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瓦战役,王尚荣、黄新廷威猛杀敌,罗元发、张贤约助攻给力,郭鹏、顿星云、杨秀山长途进击,大捷空前
1948年2月22日至3月3日,西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发起宜(川)瓦(子街)战役。24日,许光达第三纵队和罗元发第六纵队将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六师第二十四旅主力包围在宜川。26日,胡宗南急令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率军部及整编第二十七、第九十师共4个旅,于洛川、黄陵一线,沿洛(川)宜(川)公路轻装驰援。至27日,解放军攻城部队占领宜川外围各据点,并将守敌压缩于城内;打援主力进至瓦子街地区。
此时,彭德怀集中9个旅的兵力,在瓦子街以东的南北高地设伏,随时歼击刘戡所部。具体部署是:第一纵队的王尚荣独立第一旅、黄新廷第三五八旅断敌后路,自西向东攻击。第二纵队的郭鹏第三五九旅、顿星云独立第四旅从禹门口西渡黄河,向宜川的圪台街集结,并从南面攻击。两个纵队担负扎“口袋”的任务,并以第一纵队主攻。第四纵队从北面夹击,第三纵队和第六纵队主力自东向西攻击。至29日,我小部兵力将刘戡所部诱到宜川西南的铁龙湾预设阵地。第一纵队王尚荣独立第一旅从瓦子街以西向整编第九十师侧背发起猛攻,攻占了瓦子街,歼整编第九十师一部。刘戡急令部队向瓦子街以南高地收缩,企图突围。这时,我第二纵队因长途奔袭,没有及时赶到攻击地点,第一纵队黄新廷第三五八旅一部则及时占领瓦子街南山,封闭了刘戡部之退路。其余部队猛击整编第二十七师。
3月1日上午,解放军发动总攻,激战至17时,全歼刘戡所部。2日晚,许光达指挥攻城部队对宜川守军发起总攻,至3日晨,全歼该敌,攻克宜川。至此,宜瓦战役胜利结束,解放军共计歼敌5个整编旅3万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敌第二十九军中将军长刘戡自杀,毙敌整编第九十师中将师长严明和3名少将,俘敌4名少将。
宜瓦战役是西北野战军转入外线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3月5日,西北野战军挥师南下,发起黄龙山麓战役。4月中旬,以一部兵力围困洛川,主力西进陕甘边区,调动、分散敌军,并展开西府陇东战役。4月21日收复延安。至5月中旬,歼国民党军2.1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军在陕西宝鸡的重要补给基地。
1948年7月,以晋绥军区第十、第十二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同月,以晋绥军区第十一、第十四旅和骑兵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姚喆任司令员。两个纵队组建后分别留在晋中和晋绥地区作战。8月至11月间,西北野战军先后发起了澄合、荔北和冬季等3次战役,歼灭国民党军5.9万余人,牵制胡宗南部于西北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战略作战,并扩大和巩固了陕甘宁解放区,为之后解放整个大西北地区创造了条件。
冬季战役,黄新廷第一拨主攻,郭鹏、顿星云、杨秀山再度突击,王尚荣、罗元发、张贤约辅助上阵,战果辉煌
1948年冬,彭德怀以第一、四纵队组成右翼兵团,向铜川、耀县攻击;以第二、第三、第六纵队组成左翼兵团,隐蔽于洛河两侧地区,准备侧击西调之敌。战役发起之后,第一纵队黄新廷第三五八旅担任主攻尖刀,先后击破康庄、将军台之敌。胡宗南急令其两个军向铜川西追,另两个军南撤西调增援。我第二纵队向进至洛河西岸的石羊、坡头一线的敌第二十四师发起攻击,歼其一部,并将该敌压缩至永丰镇。这时,第三纵队赶来,将永丰之敌包围,肃清外围据点之后,两个纵队从不同方向发起总攻,经10小时激战,全歼敌第七十六军,俘该军军长李日基。
扶眉战役,张达志当先锋,黄新廷任主攻,罗元发、张贤约辅助侧击,许光达领衔大败胡宗南
彭德怀以“钳马打胡,先胡后马”的方针,力争在漆水河、千河之间歼灭胡宗南主力。为此,命令许光达的第二兵团担任主攻,歼灭胡宗南的第十八兵团,由礼泉附近出发经乾县、武功间,通过临平镇、法门寺迅速突进,直插青化镇、益店镇,占领罗局镇,断敌退路;周士第的第十八兵团主力附第七军由咸阳、兴平地区沿公路西进,从正面发起进攻,配合第二兵团动作。杨得志的第十九兵团附骑兵第二旅在乾县、礼泉一线高地构筑工事,阻击马部,保障主攻部队北侧安全;王震的第一兵团主力由户县、周至沿渭河南岸西进,相机歼敌,并断宝鸡之敌南逃退路,保障主攻部队南侧安全。
1949年7月10日战役发起后,张达志的第四军第十二师越过漆水河,消灭敌人一个骑兵侦察队,解除了敌人的耳目。第四军主力直插益店镇东西两侧,一天一夜占领了益店镇,打开了预定作战地区的门户。接着,第四军在罗局镇、眉县车站歼灭了敌第六十五军撤退的前卫团。第十师控制陇海铁路,切断了敌人撤往宝鸡的退路。黄新廷的第三军第九师攻占扶风城,迫使敌第一一九军残部向西南突围,打乱了敌第十八兵团的阵脚。罗元发的第六军乘势攻占了午井镇及其以西的高珠,与第三军从青化镇东西一线,向南攻击敌人的侧后,使敌人更加慌乱。12日下午,第二兵团发起总攻,大败胡宗南。当晚,第十八、第二兵团在罗局、午井地区胜利会师。14日,第二兵团解放了岐山、凤翔、宝鸡。第一兵团主力沿长益公路及秦岭北麓齐头并进,歼敌一个半师。至14日,我军共歼胡宗南部4个军4.3万余人,为解放兰州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