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之一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之一(转帖) (2011-03-25 10:29:06)

标签: 分类:

李可老中医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1946年中学未毕业,即投身革命,在西北野战军军校文学部学习,边行军打仗边学习,同时兼任军报记者。西北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1953年23岁蒙冤,1980年50岁平反昭雪。在逆境中自学中医,并矢志不悔。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为中医师,在灵石县人民医院工作。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1992年离休,任院长近九年。

李老从医五十多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李老为解救病人痛苦,苦练针灸,搜集简便廉验的中医治法。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遂白天诊病,晚上挑灯

苦读,从未在凌晨两点以前睡过觉。故其一生所学,涉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正是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李老攻克多种疑难病的特殊能力。

由于农村患者,非危及到生命,不敢言医。一旦发病,就成九死一生的危局。李老为救危亡,遂殚精竭虑,探索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药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分别独创、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和多种危重急腹症,大获成功。在当地县人民医院,急救竟成中医科的事。

李老集五十余年经验,著成《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又通过四十多年的搜集、整理,校注了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李老认为,中医学家彭子益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入门向导和成功阶梯。以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为核心理论的中国古中医学派,必将逐一攻克世界医学难题中的心、肺、肾三衰及肿瘤等奇难危急重症,为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重大贡献,并开创中医复兴的新世纪!

前言

将李可零散在书中(《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的医论初略整理了一下,

代序

兹引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中的一段文字代序: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治者,未得其术也。

各位看官,大家好!先容我废话两句:昨日在书店逛,无意中发现了李可弟子---原山西科技出版社总编辑 郭博信先生主编的《明清临证医话精选》一书,当即买下。郭老师编此书和我现在从事的整理李可前辈的医论如出一辙!郭博信老师说:“……学中医惟难于拜师,因为具有传统中医真功夫的老师,真的有时候是可遇不可求,而没有这样老师的指导,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学习中医殊难登堂入室,甚至有虽皓发穷经而实际上尚未得入门径者。真正掌握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具有临床真功夫得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我深感当今学习中医难在拜师……现在要传承中医,学习中医治病的真功夫,在许多情况下,要靠拜书本为师。”

真是道出了学中医的苦衷!我虽然能聆听王正龙老师论道,但总归是私淑的多,不如申斌亲炙得来的多。图书馆中藏的中医珍贵文献翻阅的人越来越少了,名老中医经验集大多封尘以久,我和老郭从事的珍贵医书抢救整理工作也因图书馆装修而告一段落了!这一切都更加坚定了我做医论选的信心!

翘首企盼郭博信老师早日整理出版《李可大全集》!

另:《明清临证医话精选》的副主编高允旺先生在中医药报上发表过不少文章,其人好像是78年第一届中医研究生,水平还是不错的,在山西开了家脑病医院,他后期似乎也是学李可的。编委里的梁国是梁秀清的儿子,梁秀清是牛人,但看过他儿子编的书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start!

1、论附子

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附子的剧毒正是救命的仙丹。p3

2、元气之脱,皆脱在肝

古人论肝,皆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亦即现代之脑危象出现前兆,为全身功能衰竭之最后转归。p4

3、止呕药对

生半夏为降逆化痰要药,用时以温水淘洗三次,加等量鲜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强疗效,颇多妙用。p8

4、开鬼门

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今寒邪闭肺,水道不通,故聚水成肿。用麻黄发汗解表,开提肺气,肺气开则水道通,水肿迅速消退。p9

5、凡病皆由表入里

凡病皆由表入里,表既是邪之入路,亦是邪之出路。今病半月,仍憎寒无汗,是表气闭塞,外邪欲出无路。此亦三焦气化冰结,聚水成肿之主因。p11

6、诸证当先解表

余临证经验,凡久治不效,反复发作的重病、顽症、痼疾,或交节并作类疾病,必有六淫外邪深伏。“伤风不醒便成痨”这则民间谚语道破了深刻的病理病机。邪之中人,初必在表。失治则由表入里,正气愈虚,邪陷愈深。待病邪深入血分,侵入五脏,在治疗上便成半生半死之局。但既有伏邪,必有征兆。邪正相争,宿疾发作,便显示病邪盘踞的经络脏腑。此时,因势利导,扶正托透,常可一举破其巢穴。故内经中说“善治者治皮毛”,不单是为表证立法,也是治疗重难痼证的法宝。“诸证当先解表”这样一条极平淡的治法,却愚有神奇的妙用。p22

7、邪之出入

营卫内联脏腑,外合皮毛,为人身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既是邪之入路,亦当是邪之出路。p27

8、附子致津液

近贤治肺间质病,多主甘凉柔润,养阴清肺,以救肺叶枯焦。……四逆汤中附子一药,辛以润之,致津液,通气化,可致肾中五液蒸腾敷布,阳生阴长,此即阳中求阴生化无穷之理。p30

9、治肺

肺为娇脏,邪入深痼,攻邪之法,只可缓图。p31

10、中医的证

火不归原,亦卒中之一种类型,与他型治法大异。当中医之证与现代医学之症发生冲突时,要毫不犹豫地舍症从证。一切局部的病变,皆由整体失调所派生。中医学的证正是人体阴阳气血,五脏生克,气机升降--整体失调在患病阶段的特殊矛盾的集中体现。其中,更包含了个体特异性,即同样的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有特异的表现,更是辨证的关键。故治证即是调节整体,整体康复,则局部的病变,常可奇迹般地不治自愈。p39

11、论风

……在于混淆了内风与外风的界限,误以治外风的方药治内风,造成气阴两伤,小病成大病。东垣老人虽有“防风为风药润剂”之说,但毕竟风能胜湿,即能伤阴,不可久用。中医学关于风的概念,可说包罗万象,但不出外风内风两类。凡描述“风者善行而数变”、“肝风暴动”、“风引涡斜(面瘫)”、“风引偏枯”之类突发性病变之风,皆属内风,多与现代之脑神经系统病变相关。治宜滋水涵木,潜镇熄风。中医之天人相应观,又认为人与自然气候变动,息息相关,则外风又可引动内风……p41

12、伤寒六经辨证

伤寒六经辨证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行。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则不出六经八纲之范围。正是内经“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明讯,执简驭繁,万病一理。临证之际不必在病名上钻牛角尖,不单不考虑西医的病名,连中医的病名也无需深究。胸中不存一丝先入为主之偏见,头脑空明灵动,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证候以明病机,按病机立法、遣方、用药,如此,则虽不能尽愈诸疾,庶几见病知源,少犯错误。仲景学说是中医学活的灵魂,也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难症痼疾,师法仲景”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愿与青年中医共勉!p45

13治水肿

治水饮停聚为患,不论表里内外各部,皆从调燮三焦气化入手。视其表里、虚实、寒热之不同,皆当先表后里,或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或以人参败毒散益气解表,先开肺闭,以通水道。中阳不运者,益气健脾化湿。下焦阳虚者,以桂附蒸动之。p51

14舌苔的生成原理

舌苔的生成,乃由胃气之蒸化。胃虚则蒸化无权,舌苔便不能反应真相。而人身气化之根,在下焦肾中命门真火,此火一弱,火不生土,则胃气虚,金水不能相生,水液便不能蒸腾敷布全身,故舌于无苔。左季云氏《伤寒类方汇参》四逆汤方论中,有一段话,遂破了阴阳气化的奥妙。其论云: “……附子味辛大热,经云辛以润之,开发腠理,致津通气也……”, “附子致津液”,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发前人所未发,盖气能化水也。明得此理,则对“干红无苔舌”的主病,便会了然于胸:除温热伤阴之外,则在杂病中阳虚气化不及,津液不能蒸腾上达,便是病根。真武汤既能把多余的废水排出体外而治水肿,则四逆汤可以升腾津液,便不是千古奇谈了。p62

15论阴阳

清末蜀中伤寒大家郑钦安氏曾治一唇焦舌黑、不渴少神之疾,断为真阳衰极,不能熏蒸津液于上。郑氏论曰: “当知阳气缩—分,肌肉即枯一分(李可按:正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之临证活用),此舌黑

唇焦所由来也。四逆汤力能回先天之阳,阳气一回.津液升腾,枯焦立润。”治之而愈。此证辨析入微,启人悟机。疑似真假之间,更是辨证关键。气化之理,全在阴阳二字。一切阴(四肢百骸,五官脏腑,津精水液),皆是静止的,古人谓之“死阴”。唯独阳才是灵动活泼,生命活力。阳为统帅,阴生于阳而统于阳。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下焦一点命门真火发动,十二经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衰,诸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先天之本肾,生命之本原,所凭者,此火;后天之本脾胃,气血生化之源,所凭者,此火。养生若损此火则折寿,治病若损此火则殒命。p63

16论急惊风

急惊风为儿科四大症之一,属儿科常见急危重症。多发于1—5岁之婴幼儿。1岁以下,发病尤多。来

势凶险,瞬息万变。苦处置不当,轻则转为慢惊,演变为癫痫、弱智痴呆,重则危及小儿生命。本证多属实症、热症。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脏气轻灵,传变最速,一拨便转,痊愈亦快,故宜急症急治。先以针刺解热开窍止痉,阻断病势传变。针刺一毕,病退一半。辨证既准,方剂宜大。小量多次,按时给药,以保持血药浓度。穷乡僻壤,配药不易,宁可多备少服,掌握分寸,小病即止,剩药弃去不用,不可急用无备,延误病机。p72

17疹

疹为阳毒,忌用辛温,阴分一伤,毒势转盛,误用必死,不可轻试。若遇气候大寒,阳虚气弱小儿,疹毒阻遏难出者,可暂用人参败毒散加芫荽(就是香菜)托透之,较平妥。p80

18丁奚疳

“丁奚疳”指小儿疳积,骨瘦如柴,其形似“丁”之证。由脾肾虚损,气血衰颓,以致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低烧潮热,四肢细小,颈长骨露,尻臀无肉,腹胀脐突,以及食多吐逆,吐泻无度等症,为脾疳重症。“疳”为儿科四大症之一,处置不当,轻则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成为侏儒,重则危及生命。治疳如治痨,有热莫清热,有蒸勿退蒸,保得脾胃健,何愁病不痊!p86

19胎毒

小儿湿疹古谓胎毒,由孕期过食辛辣发物,遗毒于胎儿所致。出生后,多数在3周内透发于外,当因势利导用连翘败毒散合三妙散,重用土茯苓、白藓皮(可清湿热,疗死肌)、苦参,升散化湿,清解内毒,经治数百例,少则3剂,多则5剂即愈。重症加虫类药(全虫、蜈蚣、乌蛇)入络搜风解毒,止痒特效。本病治则,以清解内毒为主。渗出液多者,可选解毒、拔毒、清凉燥湿止痒散剂外渗。若内毒末清,单用敛疮涂剂,则易使湿毒内攻。p90

20治子宫肌瘤

凡瘀积重,面色暗黑,眼有黑圈,环口一圈紫暗,手足心、前胸后背发热者,为血瘀发热,加酒大黄10—15克,三五日一退,去大黄,此即大黄蔗虫丸意。正虚加党参、灵脂,虚甚者用红参。4种虫类药,软坚散结,化瘀力强。生水蛭为破瘀第一要药,破瘀血不伤新血。可视瘤体之大小,病程之久暂,用3—6克。炮甲珠穿透走窜之性无微不至,凡血瘀血凝皆能开,且有升高白血球作用,寓补于攻,妙用无穷。冲任隶属于肝,血瘀者气必滞,加柴胡疏达肝气。大贝消痰软坚.缩短病程。p100

21老鹤草、决明子

经后连服半月方中,有老鹤草、决明子各30克,为先辈叶橘泉先生治不孕症之验方:机理不甚明了,但用之多奇效。老鹤草除强筋壮骨,治风寒湿痹外,又据《滇南本草》记载:“治妇人经行受寒,月经不调,腹胀腰痛,不能受胎。”决明子为明目要药,有益于肝肾,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又隶属于肝肾,皆与胎孕有关。且用法为经后连服半个月,则重在补虚,以促排卵,意不在通利。p105

22 止呕药对

生半夏为止呕要药,加等量鲜生姜解其毒,经治妊娠剧吐患者干例以上,确有覆杯而愈之效。40余年用生半夏超过3吨,无一例中毒。半夏为妊娠禁忌药,又是妊娠剧吐之特效药,“有故无殒,亦无须也”,岂可因噎废食!p108

23脾不统血型胎动下血

胎动下血属脾不统血者最多,此型患者,非仅不能运化饮食,而已难以运载药力:故宜采取多次少量频投之法,既保持药物之血液浓度,病人又能消化吸收,平稳奏功。此型尤不可用—切寒凉滋腻、清热止血等品,一旦出现滑泻,其胎必堕。p110

24有故无殒、亦无损也

活血化瘀之法,只要妥为驾驭,佐以益气运血、滋补冲任,温养固肾诸法,对胎孕疾患,非但无害,反有奇效。若不打破妊娠禁忌的千古戒律,则以上诸疾必将永无愈期矣!“有故无殒、亦无损也”,有病则病挡之,有是证则用是药,《内经》的指导思想,永远是临证之指南针!p112

25 因人而异

对炎症的治疗,当因人而异:不可把“炎”字理解为火上加火,不可一见血象高便恣用苫寒攻泻。由于体质票赋的差异,血象虽高,证属虚寒者并不少见。此例农妇,8口人,6个孩子,劳力少,生活困难,由劳倦内伤而致病,正气先虚,故多寒化、虚化。《金鉴》外科云:“膏粱之变营卫过,藜藿之体气血穷。”古代中医已认识到疾病的个体特异件。豪门权贵、富商大贾与穷苦人民,患同样的病,而病机转归便截然不同。前者恣食膏粱厚味,肥羊美酒,无病进补,必然营卫壅塞,病多化热化毒,凡患痈疽,宜攻宜泻;后者食难求饱,衣难蔽体,吞糠咽菜,劳倦内伤,正气先虚,易于内陷,凡患痈疽,便当补托,起码要慎用攻伐,以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即使当攻,也要中病则止,勿伤正气。 p116

26 证

中医之“证”,乃疾病主要矛盾的集中点,包括了“人体形气盛衰”因素在内。对“证”下药,“证”解则病除,一切便迎刃而解。从中西医结合的现状来看,某些地方仍是西医诊断,中医用药。对现代医学确诊的病,中医只要按图索骥,对号入座,便万事大吉,故常常导致失败。搞中西结合,绝不能“吃现成饭”。对西医确诊的病,中医仍需独立思考,深入剖析疑难,追根寻底,这样才能体现中医特色,恰合“人”情、病机,提高疗效。p117

27治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过敏休克,急以毫针刺鼻尖素髎穴,行雀啄术;内关提插捻转约20秒,患者苏醒脱险。(此法救治过敏休克20余例,最多1分钟脱险)p118

28 治血经验 按:见血止血为血证大忌,也是医者易犯的通病。治血如治水,一味堵涩,愈补愈瘀,必致冲决堤坝。见效只一时,遗害于无穷。补中兼疏导,引血归经则愈。血证的关键在脾胃,脾主中气,气为血帅,统血而主升;胃为水谷之海,统冲任而主降,为人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血循常道。若胃失和降,则诸经皆不得降,气逆而为火,火性炎上,血热妄行,血从上溢则病吐衄。证见面赤气粗,口苦苔黄,脉象数实。此时急以旋覆花代赭石汤加炙枇杷叶30克,降肺胃之气: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血自归经。不可一味苦寒清火,应以顾护胃气为要。脾气不升,则血失所统而下出,而病崩漏便血:证见少气懒言、而色萎黄,甚则苍白欠华,脉多细弱,寸部尤弱。急以补中益气汤重用参芪,陷者举之,峻补其气,加四炭温经止血,红参、灵脂等量研粉吞服益气止血化瘀;用补气升提,下虚者须防“提脱”,加肾四味、生龙牡固肾气。脾气渐旺,自能统血。四炭为治脾不统血要药,平淡中寓神奇之效,百试不爽,颇堪倚重。若兼见出血量多不止、汗多而喘,则是肝气己伤,疏泄太过,不能藏血,急加山萸肉60克以上,敛肝救脱。

血证初期,多见肝不藏血,血热妄行。证见血上溢或下出,势急量多,而赤气粗,暴躁易怒,头晕胁病,口苦脉弦数。以丹栀逍遥散舒肝之郁,炙把叶30克清金制木,生地、阿胶,滋水涵木,凉血养血、止血柔肝,赭石降气抑火平木。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栀子炒炭减其苦寒之性,又能入血泻火而止血。煨姜易姜炭3克以护胃气,加三七粉6克吞服,止血化瘀而不留瘀,最是血证妙药。若见喘汗,则已虚化,速加山萸肉敛之,以复肝藏血之能。血止,养血柔肝,滋水涵木以治伞。七味都气九,以山萸肉为

君,加枸杞子并三七粉蜜丸服。肝脏体阴而用阳,又为“生命之萌芽”(张锡纯),木能克土,若过用苦寒攻伐,损此萌芽,则虚化为脾不统血,病变又深一层矣!善于理肝,则可截断血证传变,实是重要一环。血证在肝、脾二经处置失当,进一步恶化则损及于肾,变为肾不封藏,生命之本动摇。约可分为三型:一为火不归原,上热熏蒸,势急如焚,面赤如醉,白睛溢血,鼻衄,舌衄,吐血,口舌生疮,目赤如鸠,比之实火尤为暴急。以腰困如折,双膝独冷,尿多不渴为辨。乃肾阴亏极,逼龙雷之火上奔无制,以大剂引火场——九地90克,盐巴戟肉、天麦冬各30克,云苓15克,五味子6克,加油桂3充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烂为小丸,药前囫囵吞下,以引无根之火归肾则愈。万不可误作实火而投苦寒、甘寒,否则亡阳厥脱,变生顷刻,误诊误治极多,临证宜慎!二为肾不封藏轻症,仅见腰困微喘,自汗尿多不渴,出血如注,急以大剂补血扬加红参助元气,重用山萸肉90克以上,敛肝固肾救脱,加肾四味鼓舞肾气,生龙牡粉固摄肾气,姜炭温脾止血,阿胶30克、三七粉小量3克,挽血脱之危,可愈。重症,上型兼见,四末不温或四肢厥冷,神疲欲寐,大汗暴喘,气息微弱,脉沉迟微细,或反见数极无伦,七急八败,一分钟超过120次以上,为气随血脱,阴损及阳,阳微欲绝,生命垂危。急投拙拟破格救心汤,以保十全。妇科血证,兼顾八脉,以血肉有情之品河车、鹿茸、龟鹿二胶辈填补肾督,滋养冲任。各型均给予善后方服1—2个月,多数可以巩固疗效,终身不犯。 p125-127

29论治术后肠粘连或不全梗阻

手术后发生肠粘连或不全梗阻,或尿闭,更是气虚为病。气虚失运则窒塞不通,当塞因塞用,重用参芪大补元气。佐小量木香,沉香磨汁对入,助大气流转。莱服子即白萝卜成熟种子,与萝卜同性,破气消痰“有推墙倒壁之功”,以大剂参芪为帅而统之,发挥其善通之特长,制其开破之弊,不使为害。再加赭石、厚朴之降胃逆,液枯者合大剂增液汤增水行舟,使三焦气化迅速复常,冲决窒塞,诸症立愈。用治术后各类脏器粘连为患,对症加减,效果极好:气虚者多觉胀闷,气虚下陷症,胀闷更甚。不可疏

散,更不可开破,迳峻补其气,气足,则运旋升降复常,胀闷可自消。p137

30急性胆囊炎针药并治

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胆绞痛发作,疼痛剧烈,阳陵泉为胆经下合穴,止痛效果极好。或以复方冬眠灵1支,穴位注射,效果亦好。余以上法针药并施,经治数十例急性胆囊炎,均一次治愈,无复发。阳石症有的可以彻底排除,有的仍有结石,或溶解为泥沙后再缓为排除,但经治后临床症状消失,全部免除了手术。p138

闲话:最近一直在忙实验的事,费了不少力气(到处跑)和心血(看了还多文献),结果还不赖,最近中了一个标,金额还不少,所以老师一高兴放我们几天假……高兴!

不去医院了还真有点想医院,虽然在医院每天累的要命回来做班车汗流浃背的……

有网友给我发信抱怨我的blog太学术化,没有人情味,其实一开始我把这个就定位为学术性的blog,没想到就这个不勤于更新的地方看的人还不少(臭美一把)……我不喜欢在网上唠唠叨叨讲一些生活琐事,诸如那吃了一顿好吃的,去哪玩了……但事实上在生活中我可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哦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卢崇汉老师的扶阳讲记已经上市了!这可是今年中医界出的最好的书哦!但是北京书店还没有看到踪影,只在中医药出版社网站上看到有邮购的!还要谢谢大熊的爸爸特意跑去问卢老师!

开始了:

31大柴胡汤

现代医学所称胆道系统疾病(胆蛔症、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及胰腺急性炎变,所出现的症状,如胸胁剧痛,手不可近,呕吐不止,寒战高热等,与《金匮》蛔厥、《伤寒》“热实结胸”“结胸发黄”、大陷胸场证、大柴胡汤证之论述,基本合拍。故以大柴胡汤为核心组方,正是最佳方案。经治急性胰腺炎6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绞痛(加大叶金钱草120克,内金、郁金各30克)70余例均愈。p141

32 努力发掘经方的奥秘宝藏

凡用经方治大症,一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要掌握好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余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此点已为80年代后考古发现之汉代度量衡制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上海柯雪帆教授已有专著,并经临床验证,真实可信。以此量治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攻无不克之奇效。低于此量则无效,或缓不济急,贻误病机,误人性命!回顾中医史上,自明代医界流“古之—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仲量学术—大特色。沿袭至今,遂使中医优势变为劣势,丢掉了急症阵地。只有革除这一陋习,走出误区,急起直追,努力发掘经方的奥秘宝藏,立足实践,培养造就一批有胆有识,能治大病,能独当一面的青年中医队伍,才是当前复兴中医的当务之急:p142

33驳痢无补法

“痢无补法”之说,缚人手脚,贻害非浅。清代医学家喻嘉言独斥其非,强调“凡治痢不审病情虚实,徒执常法,医之罪也”“七实三虚,攻邪为先;七虚三实,扶正为本;十分实邪,即为壮火食气,无正可扶,急去其邪,以留共正;十分虚邪,即为奄奄一息,无实可攻,急补其正,听邪自去。故医而不知变通,最为误事!”喻氏精辟的论述,示人以法度,职为后学准绳。p148

34论三焦气化

盖癃闭一证,病在三焦气化:肺居上焦,为五脏之“盖”,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降,则水道通调,下输膀胱而出。若因寒热外邪犯此“娇脏”,则肺气失其宣降之常,水道不通,下窍膀胱即闭。此类证候,当以麻、杏、紫苑、桔梗辈开宣肺气,得汗则上焦之闭开,肺气下行,水道通调,下窍亦通而病愈。试观瓷茶壶盖,旁皆有一小孔。若灌满水而堵住此孔,则水不能倒出。开此孔,揭此盖,则水流如注。此与中医宣上窍以通下闭同理。古人以形象的比喻,名之曰“提壶揭盖”。中医医理,多从事理、哲理中悟出。其中奥妙,绝非化验、透视所能测知,此即上焦气化之理。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枢机。胃气不降,诸经之气皆不得降,脾气不升,诸经之气皆不得升。若因劳倦伤脾,寒凉败胃,使中焦升降出入之机能乖乱,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微无所归藏,饮食水谷精微不能摄人,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则诸证丛生,甚则大小便亦不能排出,正如《内经》所述:“中气不足,溲使为之变:”此即中焦气化之要。肾居下焦,为先天之本,为气化之根。内寄命门之火,主温阳万物,此火—衰,膀胱寒水便成冰结,欲出而不能矣。故治三焦气化乖常诸疾,必以肉桂辛热善动之品,直入命门而补其火,火旺则阴凝解而气化得以蒸腾。p156

35水肿

按:急性肾炎头面肿者当发汗,头面不肿,初治失表者,麻黄为必用药。水肿治在三焦,麻黄辛温发汗,开宣肺卫,得汗则风寒去,水道通,小便利,浮肿退。余经治急性肾炎数百例,风寒表实者,适投麻黄汤;体虚者用麻桂各半汤小发其汗,兼见里热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石膏,三五日即愈,很少有超过1周者,费用在三五元之间。唯麻黄一物需先煎去沫,否则令人烦躁片刻。据现代药理研究,所含麻黄碱有升高血压及引起心动过速之弊。p162

36尿毒症

尿毒症之症结在毒入血分,邪实正虚。以加味大黄附子汤温阳泻浊,邪去则正安,乃唯一救治良法。泻法既已得效,何以不问青红皂白改投补法?药贵对症,邪毒嚣张,大黄即是仙丹,人参反为鸩毒。可叹!p165

37论治肝炎

中医学无“肝炎”病名。中医之“肝病”与“肝炎”亦风马牛不相及。黄疸多因中焦失运,湿热或寒湿停聚,脾主“湿”,故治在脾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余治黄疸型肝炎,茵陈蒿汤除人实、证实、脉实外,不用桅子大黄,常用茵陈五苓合藿朴夏苓合方化裁。从芳香化湿醒脾、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利水、降逆和胃、调整三焦气化入手。保护脾胃元气为先,不使苦寒败坏中焦气化。40余年经治此类疾患(包括无黄疸型、甲乙混合型)千例,少则10天,多则半月必愈,无一例转为慢性。中医懂一点西医知识,西医懂一点中医方药,西者各以自己的一知半解套用中药,于是见“炎”消炎,治黄疸而加二花、连翘、板蓝根,甚至茵陈蒿汤一方用到百余剂。结果导致苦寒破坏中焦气化,升降乖乱,湿浊不化,阳证转阴,渐渐毒入血分而转为肝硬化。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当局者迷,有—生悟不透此理者,特为点出,愿与青年同道共勉。p167

38柴胡升肝,不碍降胃

张氏论治肝脾有独特见解:张氏论曰:“俗谓肝虚无补法,以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宜疏不宜补,补则滞塞不通。故理肝之法,动则平肝,而遇肝郁之证,恒用开破肝气之药。”张氏提出:“……不知人之力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萌芽,皆嫩脆易于损伤。肝既为元气萌芽之脏,面开破之若是,独不虑损伤元气之萌芽乎?”此论确有见地。五脏病理,有虚即有实,肝脏何独不然?肝郁,其气固不能条达。肝虚,则其气亦无力条达。凡通此等证候(左关脉特弱)张氏重用生芪之性温而升,以之补肝,有同气相求之妙用。重用生芪,少佐理气之品,覆杯即见效验。张氏升散肝郁,喜用生麦芽,而不用柴胡。他说:“升肝之药,柴胡最效。然治肝不升、胃不降之证,则不用柴胡而用麦芽。盖因柴胡不但能升肝,且能提胃气上逆。而生麦芽虽能升肝,实无妨碍胃气之下降。益其萌芽生发之性,与肝木同气相求,能宣通肝气之郁结,使之开解而自然上升……”肝与脾,有微妙的义系。一人饮食不能消化,服健脾养胃药百剂不效。脉见左关特弱,知是肝气不振,张氏投以生芪30克、桂枝尖9克,数剂而愈。独创“补肝气以实脾胃”之论。因“五行之理,木能侮土,木亦能疏土也。”本气郁则过强而侮土,木气虚则太弱而不能疏土。张氏的论述,对肝脾郁证的治疗,独辟路径,解破临床一大难题。唯论中“柴胡提胃气上逆”之说未当。似观《伤寒论·大、小柴胡汤证》以胃气上逆、喜呕、呕不止为主证、两方主药柴胡均用至半斤——按古今折算率,合今之l25克。如此大量,服1剂的l/3,即可止极重之呕吐。余用两方,治验成千上万。可证柴胡并无“提胃气上逆”之弊。盖气机升降之理,以脾胃为枢纽,如轮之轴,是为中气。脾升胃降,则中气左旋,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当升者升,当降者降,是为无病;况药物归经,各有妙用,药物功能,不止一端,而伤寒用药之灵妙,又不拘一法。升肝者,兼能降胃,木克土之原始含义,即木气升发、疏泄,以助脾胃中之湿土,不致壅塞。则柴胡升肝,不碍降胃。此为五行生克制化之常。此理,清代黄元御论之最详,民初彭承祖更有发挥,可参阅《中医系统学》。p172

39蜡纸筒灸黄法

外用蜡纸筒灸黄法,以加强温肾回阳泄浊之力:以6寸见方麻纸数张,蜂蜡1块,制钱l枚,湿面团l块。将蜂蜡置趺鏊(这是什么东西?山西的朋友能告诉我吗)上加热溶化,将麻纸浸润均匀,卷成直径与制钱相等之蜡纸筒,接头处用蜡汁封固。灸时,令病人仰卧,拭净肚脐,将制钱置于脐上,钱孔对准脐心。再将蜡纸筒扣于制钱上,蜡纸筒下端与脐相接处,用湿面围一圈,固定密封,勿令泄气,脐周用毛巾围好,保护皮肢:然后将上端点燃,待燃至离脐半寸,迅速将火吹灭,以免灼伤皮肤。取下蜡纸残端,另换1支,如法再灸。每灸毕1次,将脐中、制钱上、蜡纸残端内之黄色粉末(黄疸毒素)投入灶内烧化,以免传染。p173

40但有表证便当解表为先

凡病,但有表证便当解表为先。外邪侵人,先从皮毛肌表而人。此时,邪在轻浅表层,妥施汗法,开门逐盗,一服可解,果有正虚的据,则佐以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法。本例患者,产后寒热如疟,以人参败毒散扶正托邪可愈。前医拘于“产后百脉空虚,虽有他证,以未置之”的戒律,误投补剂,闭门留寇,几乎酿成大祸。古人有“正旺邪自退”,“满座皆君子,小人自无容身之地”等说,对正与邪、攻与补的关系,做了富有哲理的论述。比如对待一个气息奄奄的痢疾病人,黄连、大黄,沾唇必死、是谓之“十分虚邪,无实可攻”。于是“但扶其正,听邪自去”保住了病人的生命,调动人体的正气(自然疗能)去战胜疾病,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论、人本论,是中医学高层次辨证论治的经验总结,“不治之治”是治法中的最高境界。补法奥妙,无过于此。但补法又不可滥用,若一味蛮补,动视参芪胶术,必然滞寒气机,闭门留寇,后患无穷。余之二弟,少时体弱,患外感身痛,医者但见面黄肌瘦,予补脾之剂三服,缠绵2个月不愈,致寒湿外邪深入五脏,演变为风心病。余母产后脾湿生痰,泛呕厌食神倦,某医从“产后百脉空虚”论治,令服参茸粉,未及1个月,痰血鼻衄,后变消渴,津损液枯,60岁变生噎膈。古代学派,各有所长,其所长,即其所偏,学习古人,当扬长避短,不可形成门户偏见:任何正确的东西若强调过头,势必走向谬误,当引为鉴戒。p177

老中医用超大量的附子治愈不少心衰重症,我校不少同学(包括笔者本人)也亲自尝服大剂量四逆辈而体健,所以现在有一种观点就是附子用量越大越好。

我以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具体还得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

附子是激发人的元气来到病所而破除阴寒的,没有哪一味药可以直接破阴寒。

药物进入人的体内还是要靠人体自已的元气发挥作用。

“古人于消导之剂每每与补药并行,以正气不旺,邪滞终不得去”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如果正气不旺,再予大剂量的附子,无非是加速其灭亡。

李可老中医身处山西山区农村,当地缺医少药,农民生活艰辛,日夜操劳,积劳成疾,所幸因为既往体健,平时活动多,精神负担轻,且远离城市喧嚣,没有灯红酒绿,酒色财气的腐蚀,得病之后的元气尚足,邪实正不虚,此时用大剂附子自然药到病除。

如果是城里的病人,或是饱经现代医学摧残(激素,抗生素,器官切除……),或是活动少饮食杂精神压力大生活放荡,元气亏耗得差不多了,那么就要小心了,附子的量不宜大!

在元气极虚之时,只能以丸药以缓图,不能只注意寒盛的一面,扶正才是根本。

厥阴证(精亏血少,脉细,舌瘦……)是艾灸和附子的绝对禁忌症,万万不可使用!

谁说中医不知道禁忌症的? 有是证用是药

搜索建议:
热传

 妇女节的作文400字

实用的妇女节的作文400字汇总六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展开)