於本。
臨床摘要:
用‘潛陽’來治療失眠真正體現了“治病求本”的問題,用治標的寧心安神法儘管也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常常病情不穩定,容易波動。吳老師也用‘潛陽’治療過手掌熱,手掌主要是手少陰心經及手厥陰心包經的部位,這個症狀經常被看作是陰虛火旺(症狀有五心煩熱)。但是在這裡,手心熱是由真陽欲脫造成的,也不一定都是危急病。對許多常伴有心慌的心臟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一旦辨證準確就可以用‘潛陽’來幫助心腎的交合。有時病情穩定後,可以繼續吃代表離卦的補心湯(陽爻:、,陰爻:)來善後。虛火向上的病理情況中,也可能有君火同時上炎而導致舌頭潰瘍(舌為心之苗),這種情況跟心火亢奮的明顯區別在於:‘潛陽’證中有下寒,而“心火亢奮”中沒有。這又讓我想起剛接觸到火神派的時候,常跟吳老師上“解惑課”,吳老師總是誨人不倦地回答我的問題。我上來就問的一個問題正是:是否可以用交泰丸來代替封髓丹?吳老師回答我:用和的交泰丸目的主要是讓心腎相交,清心火(實火,通過),達到安神,但封髓丹針對的不是君火,而是來源於下焦(腎)的相火,問題在寒盛陽虛(的作用入腎,它的苦味正適應腎的生理特徵:“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往右下行……
夏至一過,大自然中一陰生,這正體現了物極必反的陰陽轉化規律,隨著秋天的到來,陽氣逐漸地收斂。(《內經?四氣調神論》曰:“秋三月,此謂容平”)清肅下降的秋氣在大自然中以葉落為標誌,在人體,表現出金的肅降特性,反映在‘秋應中衡’、‘秋曰下膚,蟄蟲將去’的脈象上。這是一個陰陽幾乎平衡的狀態,但是在裡面,陰的趨勢向上,陽的趨勢向下,為相火的冬藏準備條件。但是,如果命門火失去了它的生理功能,就會影響這種內斂的過程,主要導致肺宣發肅降的失調和它司呼吸、合皮毛的生理功能的異常。
設意圖8(缺載)
醫案(筆者的一個病人):
女,法國人,68歲,從小就有咳嗽(經常得支氣管肺炎、父親有哮喘),遇乾燥、多風的天氣減輕,秋、冬天氣寒濕時加重。其他症狀:少氣,吸氣短,白痰,容易咳出來(發作時咳黃痰),胸中有壓迫感,精神緊張時加重;有時口臭,唇邊皰疹,牙齒鬆動,從小一直覺得身體內有熱感,出汗,食欲及消化一般,偶爾打嗝,大便一天1到3次,夜裡小便多,長久以來有疲勞感、身重感,腰軟,膝關節痛,口渴,晚上想喝水(常溫),以前月經量多,色紅,血塊多,少腹痛。望診:面紅如妝,舌胖、嫩、青,苔膩淡黃、灰,舌下靜脈突出。脈遲弱、寸略滑浮。
診斷:咳嗽;上熱下寒,痰濕阻肺
治法:溫水降火,除痰宣肺,佐以疏肝
潛陽封髓丹+三子養親湯+生麻絨、佛手、、。
吃了2周的藥後,咳嗽明顯好轉,痰基本消失,精力更好一些,口臭、口渴也減輕了。胃部的不舒服和少氣還在,守方去掉萊菔子。到現在病情穩定,但還需繼續服藥。
分析:
《素問?咳嗽論》曰:五臟六腑皆成咳嗽,非獨肺也。這位病人似乎表現出了一系列的熱象(口臭、皰疹、面紅、身體有熱感),在這樣的情況下用熱性的不等於火上加油嗎?如何解釋呢?首先有必要辨別真偽,就是說病情的本質和可能出現的許多帶著假像的‘標枝’。腎臟之虛表現得比較明顯:吸氣短、腰軟、膝關節痛,夜尿、少陰脈,但熱感和面紅讓人容易混淆真假。通過細心觀察可以發現,這裡的面紅實際上更像是在臉色蒼白的基礎上塗了一層紅色,像化妝品一樣。這樣的面色已經失去了《內經?五臟別論》中所強調的光澤和隱秘不露之色,用“縞”這個字形容臉的五色是指各臟腑的色能從這種白色裡透出來,表明臟腑的生理功能正常。這裡的情況不一樣,因為在蒼白無澤的基礎上出現了紅色,表現出陽虛的虛火,而不是陰虛的虛火,否則紅色會更深,只局限於兩顴。關於從小有熱感,是在總感到疲倦和患肺病的基礎上,是不是等於先天不足呢?總之,這個症狀跟《傷寒論》11條所說的情況是吻合的:“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這段話說明熱像是假象,病的本質在於體內的寒。《傷寒論》中的許多條文都提到了假熱的現象(命為‘客熱’),如想吃冷的(120條),脈數(122條)等等。一旦弄清楚了這個比較難懂的真寒假熱的機制,其他症狀就容易解釋了:如口臭、皰疹、牙齒鬆動、寸脈浮而滑;滑也體現了上焦的痰濕(包括咳出的痰、苔膩黃,黃色是土色,濕色,加灰就說明濕邪在往寒化)。另外,在這裡也不能忽略木鬱之象(胸部壓迫感,緊張時加重,食欲消化一般,打嗝),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1)命門火不足,不能溫煦肝木;(2)患慢性肺病的過程中,剛臟之肝會趁虛刑金;(3)肝的疏泄功能對全身的氣機(包括肺的宣發肅降)起著舉足輕重作用。所以,要加理肝之氣血的佛手、。這樣做正是履行了《內經?至真要大論》的話:“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
作為這個病案分析的補充,我想引一段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的話:“咳嗽、喘促、自汗、心煩不安、大便欲出、畏寒者,何故?答曰:此真陽將脫,陰氣上干清道也。夫咳嗽、喘促一症,原有外感內傷之別。經云:‘咳不離肺’。肺主呼吸,為聲音之總司,至清至虛之府,原著不得一毫客氣,古人以鐘喻之,外叩一鳴,內叩一鳴,此內外之分所由來也......損傷真陽之咳者,陰氣必盛,陰盛必上干清道,務要看損於何臟何腑......要知真陽欲脫之咳嗽,滿腹全是純陰,陰氣上騰蔽塞太空,猶如地氣之上騰,而為雲為霧,遂使天日無光,陰霾已極,龍乃飛騰”。
臨床摘要:
針對咳嗽有痰的情況,吳老師常強調命門火歸源的重要性,因為,如果它處於正常的生理位置,就可以充分的溫煦土、補益土(補火生土法),恢復土的運化功能。補益是雙方面的:首先截斷生痰之源(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然後培土生金。對皮膚病,‘潛陽’也經常是用之有效的:可治療痤瘡、銀屑病、熱光性皮炎、瘙癢症等等。其中的機理,首先可以說是有了真火的溫煦、促進作用,才能達到‘上焦如霧’的生理狀態,也就是說使肺能宣發肅降,把津液和衛氣充分疏布到皮毛(肺合皮毛)。不過,有時這樣的解釋還僅僅只涉及到標,為了抓住本,還必須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皮膚病常常是由濕加風積於皮膚而造成的,如果命門火處於良好的生理狀態,它既可以溫煦脾土,避免產生濕邪,又能暖疏肝木,避免出現風象。當然,黃氏的這種解釋(水寒、土濕、木鬱)並不能全部概括皮膚病的病因病機,臨床實踐證明,實熱引起的皮膚病同樣是存在的。另外‘潛陽’對咳血也見效(+、懷、槐花、、等);還可以用來治療肌衄,像一位女患者,因為血小板減少服用了激素,結果導致皮膚下出血,伴有怕熱(但衣著比較厚,見傷寒論11條)、咽痛、舌嫩淡、苔淡黃膩,少陰脈,寸旺,用‘潛陽’治療有效,原方加血餘炭、炭、棕櫚炭,棗皮、二陳湯等。
在中央立土……
至於土和命門火的密切關係,完全體現在了補火生土法裡。這裡的“補火”不是指心和脾的相生關係,而是針對命門火而說的,常常以砂鍋代表土和下面的炭火代表元氣來比喻,脾胃無元氣則無法腐熟運化,從而導致濕邪內停(或者加寒)、升降紊亂。
設意圖9(缺載)
醫案:
病人:女,27歲;胃下垂,感覺腹脹往下墜,胃痛、吃冷東西後加重(也有胃炎、十二指腸炎),大便秘結,怕冷,痛經,吃辣後咽痛,舌紅略暗,苔薄白,脈細、寸、關略數、尺沉弱。
診斷:胃緩;脾腎兩虛,虛火上炎
潛陽封髓丹(包括炒和生龍牡)+公丁、炮薑、、、、炙麻根。
服藥一周後胃痛、重脹感減輕,但隨著情緒波動疼痛還會出現,大便變為每天3次,偏溏,脈沉細,關略弦,繼續補命門火,健脾暖肝,順氣,新方:加味吳萸四逆湯。
分析:
凡是臟器下垂都會讓我們考慮到脾氣下陷,想到用補中益氣湯,但在這裡,這樣用藥會像吳老師說的“隔靴搔癢”,太表淺。因為主要矛盾不是脾氣虛,而是命門火的不足(怕冷、脈細沉)及上浮(咽痛、脈略數)。只有可以把陽氣從寒水中引上來,讓它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補中益氣湯沒有力量解決寒的問題。這個醫案中還存在著一點很值得一提:就是大便的問題。病人原先有大便秘結(這裡是寒秘,像冰塊妨礙著大腸,放慢了腸蠕動。所以大便秘結不等於熱)然後,吃藥後變得偏溏、每天3次。這種現象在治療的過程中經常出現,特別是土有問題的時候,醫生不要不知所措,而應該仔細觀察病情,把大便問題和其他症狀進行比較。常常是儘管出現腹瀉,可同時食欲、精力都有好轉。吳老師喜歡用淌淩現象做比喻,就是說河冰融化後冰塊被河水運往下游,正像命門火恢復生理功能後能把體內的寒陰通過大便排出去。《傷寒論》太陰病把這個現象叫做“脾家實”,278條曰:“......至七八日,雖暴煩十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唯一的區別在於仲景所介紹的情況不一定是通過治療,可以是通過人體本身的調節機能實現的。這裡是病人吃藥後的反應,就像鄭欽安在醫法圓通、服藥須知裡所說的:“但初服辛溫,有胸中煩躁者,有昏死一二時者,有鼻出血者,有滿口起泡者,有喉乾喉痛目赤者,此是陽藥運行,陰邪化去,從上竅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為準,即吃一二口冷水皆無妨。服辛溫四五劑,或七八劑,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輟,此是肺胃之陰邪,從上出也,切不可清潤。服辛溫十餘劑後,忽然周身面目浮腫,或發現斑點,痛癢異常,或汗出,此是陽藥運行,陰邪化去,從毛竅而出也,以飲食漸加為準。服辛溫十餘劑,或二十餘劑,或腹痛泄瀉,此是陽藥運行,陰邪化去,從下竅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數日,飲食懶餐,三五日自已”。總之,這個排邪機制可以這樣來解釋:‘動陽藥’+身體陽氣的運行=引起身體明顯的反應。還值得注意的是,對虛火導致的熱象李東垣採取有名的“甘溫除熱法”,用補中益氣湯或者升陽散火湯,始終離不開中焦;而吳老師的方法是直接從下焦的命門火入手(中焦的根在下焦),常用‘潛陽’。
臨床摘要:
對流口水,‘潛陽’加益智仁、、、炒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這個用法啟發了我們一個思路:如果治脾沒有成功,就可以考慮到腎,這樣腎陽會溫煦脾陽,脾就能攝涎液、腎能封唾液。同一個方劑既能治療腹瀉(如‘潛陽’+桃花湯)又能治療便秘(+、、、火麻仁),這充分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原則,因為只要抓住了病機,就能靈活地,廣泛地用同一個方劑,幾乎不存在什麼限度,什麼緣故呢?關鍵就在於抓住了陰陽之大綱,便不會被形態多端的次要症狀牽著鼻子走。如《內經》所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結論
儘管潛陽封髓丹不是什麼靈丹妙藥,但依據中醫的整體觀念和抓住根本病機(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則來使用它,它覆蓋的臨床範圍就是十分廣泛的。劉力紅在《思考中醫》中,引述了《皇漢醫學》裡一句非常有價值的話:“醫有上工,有下工。對病欲癒,執方欲加者,謂之下工。臨證察機,使藥要和者,謂之上工”。吳老師就是這樣通過他的醫案,在錯綜複雜的臨床症象中,教給我們可以遵循一個主導思路,抓住病症的主要矛盾,同時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多種多樣的‘標’)。這種從主要矛盾著手而整體施治的方法(臨證時只涉及某一個臟腑系統的情況是很少的)完全體現了張仲景的一句話----也是為後世醫家打好辨證論治基本功的一句關鍵的話----:“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在實踐中,吳老師經常採取黃元禦的“水寒、土濕、木鬱”思路,這也許說明了他在不斷地探索怎樣從高屋建瓴的角度抓住病機,總之,他的臨床實踐正符合《內經》所說的“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的方法,時刻提醒我們:要透過表像抓本質。另外一點,基於命門火對各個臟腑系統的溫煦和促進作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把少陰和少陽當作人體之樞,強調水和木在生理功能中的重要地位。
最後,我想說幾句“潛陽封髓丹”題外的話作為結束。這是我在跟隨吳老師學習的過程中,看老師怎樣靈活地使用經方、力圖理解老師的臨床思路的同時,獲得的一些感受:
(1)目前,吳老師和他兒子吳文笛運用經方、尤其是運用傳統醫學的思路,能行之有效地減輕現代人的病痛,這充分說明了傳統知識的活力和它超越時代的適應性,也證明了老子所說的話:“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2)中醫的整體觀念和它跟中國古代哲學的密切關係決定了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各方面都是分不開的----包括哲學、易經、風水、天文、養生、練功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不同角度(社會、自然、精神等)認識人的複雜性。《內經?著至教論》中說:“夫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見,如果真正想把中醫這顆美麗、芳香的碩果獻給全球,為全人類服務,就有必要讓它回歸到自己的土壤中去,離開了它自身的‘理’(道理、理論),中醫就會失去光彩。所以,一定要讓中醫保持自身的發展規律而不應該西醫化(這個涉及到認識論);
(3)從吳老師應用方劑的思路可以看到學習經典的關鍵性。也許應該承認,古典醫學文字更切合今天的臨床實際。有趣的是,後世的醫家們即使對古人的意見不一、存有疑問,但始終保留著經典的原文,其結果,是中醫形成了一個緩慢的、層層遞進的發展模式,這個過程給每位元醫生根據自己當下所達到的悟性保留了一個位置,記錄下他所掌握的那一部分事實;
(4)最後,中醫的傳授方式更適合取師帶徒的學習模式,這樣,學生不僅學習具體的方法,更能學習整體的思路;不但學習醫術,更要學習做人。
在今天的世界上,陽虛而虛火上浮的機制可以用來解釋從微觀(人體)到宏觀(地球)的自然現象。就是說,溫室效應實際上掩蓋了地球的降溫,原因之一,可能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己而活動過盛(上火),無限制地開發自然環境實際上損傷了“地球之陽”,這其中的唯一的原因,大概是‘內有所缺,必外有所求’所導致的五志化火……
向左思(糾正中文錯誤)和Matthias(畫設意圖的電腦設計)表示不勝感激。
站長補充:
潛陽封髓丹:制附片100克、炙龜板15克、砂仁10克、炒黃柏4~10克、肉桂15克、細辛6克、骨碎補15克、白朮15克、生龍牡各20克、紫石英20克、炙甘草10克。
潛陽封髓丹的治療範圍:頭痛、眩暈、發熱、汗證、失眠、牙周炎、結膜炎、乾燥性鼻炎、慢性咽炎、喉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復發性口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症、銀屑病、白塞氏綜合征、乾燥綜合征、過敏性紫癜、糖尿病、高血壓、腎病綜合征、糖尿病酮酸中毒、甲亢、便秘、痔瘡、前列腺肥大、尿路感染、煩躁、耳鳴痤瘡、蕁麻疹、末梢神經炎、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炎、偏頭痛、腦萎縮、老年性癡呆、帕金森氏症、美尼爾氏綜合症抑鬱證、心臟神經官能症、結核病、心臟早搏....。
潛陽丹:附子八錢、砂仁一兩(薑汁炒)、龜板二錢、甘草五錢。
封髓丹:黃柏一兩、砂仁七錢、甘草三錢(炙)。
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